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视角解读《拯救溺水之鱼》
本文关键词: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视角解读《拯救溺水之鱼》
更多相关文章: 《拯救溺水之鱼》 解构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颠覆 二元对立
【摘要】:在美国当代文学中,华裔作家作为非主流作家已逐渐为人们所知,并受到人们的欢迎。谭恩美(1952-)作为目前最杰出的美籍华裔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广泛的意义来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不同于她以往以描写华裔家庭关系或华裔母女关系为主线,以女性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拯救溺水之鱼》可以称得上是她创作风格的一个巨大突破,在创作主题与思想深度上都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本文运用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全面解读小说,对小说中存在的三组二元对立项进行解构,以期更深刻、更全面地挖掘谭恩美艺术创作背后的深刻意义及主题内涵。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目的是为了颠覆被称为西方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消解西方传统思维模式中二元对立的等级和地位,即二元对立中不再存在处于支配地位的优势项,而是试图寻求一种多元的可能性,建立一种新的平等的关系。论文第一章首先对谭恩美的生平经历及她的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并描写了《拯救溺水之鱼》的内容及创作主题的突破。第二章为国内外文献综述,简要列举并总结了近年来国外对谭恩美《拯救溺水之鱼》所做的学术研究及评论。第三章为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德里达的生平经历及解构主义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并分别对本论文所用到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和二元对立的颠覆进行了重点说明。第四章利用解构主义理论对小说中存在的生/死、西方/东方、文明/不文明这三组二元对立项进行了解构分析。首先通过描述小说叙述者Bibi Chen生前及死后的生活,解构了生与死这组二元对立项。其次通过打破东方在西方文化中的刻板印象,解构了西方与东方这组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最后,论文体现了对文明与不文明这组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颠覆了以现代文明为中心的逻各斯主义,呼唤作为文明与不文明代表的现代文明及部落文化二者之间的平等。最后一章回顾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列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拯救溺水之鱼》的解构主义解读,分析谭恩美的创作如何颠覆了三组二元对立中传统的等级顺序,并通过对谭恩美本人的思想以及小说内容的具体阐释来展示小说中对以上三组二元对立项的颠覆不仅仅停留在它们与固有观念相矛盾的表层,而且更为深层地挖掘了小说背后的主题,即小说中的人物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从而有了对自我新的定位和对爱的感悟,也最终表达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及所有文化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拯救溺水之鱼》 解构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颠覆 二元对立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5
- 1.1 Amy Tan’s Life Experience10
- 1.2 Amy Tan’s Literary Works10-12
- 1.3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12-15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5-19
- 2.1 Studies Abroad15-16
- 2.2 Studies at Home16-19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19-28
- 3.1 Jacques Derrida19-21
- 3.2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Deconstruction21-23
- 3.3 Major Concepts of Deconstruction23-28
- 3.3.1 Deconstruction of Logocentrism23-25
- 3.3.2 Subversion of Binary Opposition25-28
- Chapter Four Deconstruction of Three Pairs of Binary Oppositions in the Novel28-49
- 4.1 Life and Death28-35
- 4.1.1 Bibi’s Life as a Living Person28-30
- 4.1.2 Bibi’s Experience after her Death as a Ghost30-32
- 4.1.3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32-35
- 4.2 The West and the East35-42
- 4.2.1 The Image of the East in Western Culture35-37
- 4.2.2 The Real East in the Eyes of Western People37-39
- 4.2.3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39-42
- 4.3 The Civilized and the Uncivilized42-49
- 4.3.1 American Tourists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Civilization42-44
- 4.3.2 Karen People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civilized Culture44-46
- 4.3.3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ized and the Uncivilized46-49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49-51
- 5.1 Main Results49-50
- 5.2 Limitations50-51
- References51-54
- Publications and Awards54-55
- Acknowledgements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莎;解构主义之后:语言观与文学批评[J];外国文学;2003年06期
2 曹桂生;解构主义给艺术带来了什么[J];美术;2005年03期
3 杨美华;;凝固的未来时间 解构主义玻璃艺术之魅力[J];上海工艺美术;2006年01期
4 霍海鹰;侯玮;武晶;;解构主义的美学内涵[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5 邓燕;陈丽琴;;从解构主义的视角看多译本并存[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12期
6 王卓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乔纳森·卡勒的解构主义文论思想研究[J];名作欣赏;2007年02期
7 王敬民;;表征变异:解构主义文论的美国化[J];求索;2007年08期
8 边立红;;解构主义视阈下的翻译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张兴全;王家民;;解构主义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意义[J];艺术.生活;2008年01期
10 沈骑;;“讹”的解构主义视角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蒙兴灿;;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从双峰对峙走向融合共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杨丽君;;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4 林大中;;秋千与解构——《呼吸秋千》的解构主义解构[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5 闫文芳;;解构主义建筑与我国和谐社会相悖[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质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谢朝;;极致绚烂——解构主义语境下时装色彩设计[A];2013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周毅;;德里达访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9 杨耕;;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的幽灵》[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研讨“耶鲁解构主义批评学派”[N];文学报;2008年
2 章海霞 综合;解构主义与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9年
3 程一聪 整理;解构,,通向更幽深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小夕;如此“解构”,呜呼哀哉![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非中心在中心的废墟上生长[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6 梁晓声;论大学[N];光明日报;2006年
7 周雯;非理性、反传统与表现虚无[N];中国建设报;2004年
8 冯颜利 俞宣孟 卫明 甘丹;走近德里达 倾听解构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解放军艺术学院 张婷婷;历史的巧合与误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顾学文;好的建筑,总是激动人心[N];解放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梦婷;解构主义的翻译——清政府涉外条约语例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2 袁朝云;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D];山东大学;2006年
3 陈静;从解构主义视角看《威尼斯商人》的三个中译本[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4 钱婷婷;《易经》英译的新解构主义探索[D];安徽大学;2014年
5 卢思宏;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缺陷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张鳌;解构主义与翻译探索[D];西南大学;2006年
7 韩越;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俄汉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8 罗文进;林语堂古文译作中的解构主义探究[D];青岛大学;2014年
9 乔冲;解构主义文本理论观照下的翻译主体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谢华杰;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黑奴吁天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6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1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