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女性主义视域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30 00:29

  本文关键词:女性主义视域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不幸命运 形成原因 新女性


【摘要】: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二十世纪初伟大的小说家,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优秀的“编年史家”。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息和人们的思想面貌。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三位女性黛西、茉特尔、乔丹更是当时新潮女郎的代表。她们外表迷人,来自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性格,但都有着令人遗憾的命运。多数评论家都对小说中得女性形象进行了负面评价,但很少有人分析她们命运的真正原因。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小说中的三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及不幸的命运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笔者将得出如下结论:女性的负面形象和不幸命运不仅仅是自身的缘故,也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造成的结果。论文包括引言和正文的四个章节。引言部分介绍作者、作品以及国内外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相关研究综述。为分析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第一章阐述了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和相关理论,尤其对法国女性主义倡导者波伏娃的理论进行了阐释,她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章为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第二章运用女性主义原理对三位女性人物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女性在小说里始终是被男性物化的对象,女性只是以“他者”的身份存在。第三章运用女性主义原理对三位女性命运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作者对新女性的态度,夫权思想长期对女性压迫造成她们自我意识的缺乏,以及爵士时代金钱至上的信仰都是导致三位女主人公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原因。第四章提出三位新女性表现出来的还不成熟的反抗精神对父权文化有着冲击的作用,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不幸命运 形成原因 新女性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INTRODUCTION9-15
  • 0.1 FITZGERALD AND HIS WORKS9-12
  • 0.2 THE GREAT GATSBY12-13
  • 0.3 LITERATURE REVIEW13-15
  • CHAPTER ONE FEMIINISM AND FEMINIST CRITICISM15-22
  • 1.1 FEMINISM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THEORY15-20
  • 1.1.1 Feminism16-18
  • 1.1.2 Simone de Beauvoir’s Feminism Theory18-20
  • 1.2 FEMINIST CRITICISM20-22
  • 1.2.1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Criticism20
  • 1.2.2 The Schools and Theories of Feminist Criticism20-22
  • CHAPTER TWO A FEMINIST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HEROINESIN THE GREAT GATSBY22-41
  • 2.1 DAISY: A ROSE ———BEAUTIFUL BUT INDIFFERENT22-33
  • 2.1.1 The Blooming Rose22-26
  • 2.1.1.1 Jordon’s Description of Daisy22-24
  • 2.1.1.2 Gatsby’s Memory of Daisy24-26
  • 2.1.2 The Fading Rose26-30
  • 2.1.2.1 Tom’s Attitude towards Daisy27-29
  • 2.1.2.2 Nick’s Description of Daisy29-30
  • 2.1.3 The Withered Rose30-33
  • 2.1.3.2 The Indifference to Gatsby32-33
  • 2.2 A WILD FLOWER———VIGOR AND WILD33-37
  • 2.2.1 The Appearance of Myrtle in Nick’s Words34
  • 2.2.2 The Actions and Words of Myrtle34-36
  • 2.2.3 The Death of Myrtle36-37
  • 2.3 SIRJOHNTHOURON———INDEPENDENT AND ICY37-41
  • 2.3.1 The Appearance of Jordon in Nick’s Eyes37-38
  • 2.3.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ick and Jordon38-39
  • 2.3.3 Nick’s Comment on Jordon39-41
  • CHAPTER THRE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THE THREEWOMEN’S DESTINY IN FEMINIST PERSPECTIVE41-52
  • 3.1 WOMEN’S FINAL DESTINY IN PATRIARCHAL SOCIETY41-48
  • 3.1.1 The Writer’s Intension of Creating the Characters41-46
  • 3.1.1.1 Fitzgerald’s View on Women41-45
  • 3.1.1.2 Nick: Narrator of Patriarchal Ideology45-46
  • 3.1.2 The Infiltration of Patriarchy to Women in Patriarchal Society46-48
  • 3.1.2.1 The Limit of Patriarchal Ideology to Women46-47
  • 3.1.2.2 The Lack of Self-awareness47-48
  • 3.2 THE BELIEF IN MONEY FIRST IN JAZZ AGE48-52
  • 3.2.1 The American Dream: Worship of Money49-50
  • 3.2.2 Women’s Affiliation to Men in Finance50-52
  • CHAPTER FOUR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ANALYSIS OFHEROINES IN THE GREAT GATSBY52-61
  • 4.1 THE NEW WOMEN FEATURES IN HEROINES52-57
  • 4.1.1 The Concept and the Features of New Women52-54
  • 4.1.2 The Features of New Women in Three Heroines54-57
  • 4.1.2.1 In Daisy54-55
  • 4.1.2.2 In Myrtle55-56
  • 4.1.2.3 In Jordon56-57
  • 4.2 THE SIGNIFICANCE OF NEW WOMEN’S APPEARANCE57-61
  • 4.2.1 To Shock the Patriarchal Culture57-58
  • 4.2.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Feminism58-61
  • 4.2.2.1 To Develop Feminism58-59
  • 4.2.2.2 To Improve Women’s Self-awareness59-61
  • CONCLUSION61-62
  • NOTES62-64
  • BIBLIOGRAPHY64-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66-68
  • ACKNOWLEDGEMENTS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一鸣;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价值[J];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陈振华;;重估女性主义戏剧[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王莉;王秀萍;;浅谈女性主义史学的研究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4 邓志勇;王懋康;;修辞批评的女性主义范式:理论与操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8期

5 阮素丹;;新时期女性文学:多层女性主义的实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梁工;;女性主义文论与“圣经”批评的互动关系[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7 肖巍;;女性与哲学:倾听不同的故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王丽亚;;新中国60年女性主义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9 戴阿宝;女性主义与文学[J];外国文学;1996年02期

10 韩敏;;当代国内女性主义与政治研究综述[J];读书文摘;201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冬梅;;女性主义、客观性与科学大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2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姜云飞;;“人”的概念:来自女性主义的新解[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曹剑波;;具有政治色彩的知识论:女性主义知识论[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赖夏菲;;《猫眼》:女性主义和量子力学的完美共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7 秦坤;;从女性主义视域看郭沫若历史剧中的性别观[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师洋洋;;闪婚的存在合理性——几种新兴视角下的注脚[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静仪;;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谈“男女平等”的现实差距[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10 秦美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历程、理论特征及其意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南师范大学 王宏维;女性主义哲学对哲学学科发展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书评人 孟林;用两性对话方式探讨女性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刘维维;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坐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刘兵;女性主义万花筒中缤纷的生活[N];中国妇女报;2013年

5 丁宁;女性主义不是一种时髦标签[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女性之思 敲开经济学之门[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小冯;你了解女性主义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女性主义的跨文本写作与阅读[N];文学报;2005年

9 肖巍;女性主义对于科学世界的改变[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马元龙;女性主义的多样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丽;女性主义法学的自我反思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邢桂敏;1900-1981年的中东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朱晓映;[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桦桢;第二次浪潮之后[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刘笑言;走向关怀[D];吉林大学;2013年

7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45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45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8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