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中的“我”和“天”
发布时间:2017-10-01 08:09
本文关键词:《李陵》中的“我”和“天”
【摘要】:《李陵》是中岛敦的遗作,长期以来受到众多读者和研究者的好评。在中岛敦的研究中,《李陵》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至于《李陵》到底在论述什么问题,学界众说纷纭,至今也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说法。其原因涉及到诸多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恐怕不得不归结为《李陵》的特殊构造。 《李陵》的原稿中并未附上题名,现在的“李陵”这一题名是由深田久弥附上的。作品总体上是以李陵、司马迁和苏武三位主要登场人物为中心展开的。第一部分围绕李陵展开论述,司马迁和苏武并未提及。第二部分以司马迁为中心,基本上没有涉及李陵和苏武的故事。第三部分的内容以李陵和苏武为中心展开。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很少,加之作品诞生在一个特殊年代,也涉及到了汉和匈奴的异文化和战争等诸多问题,因此,关于《李陵》的主题出现了各种解读。其中也不乏对《李陵》的批判,有些研究者甚至称《李陵》呈现出“三人三样式的割裂”。 虽说关于《李陵》的研究有很多,然而,目前关于《李陵》的诸多研究几乎都未能否定“三人三样式的割裂”这一说法,使得作品本身的割裂这一说法几乎成为中岛敦的推崇者们不得不接受的定论。然而,纵观中岛敦的全集,我们很难找到其中类似《李陵》这样呈现“割裂”的作品,而且,就《李陵》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来看,中岛敦在创作上所耗费的精力毋庸置疑。内容上如此细致的构思与结构上如此明显的漏洞在同一部作品中并存,实在有些不可思议。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形式上的“割裂”不应该被视为《李陵》创作上的败笔,而应该看作《李陵》结构上的特点,这一结构特点与中岛敦通过《李陵》可能表达的思想密不可分。 因此,本文在把握作品的这一特殊结构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作品与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比较,把握作品论述的着重点以及作品内容与相关历史文献的差异,分别对主要登场人物司马迁、李陵和苏武逐一进行了解读。具体而言,本文从作品的第二部分,即司马迁的相关描写入手,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探究司马迁对遭受宫刑的原因的反思——“‘我在’这一事实是错的”中的“我在”的含义。然后将作品与相关历史文献进行对比,探讨作品被赋予的新的含义,并指出中岛敦通过改编历史原典,重新塑造司马迁的形象,探讨了“天”和“我”的关系,指出司马迁在履行太史令的天职的基础上,意欲实现“我”的想法行不通。然后分析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关于李陵的描写部分,通过与原典对比,发现作品着重描写了李陵的战斗场景,并且指出,李陵所做的对汉朝不忠的事情在作品中被弱化甚至回避了,在作品中李陵被赋予了正当性。接着对作品中重点刻画的李陵的苦恼做了深入分析,探究李陵因遭遇一连串失败而不得不怀恨而终的原因,并指出李陵所遭遇的失败是由“天”注定了的,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的行动只尊崇“我”,而忽略了“天”。紧接着探讨了作品中的苏武的形象,把作品中的苏武的事迹和形象与汉书等原典进行对比,指出作品中的苏武是一个没有私心、淡泊名利、超脱万物、一心一意履行自己作为使节的天职的人物,他的心中没有“我”,只有“天”。在作品中,苏武与李陵的行动准则是完全对立的,从他们的最终归宿来看,在同样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苏武的行动方式更为恰当。 《李陵》主要塑造了司马迁、李陵和苏武三个人的形象,然而作品的重点并不是探讨三人的人际关系,而是在于横向比较。作品中,这三个人对“我”和“天”持有不同的处理态度,也因此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因此,《李陵》本身并不存在割裂,通过这种特殊的创作形式以及三个主要登场人物的命运,我们可以窥见作者中岛敦对“我”和“天”这一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中岛敦 “我” “天” 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313.06
【目录】:
- ,
本文编号:952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5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