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气氛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外向性与自尊的中介
本文关键词:家庭气氛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外向性与自尊的中介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冷清的家庭气氛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外向性与自尊在其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家庭气氛问卷、外向性人格问卷、自尊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207名农村儿童进行历时2.5年的追踪研究。结果: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前、后测中感知到的家庭气氛均较冷清,孤独感均较高;前测家庭气氛对留守儿童的前、后测孤独感分别有正向的即时预测作用与延时预测作用;外向性、自尊在上述预测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家庭气氛对留守儿童孤独感既有即时影响也有延时影响;外向性、自尊在其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amily atmosphere on the deserted left-behind children loneliness and extroversion and self-esteem in their relationship. Methods: the family atmosphere questionnaire, extraversion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elf esteem scale and loneliness scale on track for 2.5 years of 207 rural childre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n left-behind children, left-behind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measuring the perceived family atmosphere are relatively deserted, a sense of higher loneliness; pretest family atmosphere o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before the loneliness respectively are positive predictors predict the immediate and delayed; extraversion, self-esteem has a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ecast. Conclusion: the family atmospher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loneliness has immediate influence also delay effect; extraversion, self-esteem plays a part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effect.
【作者单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科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基金】: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3A014)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首批重点建设学科项目资助
【分类号】:R395
【正文快照】: 农村留守儿童简称留守儿童,是指父亲和/或母亲外出打工后,将其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家乡达6个月以上,由父母一方抚养教育或(外)祖父母、亲戚、邻居、同辈代为监管的儿童。据估算,201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万,比2005年净增242万[1]。留守儿童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邵淑娟;王敬群;窦温暖;;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3 马利军;胡小燕;;顺德高中生内外向性人格、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4 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5 盖笑松;赵晓杰;张向葵;;父母离异对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6 孔风;王庭照;李彩娜;和娟;王瑾;游旭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7 田录梅;;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2006年02期
8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6期
9 张连云;;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1期
10 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2 赵洁;曹光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3 杨阳;何成森;马南正;黄先伟;;父母文化程度与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安徽医药;2011年05期
4 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会适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刘娟;;论自尊与他尊[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马化祥;秦博;吴昊;谢晓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心理影响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葛娟;;学业不良儿童与普通儿童社会支持的对比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王雅文;吴家明;;如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薇;李晓苗;罗静;高文斌;;亲子分离与联系对农村留守中学生自尊的影响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夏雪;;家庭及教师特征与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关系——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经验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小凤;;小学班主任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策略[A];2013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陈剑锋;;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A];2014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李金兰;;浅谈班主任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A];2012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伟娜;企业员工职场欺负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张金荣;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郭文臣;知识型员工可就业能力对职业成功的作用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静;美国德克萨斯州儿童青少年肌肉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丽博;农村留守幼儿社会化现状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党云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雪江;试题具有理想点反应特征的自尊量表的编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桂林;山东菏泽“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陈艳;城市灾害处理信息展示系统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小凤;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孤独感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雪芬;初中生自尊、自我表露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雪冰;小学生羞怯与自尊、社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华英;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梁建春;抑郁与人际行为特征[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1期
3 杨勤;龚正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9期
4 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6 黄洁华;人本主义对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7 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8 李艺敏,李永鑫,李惠民;河南省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1期
9 周丹霞,俞爱月 ,王国松 ,赵红红 ,童军峰 ,岳世英 ,陶宇峰 ,竺科英;大、中学生焦虑、抑郁、自尊水平测值比较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10 李娜;张林雨;;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海燕;朱相华;;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2 张琳;刘电芝;孙崇勇;疏德明;;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与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和宜人性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10期
3 许思安;郑雪;白乙拉;;蒙族与汉族青年外向性人格结构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34期
4 梁修云;胡慧;易艳红;孟仙;王礼桂;;小学生外向性行为问题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6期
5 刘学军,苏林雁,何伯玲;电子游戏依赖儿童的智力、个性、行为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04期
6 杨德森;个性与行为的差异[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1期
7 吴恒义;从心理学看男子汉的脆弱性[J];家庭医学;1999年07期
8 黎光明;黄文庚;曾红;李汉桥;黎绵明;;创伤性儿童家庭因素与人格对幸福感的回归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03期
9 杨巧芳;罗宏伟;侯玉桃;张进辅;;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特点及其与人格的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年01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永欣;谷传华;孙晓军;周宗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的关系: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欧阳邦宏;耿协鑫;陈武;范翠英;周宗奎;;网络人格知觉:社交网站中的人格表达和人格知觉准确性[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李金华 吕寅 于卿良;积极支持地区外向性经济[N];国际商报;2005年
2 郭正;我国未来的国际战略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长江日报评论员 刘洪波;“情绪稳定”考辩[N];东方早报;2011年
4 编译/朱翔;狗性和人性差不多[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记者 张宏伟;长春民营经济首季报捷[N];吉林日报;2003年
6 记者 高云飞;兰洽会兰州市筹备工作就绪[N];甘肃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然;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外向性的内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治瀛;外向性特质与默认模式网络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3 李清;沿海地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郑梅玲;论明清时期闽文化与文学的外向性拓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93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393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