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对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的影响
本文选题:传媒自杀报道 切入点:大学生 出处:《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在诸多影响自杀的因素中,传媒对自杀的大肆渲染是导致许多内心脆弱的人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学家Phillips以“维特效应”(The Wether effect)一词来指代大众传媒对现实自杀的影响效应。 当研究是否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易接受自杀行为时,传媒对青少年自杀态度的影响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因为,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在青年学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自杀持宽容态度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杀比例。研究表明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自杀态度作为一种社会态度,是否也存在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传媒对于内隐自杀态度和外显自杀态度的影响是否不同? 本研究以互联网上呈现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为研究材料,研究呈现自杀事件后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和外显自杀态度的变化。并分析生活事件和平时从传媒接触自杀报道的情况是否对传媒效应有调节作用。内隐态度用IAT测量,外显态度用自陈量表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1)大部分大学生接触过不合理自杀报道,并且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其次为电视。女生可能比男生更关注有关自杀的报道。 (2)内隐认知中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态度更积极,而认为自杀是较消极的。 (3)关于自杀的态度存在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 (4)生活事件水平对于即时呈现自杀报道的效应没有影响。平时从传媒接触自杀报道的水平对于即时呈现自杀报道的效应没有影响。 (5)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越高,大学生越有可能对自杀持认可、肯定、理解和宽容的外显态度。在各类生活事件中,学习压力对大学生外显自杀态度具有一定预测力。 (6)自杀报道主要影响的是内隐自杀态度,而且女大学生对于自杀报道比男大学生更易感。呈现自杀报道使得女生内隐态度中死和积极情绪之间、生和消极情绪之间的联合变得紧密。 (7)传媒主要对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存在短期影响,而生活事件主要从长期影响外显自杀态度。也就是说影响外显自杀态度和内隐自杀态度的主要因素不同。因此,在自杀态度的研究和干预治疗中,两者都要重视而且要有针对性。
[Abstract]:Of th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suicide, The mass media exaggeration of suicid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many vulnerable people choose suicide. Sociologist Phillips uses the term "the Wether effect" to refer to the influence of mass media on real suicide. When studying whether adolescents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suicide than adults,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on adolescent suicide attitud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ecause attitudes about life and dea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young students. Individuals who have a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suicide tend to have a higher suicide rate. The study shows that social cognition has a stronger implicit. As a social attitude, is there also a separation of implicit attitude and explicit attitude? Is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on 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 different from explicit suicide attitud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suicide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Internet. The changes of 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 and explicit suicid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after suicide were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suicide reports from the media was analyzed. The implicit attitude was measured by IAT. The explicit attitude was measured with the self-renewal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exposed to irrational suicide reports, mainly through the Internet, followed by television. Girls may pay more attention to suicide reports than boys. In implicit cognition,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life is more positive, but suicide is more negative. 3) there is a separation of implicit attitude and explicit attitude about suicide. 4) the level of life events has no influence on the effect of immediate suicide report. The level of daily contact with suicide report from the media has no influence on the effect of immediate suicide report. 5) the higher the amount of negative life event stress, the more likely college students are to accept, affirm, understand and tolerate explicit attitude towards suicide. In all kinds of life events, learning stress has certain predictive power on explicit suicid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6) suicide reports mainly affect 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s,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suicide reporting than 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 union between life and negative emotions becomes close. 7) the media mainly have short-term influence on 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while life events mainly influence explicit suicide attitude in the long run, that is to say,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explicit suicide attitude and 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 are different. In the study of suicide attitude and intervention treatment, both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be targeted.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宝香;杨红霞;王晶;;大学生口腔门诊疾病构成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2 李玉珍;韩丽沙;吴振军;;大学生无偿献血动机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年21期
3 刘东梅;;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李佩芸;李弘阳;何婧文;余晓君;;德育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张智梅;;大学生自杀预防探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9期
6 赵静波;侯艳飞;杨雪岭;;大学生虐待经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7期
7 宋文静;李慧慧;孙瑞;郭亚伟;郑博力;肖桂芝;;大学生手部皮肤纹理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梁瑛楠;杨丽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8期
9 张英华;张秋英;;当前大学生肥胖原因初探——以饮食原因为例[J];考试周刊;2011年48期
10 曾蓉;;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彦春;;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新探[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佳时;李健宁;;大学生无气力现象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术 金秋;六成大学生不知自己该干啥[N];中国妇女报;2005年
2 钟合;大学生“逃单”拷问学子诚信[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陈七三 李伦娥 欧阳鹏飞 张小攀 徐光明;把和谐社会精神送下乡[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记者 陈强;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雪峰 实习生 陈丽;暑期大学生:欲做家教也不易[N];重庆日报;2005年
6 吴应海;大学生的脑子为何“不堪一洗”[N];重庆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孙忠法 仲筏;大学生让心理在七月毕业[N];中国人事报;2005年
8 谢晶晶 林以勤;“是是非非”话打工[N];常州日报;2005年
9 早报评论专栏葛剑雄;为什么大学生一定要住校?[N];东方早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杨艳玲;大学生勤工助学报酬怎么算?[N];大理日报(汉);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娟;传媒对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卫一;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赵静;信息商及其测度——以300名大学生测试为例[D];四川大学;2004年
7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26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62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