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小肽模拟物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2 18:23

  本文选题:促红细胞生成素 + 分子动力学模拟 ; 参考:《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摘要】: 本文以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和分子力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有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模拟肽(Erythropoietin Mimetic peptide,EMP)与其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结合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结构研究和理论分析,对EMP与EpoR结合机制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以该理论为指导,设计合成了新的一系列EPO模拟肽(Mimetic Binding Peptides,MBPs)。经过对MBPs活性的实验检验,验证了理论和模型的准确性,并得到了具有较好活性的MBPs分子。 以人EpoR与EPO、EMP的复合物X-光衍射晶体结构(PDB ID:1CN4,1EBP等)为模板,利用该复合结构的X-光衍射结构分析数据,用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EMP与EpoR结合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并对这个模型中的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 在对模型的结构研究和模拟计算中发现,静电相互作用是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不同配体分子的空间结构和与受体的不同结合方式,会直接影响二聚后两EPO受体分子间夹角和距离,进而产生不同的活性作用——激活剂或者拮抗剂。 本文在对此模型的结构分析和配体与受体结合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新的EPO小肽类模拟物,我们将其命名为MBPs。使用电荷和疏水性质更强的部分氨基酸来取代原有的EMP中的相应氨基酸。经过计算分析,这些新的模拟肽MBPs在理论上应具有更好的结合和激活活性。 为了从实验上验证设计后的MBPs的结合与聚合活性,我们利用荧光标记法以及微孔板荧光技术建立了EPO模拟物的体外结合与聚合活性检测方法。 由活性检测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和设计相比较,验证了我们建立的模型的可靠性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小肽类药物设计和开发开拓了一个新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法。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and the theory of molecular mechanics, a kinetic model of the binding of human erythropoietin Erythropoietin (Erythropoietin Mimetic peptidea) with its receptor Erythropoietin (EpoR)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model, a new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EMP and EpoR is put forwar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heory, a series of EPO mimic peptides, Mimetic Binding Peptid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 accuracy of the theory and model has been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test of MBPs activity, and the MBPs molecules with good activity have been obtained. Using the complex of EpoR and EPO-EMP as template, using the X-ray diffraction data of EMP ID1 CN41EBP etc., the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 of EMP combined with EpoR was established by molecular mechanics and molecular dynamics method. The mechanism of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 in this model was studied theoretically. It is found that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is the main interaction force between ligand and recept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different ligands and their different binding modes with receptor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angle and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EPO receptor molecules after dimerization, and then produce different active activators or antagonist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model and the mechanism of ligand binding to receptors, a series of new mimics of small peptides of EPO have been designed and named MBPs. The corresponding amino acids in the original EMP were replaced by some amino acids with stronger charge and hydrophobic properties. By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these new mimic peptides MBPs should have better binding and activation activity in theory. In order to verify the binding and polymerization activity of the designed MBPs in experiments, we developed an in vitro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binding and polymerization activity of EPO mimics by fluorescence labeling method and microporous plate fluorescence technique. 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desig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activity test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and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 It opens up a new design idea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peptide drugs.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3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吉林大学手外科中心)[J];吉林医学;2007年07期

2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疼痛科简介[J];吉林医学;2007年17期

3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青年专家——南光贤教授简介[J];吉林医学;2007年06期

4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青年专家 李兴志教授简介[J];吉林医学;2007年17期

5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 韩振国主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6期

6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 韩振国主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7期

7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 韩振国主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8期

8 ;封面人物-本刊副主编李亚刚教授简介[J];中国厂矿医学;2008年04期

9 ;一汽总医院暨吉林大学第四医院[J];吉林医学;2008年19期

10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 孙辉主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生;王渊;叶家元;;分子动力学模拟水化硅酸钙中铝部分取代硅后结构的变化[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韩晨;王建平;;非天然氨基酸与生物水相互作用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刘小明;由小川;庄茁;;纳米摩擦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孔祥谦;欧阳斯盛;梁中洁;叶飞;陈丽敏;罗成;蒋华良;;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催化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徐文生;孙昭艳;安立佳;;硬球胶体结晶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王华;苑世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孙倩;陈景文;盛连喜;;柠檬酸在富勒烯表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朱卫华;肖鹤鸣;;含能晶体叠氮化银温度行为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侯兆阳;;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团簇结构的形成与演变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A];2007“与统计有关的凝聚态物理中一些数值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鹏;邵学广;蔡文生;;分子项链稳定构象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毅 刘晶华 沈季;吉林大学:用创新成就明天[N];光明日报;2004年

2 本报通讯员 卜立平 沈季 本报记者 朱振国;以人为本 润物无声[N];光明日报;2005年

3 新华社记者 马扬;吉林大学:教授不是“铁饭碗”[N];人民日报;2005年

4 卜立平;吉林大学医学部:学生可以转专业[N];健康报;2006年

5 秦抒 田园 本报记者 金姝;叶对根的深情[N];吉林日报;2006年

6 记者 刘怀 金姝 姜楠;吉大庆祝合校六周年建校六十周年[N];吉林日报;2006年

7 于洪涛;情系学子谱新篇[N];人民邮电;2006年

8 卜立平;建精品基地 重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曾毅;构建大学的道德磁场[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晓英;勇攀高峰[N];吉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岩峰;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小肽模拟物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陶进;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羧基转移酶功能域的理论计算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韩秀丽;氢在钛晶体中作用的第一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崔新林;冲击波压缩下铁的结构相变及微观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梁苏会;基于多体势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合金系统晶态—非晶态相变[D];清华大学;2010年

6 高虹;冷喷涂中激波及粒子沉积过程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王小清;CLC氯通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张世良;硅熔化与快速凝固过程的模拟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左光宏;纳米颗粒与环境水结构对蛋白质构象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孔哲;硅/二氧化硅表面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性质、制备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雄杰;硅团簇结构硅团簇结构、形变以及相应力学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2 章伟;氧化铝基纳米陶瓷刀具材料界面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雷海东;纳米级粗糙表面粘着接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重庆大学;2010年

4 张玉新;混合量子经典方法研究蛋白质与配体的相互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晓风;一维纳米孔道材料中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中北大学;2011年

6 赵涛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无机盐的相互作用[D];山东大学;2010年

7 唐静;溴化锂溶液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周登山;功能化石墨烯/聚合物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郭风晨;纳米尺度双金属轧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燕山大学;2011年

10 王洋;掺硅类金刚石膜的微观结构和摩擦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8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788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3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