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毒载体介导增强绿色荧光蛋白感染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成脂分化的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慢病毒载体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感染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 ADSCs)的最佳条件与其成脂分化能力。方法以不同感染复数(MOI)感染h ADSCs8h,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感染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感染前后h ADSCs的增殖情况;成脂诱导14 d后油红O染色,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比较h ADSCs在感染前后的成脂能力。结果以MOI值1、10、25、50、75、100、150感染h ADSCs时,其感染率依次为0.24%、13.48%、40.33%、89.27%、94.52%、98.49%和99.11%。以MOI值50感染h ADSCs,比较感染前后细胞的增殖与成脂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病毒感染h ADSCs的最佳MOI值为5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lentivirus vector mediated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 infection of human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DSCs) and its ability of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the infection effect was observed under fluorescence inverted microscope, the infection rate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hADSCs was detected by MTT before and after infection. The fat-forming ability of hADSCs before and after infection was compared by image-Pro Plus image analysis software after 14 days of lipid induction. Results the infection rate of ADSCs was 0.24 13.48% and 89.27% and 94.52% and 99.11%, respectively, when the moi value was 1 / 10 / 2550 / 75100150 / h, respectively. The proliferation and fat-forming ability of the cells before and after infect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oi value of 50 h ADSCs.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best moi of hADSCs infected by lentivirus is 50.
【作者单位】: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烧伤整形外科中心;
【基金】:全军医学科研“十二五”重点项目(BWS11C061)
【分类号】:R3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华;单伟;曹云星;秦书俭;;体外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间充质干细胞[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24期
2 陈燕玲;王燕;贲晓明;周晓玉;苗登顺;;表皮生长因子对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克隆形成的影响及其传代后多向分化潜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10期
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调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5期
4 李志勇;郭子宽;郭志坤;;释放膜微粒: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新机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2年03期
5 王佃亮;马萍;王烈明;雷宁;吴诚;;间充质干细胞过滤分离器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3年08期
6 廖锋;郑扬;耿彬;唐朝枢;;促进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年10期
7 呼莹,王秋英,马丽,马冠杰,姜学英,赵春华;胰腺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王劲,罗成基,郭朝华,张勇;间充质干细胞与相关因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年05期
9 许琴,朱依纯,肖雁冰,田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马丽,呼莹,马冠杰,姜学英,赵春华;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促进造血恢复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菊;胡亮杉;郭坤元;;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大鼠睾丸的影响[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郭勇;张西正;李瑞欣;张春秋;郭春;张彦军;闫玉仙;;力学拉伸对经5-氮胞苷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力;王海燕;杜娟;赖洁娟;刘庆;黄苏娜;蒋建新;;直流电刺激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物理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4 马丽;呼莹;马冠杰;姜学英;赵春华;;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对造血恢复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韩钦;刘艳宁;何东南;闫曦;曹莹;赵春华;;分离和鉴定小肠上皮干细胞及其可塑性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刘晓丹;刘兵;李秀森;毛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姜玉玲;乔虹;刘梦雪;李强;孙玉倩;张巾超;;瘦素诱导体外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凋亡[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8 肖娜;郭锦鹏;赵秀华;金文静;卢光t;程腊梅;;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陈广华;杨婷;付t$t$;苗瞄;金正明;唐晓文;韩悦;何广胜;仇慧英;马骁;陈峰;薛胜利;王荧;孙爱宁;吴德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的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10 洪珞珈;赵明明;张宇晶;;间充质干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A];2012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建强;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津建成[N];光明日报;2006年
2 记者 冯国梧;细胞产品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方案获准[N];科技日报;2007年
3 实习生 刘霞;间充质干细胞有望用于面部整形[N];科技日报;2007年
4 满学杰;天津滨海新区建最大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满学杰;津昂赛打造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医药经济报;2008年
6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 李忠俊 整理 吴刘佳;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又见新方法[N];健康报;2013年
7 上海生科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曹楷;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中的孙悟空[N];上海科技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王新佳;我国“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进入临床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冯国梧;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规模化运营[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刘莹清;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泰达规模运营[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增强骨形态形成蛋白9介导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成骨作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2 郑宗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3 王宪英;脑组织微环境及神经甾体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4 李晓东;牙胚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牙向分化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郭虹;胎儿多种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及胎儿骨髓血液血管干细胞特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6 侯静;间充质干细胞在辐射损伤后干性维持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7 袁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不同类型肿瘤细胞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8 来晓瑜;一个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的鉴定和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韩春;牙根发育期相关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10 孙念政;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及其对糖尿病鼠降糖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克隆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苏晓华;牛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邓长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杨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D];吉林大学;2013年
5 马云鹏;应用大块平铺法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传代、冻存及复苏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6 那仁格日勒;溶血磷脂酸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理[D];内蒙古大学;2013年
7 王黎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蛋白表达谱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8 唐秋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男性生殖细胞分化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9 徐小霞;人胎盘绒毛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优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建军;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及成骨潜能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0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03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