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培养改良与性质鉴定

发布时间:2018-06-17 15:28

  本文选题:大鼠肝星状细胞 + 培养 ; 参考:《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年10期


【摘要】:目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一类胞浆内富含Vitamin A脂滴的特殊类型的细胞,激活后的HSC胞浆中Vitamin A脂滴减少活消失,是研究肝纤维化疾病的良好素材。本研究欲改良HSC细胞的培养方法,并鉴别四种HSC细胞鉴定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含0.2 m M油酸的完全培养基对已培养传代的大鼠肝星状细胞进行培养。分别采用油红0染色、Vitamin A脂滴的紫外激发、a-SMA免疫组化、a-SMA免疫荧光四种方法对培养的HSC进行鉴定。结果用含0.2 m M油酸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细胞形态饱满,胞浆不因传代而减少,细胞形态维持稳定,油红O染色后可清晰显示未激活HSC内的脂滴;紫外激发下Vitamin A脂滴发出极易淬灭的蓝绿色荧光;以泡球蚴囊液为外源性刺激,使HSC激活,a-SMA免疫组化染色激活的HSC胞浆均可见棕黄色颗粒状沉淀;a-SMA免疫荧光显示激活的HSC细胞胞浆均可见FITC的激发的绿色荧光。结论含0.2 m M油酸的完全培养基可有效维持细胞形态。油红0染液、Vitamin A脂滴的紫外激发可有效鉴定未激活的HSC,a-SMA免疫组化、a-SMA免疫荧光方法是鉴别激活的HSC的有效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 is a special type of cells rich in Vitamin A lipid droplets in the cytoplasm. The reduced activity of Vitamin A lipid droplets in activated HSCs is a good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hepatic fibro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mprove the culture method of HSC cells and to ident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four HSC cell identification methods. Methods cultured rat hepatic stellate cells were cultured on a complete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0.2 mm oleic acid. The cultured HSC were identified by oil red 0 staining and ultraviolet stimulated SMA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Results Rat hepatic stellate cells cultured in 0.2 mm oleic acid culture medium were full in shape, no decrease in cytoplasm due to passage, cell morphology remained stable, lipid droplets in HSC could be clearly displayed after oil red O staining. Vitamin A lipid droplets emitted easily quenched blue-green fluorescence under ultraviolet excitation. The cytoplasm of HSC activated by HSC was stain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ll the HSC cells activated by HSC showed the green fluorescence induced by FITC in the cytoplasm of HSC activated by brown granular precipitate and a-SMA immunofluorescence. Conclusion the complete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0.2 mm oleic acid can effectively maintain cell morphology. Ultraviolet excitation of Vitamin A lipids in oil red 0 dye solution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unactivated HSCA- SMA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dentify activated HSC.
【作者单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
【分类号】:R3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卉;董瑶佳;刘晓峰;陈雪礼;;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含量关系的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年04期

2 蔡木发;吴显劲;李静;;300例HBV前S1抗原与HBV标志物及HBV-DNA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0期

3 ;Expression of Overlapping PreS1 Fragment Recombinant Protei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mmunogenic Domains in HBsAg PreS1 Region[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晓菁;梁艳;何凤春;陈洁;崔艳芳;仲人前;王皓;;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的相关性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2 陈家坚;张涛;;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对判断病毒复制和乙型肝炎预后的价值[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年02期

3 占国清;谭华炳;李芳;李儒贵;李金科;;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对判定HBV DNA复制的临床价值[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年02期

4 陈宇飞;云华;王馨厚;;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入境人员检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2年03期

5 周玉宝;刘芳;武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综合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6 姜世辉;李红春;刘芳;李清明;;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两对半”不同模式间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6期

7 黄国清;郭强忠;舒少为;唐恒锋;吴爱成;;乙型肝炎X蛋白的检测及其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影响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8期

8 丁文娟;洪莉;;氧化应激与胶原代谢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6期

9 张永生;徐珊;朱飞叶;付玲珠;盛云杰;;肝纤维化“微ve积”中医病证探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9期

10 张琴;黄涛;卓强;郑人源;;肝纤维化中MAPK信号转导通路对肝星状细胞活性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静滨;柔肝煎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对大鼠肝组织TGF-β_1和Smads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吴飞;Hint1抑制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喻冬柯;化合物B192和EGCG的药效和药理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李鸣;益气解毒法对大鼠肝干细胞增殖及肝脏再生影响的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陈雷;慢病毒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表达下调对肝星状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6 郭晓红;IGFBPrP1致肝纤维化信号转导通路的筛选与验证[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7 邓亮;CREB-1在TGF-β3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吴飞;Hint1抑制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慕生枝;乙型肝炎病毒PreS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2 蒯迪文;外科手术对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影响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3 邓乐;乙肝患者联合检测血清前S1、前S2和E抗原的临床意义[D];南昌大学;2012年

4 潘澎;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李媛;化瘀通络中药对肝纤维化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对TGF-β1/Samd信号通路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6 何巧玲;六月青多糖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汪永玲;软坚护肝片的安全性评价和初步作用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李芊蔚;TGF-β_1对HSC活化及阻断机制的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3年

9 黄施施;巨噬细胞接触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10 李倩;白藜芦醇介导NF-κB转录及PI3K磷酸化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旭红;赖江琼;缪松毅;王崇国;;HBV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传染病信息;2007年03期

2 朱传武;HBV前C/C基因变异与宿主T细胞免疫的关系[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年06期

3 高建钢,张保平,杨扶德;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阳性血清分析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刘孙琴;严蜀华;;HBV前S1蛋白的临床应用[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年02期

5 赵建平;;前s1抗原与两对半在乙型肝炎检测中的意义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年11期

6 胡宏章;崔莹;龚梅;;乙肝病毒e系统、Pre-S1抗原与HBV-DNA相关性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2010年03期

7 阎震;张军;韩晓静;;荧光定量检测HBV-DNA与ELISA检测乙肝标志物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24期

8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年06期

9 孙华;张剑;曹美芳;;HBV-DNA荧光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24期

10 汤立新;;血清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的相关性[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元义,王文兵,戴立里;肝星状细胞提取方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年03期

2 陈益平,陈永平;肝星状细胞的研究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07期

3 张新胜,杜娟,王雁北;肝星状细胞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4年04期

4 申建刚;张晓岚;;肝星状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6年10期

5 黄岂平;司晋娇;;力学因素对肝星状细胞转移分化的影响[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年12期

6 杨艳宏;肝星状细胞的形态学及分离[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7 李海媛;王雪;时永全;韩英;;建立同时分离培养小鼠肝细胞及肝星状细胞的技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16期

8 褚云香;郑勇;黄延红;王明远;裴学莲;陈莹;;简易经济的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谢艳爽,郭顺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肝星状细胞内的信号转导[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王海南;肝星状细胞与神经支配[J];肝脏;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薇;钟晓琴;;肝细胞因子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2 张宗h,

本文编号:2031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031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4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