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淋球菌多重耐药基因mtr系统和毒力岛基因的作用及EGS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2 22:51

  本文选题:淋球菌 + 淋病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摘要】: 第一部分 淋球菌多重耐药性与mtrR基因点突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多传递耐药(multiple transferable resistance,mtr)外排系统中mtrR基因点突变与淋球菌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方法应用K B法和琼脂稀释法分离出55株淋球菌流行株。利用小量细菌基因组DNA快速抽提试剂盒取淋球菌DNA,PCR扩增16株淋球菌mtrR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比较淋球菌敏感株与多重耐药株的差异。 结果淋球菌多重耐药株占76.36%(42/55)。4株敏感株和2株耐青霉素淋球菌无mtrR基因突变,10株多重耐药株均有mtrR基因点突变,表现为三种点突变形式:6株发生了第45位gly(GGC→GAC)asp,3株发生了第14位his(CAC→CGC)arg,1株发生了第51位phe(TTC→GTC)val。 结论淋球菌mtrR基因第45位gly(GGC→GAC)asp、14位hi s(CAC→CGC)arg和第51位phe(TTC→GTC)val突变与淋球菌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第二部分淋球菌主动外排泵mtrC基因原核表达系统pET mtrC的 构建、鉴定和表达 目的在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构建淋球菌膜蛋白mtrC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DE3中表达相关目的蛋白,为淋球菌耐药的检测和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从淋球菌标准株中扩增淋球菌膜蛋白mtrC基因片段。酶切后插入pET 28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mtrC。通过质粒双酶切和DNA测序证实该重组质粒构建正确。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蛋白。 结果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质粒构建正确,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U14993)公布的序列相比较,同源性达到99.5%。通过IPTG诱导,SDS-PAGE可检测到约48.5kDa大小的融合蛋白,与预测分子量相同。 结论淋球菌膜蛋白mtrC原核表达质粒构建和表达成功,为研究其mtr外排系统的耐药机制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淋球菌MtrC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建立和特性鉴定 目的建立针对淋球菌MtrC膜蛋白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淋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和淋球菌耐药的临床检测。 方法用重组mtrC免疫6周龄Balb/c小鼠,按常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应用间接ELISA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测定单抗亚类及其特异性。 结果建立了2株小鼠抗mtrC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283和4F7,染色体数在95~103之间,能稳定分泌抗mtrC单抗,单抗类型为IgG1,腹水效价为1:105和1:106。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单抗在检测淋球菌MtrC膜蛋白时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第四部分 抗MtrC单克隆抗体对淋球菌CIP耐药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用抗MtrC单克隆抗体(MtrC monoclonalantibody,MtrC Ab)干预淋球菌多传递耐药(multiple transferable resistance,mtr)系统后,mtr主动外排泵与同环丙沙星(CIP)耐药的关系。 方法利用MtrC Ab、NaN:3阻断mtr主动外排泵,分别测定未加入阻断剂时和加入MtrCAb、NaN3后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吸收和积累量。 结果淋球菌对CIP的吸收有一定的极限,敏感组和耐药组的吸收极限分别介于70~120ng和0~80ng之间。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CIP积累量为93.7ng,明显高于耐药组的37.6ng(P0.01)。加入MtrC Ab后,耐药组CIP积累量由37.6ng上升到75.3ng(P0.05),该水平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MtrCAb后,敏感组CIP积累量为92.3ng,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加入NaN3后,耐药组CIP积累量由37.6ng上升到77.6ng(P0.05),该水平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NaN2后,敏感组CIP积累量为94.8ng,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6株敏感菌均没有外排泵起作用,4株高水平耐药菌有外排泵起作用,2株低水平耐药菌没有外排泵起作用。 结论淋球菌外排泵主动泵出CIP,导致菌体内CIP积累量不足,这是引起淋球菌对CIP高水平耐药的重要因素;MtrC Ab、NaN3可以阻断外排泵蛋白泵出CIP,恢复淋球菌对CIP的敏感性。 第五部分 外源指导序列逆转淋球菌多重耐药性研究 目的研究外源指导序列(externalguide sequence,EGS)在体外逆转淋球菌临床分离多重耐药株为敏感株中的作用与能力。 方法构建针对多传递耐药(multiple transferable resistance,mtr)系统中MtrC蛋白并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EGS重组质粒,常规CaCl2法将重组质粒导入临床分离多重耐药淋球菌中,通过菌落PCR鉴定,并利用分光光度计A600检测阳性转化菌在含不同浓度氨苄西林LB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测定淋球菌转化前后对阿奇霉素、结晶紫、红霉素、TritonX-100、四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结果阳性转化菌PCR结果含有预期大小的转化片段;多重耐药淋球菌株在浓度为50 μg/mL、100μg/mL的氨苄西林LB培养皿中均生长良好,而导入EGS-MtrC的转化菌在浓度为100μg/mL的氨苄西林LB培养液和培养皿中不能生长,在浓度为50μg/mL的氨苄西林LB培养基中生长受抑。导入EGS-MTRC的转化菌对阿奇霉素、结晶紫、红霉素、TritonX-100、四环素的MIC值均有明显下降。 结论PET-28a(+)-EGS-MtrC转化淋球菌成功;导入EGS-MtrC的转化菌部分恢复了对氨苄西林的敏感性;转化菌对阿奇霉素、结晶紫、红霉素、TritonX-100、四环素的敏感性增加。 第六部分 Mtr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多传递耐药(mtr)外排系统中MtrR、MtrC、MtrD、MtrE蛋白的蛋白质理化性质、蛋白质疏水性、跨膜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蛋白质功能进行分析。 方法应用Protparam工具分析蛋白质理化性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理论pI值、氨基酸组成、原子组成、消光系数、半衰期、不稳定系数、脂肪系数、总平均亲水性;应用ProtScale工具分析蛋白质疏水性;应用TMpred工具分析跨膜区,预测跨膜区和跨膜方向;以同源建模方法为基础,应用SWISS-MODEL工具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应用AmiGO工具对蛋白质进行功能分析。 结果得到MtrR、MtrC、MtrD、MtrE反映蛋白质理化性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理论pI值、氨基酸组成、原子组成、消光系数、半衰期、不稳定系数、脂肪系数、总平均亲水性的数值;得到MtrR、MtrC、MtrD、MtrE蛋白质疏水性分析数据;预测跨膜区MtrR无,MtrC跨膜螺旋由膜内向膜外为1个,由膜外向膜内为2个,MtrD跨膜螺旋由膜内向膜外为19个,由膜外向膜内为18个,MtrE跨膜螺旋由膜内向膜外为3个,由膜外向膜内为4个;搜寻出与MtrR、MtrC、MtrD、MtrE同源已知结构的蛋白质并预测出四种蛋白质的三维结构。MtrR的GO号为0006355,功能为转录调节因子;MtrC的GO号为0015559,具有多药外排泵的活性; MtrD的GO号为0006810,具有转运功能;mtrE的GO号为:0015562具有外排渗透酶活性。 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的工具可以快速对淋球菌的目的基因进行分析,获得其功能蛋白质的蛋白质理化性质数据,对蛋白质疏水性、跨膜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蛋白质的功能进行有效的预测,对研究淋球菌的耐药系统及找到有效的干预措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部分 淋球菌毒力岛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淋球菌毒力岛(pathogenicity island)中TraH、TraG、AtlA的蛋白质理化性质、蛋白质疏水性、跨膜区和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进行分析。对淋球菌基因组和GGI岛的碱基组成进行比较分析和整合位点分析。方法应用Protparam工具分析蛋白质理化性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理论pI值、氨基酸组成、原子组成、消光系数、半衰期、不稳定系数、脂肪系数、总平均亲水性;应用ProtScale工具分析蛋白质疏水性;应用TMpred工具分析跨膜区,预测跨膜区和跨膜方向;应用SWISS-MODEL工具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应用IslandPath对淋球菌基因组和GGI岛的碱基组成进行比较分析;应用Islander对淋球菌基因组和GGI岛进行整合位点分析 结果得到TraH、TraG、AtlA反映蛋白质理化性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理论pI值、氨基酸组成、原子组成、消光系数、半衰期、不稳定系数、脂肪系数、总平均亲水性和蛋白质疏水性分析数值据;预测TraH跨膜螺旋由膜内向膜外为4个,由膜外向膜内为3个,TraG跨膜螺旋由膜内向膜外为8个,由膜外向膜内为8个,AtlA无跨膜螺旋;搜寻出与AtlA同源已知结构的蛋白质并预测出其三维结构;GGI岛G+C%为44%明显低于淋球菌基因组的52%;发现GGI末端带有位点特异性整合酶XerCD基因的dif位点。 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的工具可以快速对淋球菌的目的基因进行分析,获得其功能蛋白质的蛋白质理化性质数据,对蛋白质疏水性、跨膜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进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对研究淋球菌的毒力岛及找到有效的干预措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八部分封闭TraH基因的外源指导序列对淋球菌Ⅳ型分泌系 统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外源指导序列(external gui de sequence,EGS)在体外封闭traH基因对淋球菌IV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 ion system,T4SS)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一个称为GGI(gonococcal genetic island,GGI)的新基因组岛(genomic island)中编码淋球菌Ⅳ型分泌系统的traH基因并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EGS重组质粒,常规CaCl2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淋球菌MS11株中,通过菌落PCR鉴定。用PCR方法检测淋球菌株中是否含有毒力岛。测定EGS重组质粒转化前后淋球菌生存能力和Ⅳ型分泌系统分泌DNA能力的变化。结果阳性转化菌PCR结果含有预期大小的转化片段;淋球菌MS11株中含有GGI岛,淋球菌29400、FA1090株中不含GGI岛;封闭traH基因的淋球菌t-MSll株生存能力下降;封闭traH基因的淋球菌t-MS11株Ⅳ型分泌系统的分泌功能下降。 结论GGI岛存在于淋球菌MSll株中,淋球菌29400、FAl090株中不含GGI岛;PET-28a(+)EGS-traH转化淋球菌成功;导入EGS-traH的转化菌t-MS11株生存能力下降,Ⅳ型分泌系统的分泌DNA的功能下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秀兰,,张文兰,张正银,孟庆荣,张启英,李杰,蔡进源;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淋病奈瑟氏菌表型的多态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5年05期

2 李新玉,邹碧珍,韩美丽,敬德仲,王淑华,曲杰;淋球菌的生物诊断法[J];生物技术;1996年01期

3 季明春,钱莉,陈红菊;耐药淋球菌相关核苷酸序列的克隆与初步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4 GotschLich EC ,崔萱林;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的现状[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7年01期

5 白光春;淋球菌IgA蛋白酶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6年03期

6 正萍,庞登文,孙志范,杨弟存,周礼全;应用PCR技术和涂片法检测198例淋球菌结果分析[J];中华男科学;1997年01期

7 陈洛夫,陈历昌,黄冬爱;性病淋球菌PCR基因扩增检测方法及应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8 蔡玲斐,袁红,史丽云;两种淋球菌抗血清制备及效价的观察[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9 孙会升,徐志喜,许国强,马远方,白慧玲;淋球菌在女性生殖道中生态环境分析[J];开封医专学报;1999年01期

10 苏堤,龚光明,胡志荣,赵国强,付庆;淋球菌L型的药敏检测及耐药机理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霞;涂亚庭;林能兴;黄长征;陈宏翔;林云;;武汉地区淋球菌对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涂亚庭;陈宏翔;吴志洪;帅俊;许莉;李家文;陶娟;林能兴;曾敬思;郑岳臣;;12对性接触淋病患者淋球菌的Opa分型及NG-MAST基因分型[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杜宇;李燎;杨西群;陈德宇;;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淋球菌[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陈宏翔;涂亚庭;林能兴;黄长征;张丽霞;严小枫;;淋球菌MtrC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建立和特性鉴定[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邓荣进;杨为民;刘继红;叶章群;;FTC2000型荧光定量基因扩增仪检测衣原体(CT),支原体(uu.MH),淋球菌(NG)各1000例临床分析[A];中南六省性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祖瑜;吕新民;;九种中药对淋球菌药敏试验结果[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涂亚庭;陈宏翔;吴志洪;陈嵘yN;帅俊;严小枫;刘厚君;林能兴;黄长征;;淋球菌毒力岛分类及sac-4基因对淋球菌血清抗性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叶顺章;;淋球菌耐药监测15年[A];中国性学会第五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9 陈宏翔;涂亚庭;冯爱平;吴志洪;陈嵘yN;帅俊;刘厚君;黄长征;李家文;;淋球菌毒力岛分类及sac-4基因对淋球菌血清抗性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刁庆春;龚小云;郑江;郑红;;荧光PCR技术检测妇科病人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结果及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何新华 裴新颜;情系土家[N];长江日报;2005年

2 记者 刘伟兵;东莞康达与华中科大开展全面产学研究合作[N];民营经济报;2008年

3 江华柯;华中科技大学“盘点”无形资产[N];光明日报;2001年

4 肖坤;实现5000亿次的突破[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5 耿俊伟邋覃璇 本报记者 赵凤华;华中科大:十年“学研产”创新生力军[N];科技日报;2007年

6 周前进邋耿俊伟;让“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教学更规范[N];健康报;2008年

7 记者 刘锋;华中科大苏州研究院落户苏州科技城[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张真弼 通讯员 周前进;高扬创新的旗帜[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张诚;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带头人[N];科技日报;2004年

10 华中科技大学 供稿;传播学本科教育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N];中华新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宏翔;淋球菌多重耐药基因mtr系统和毒力岛基因的作用及EGS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张铁军;淋病流行特征及淋球菌耐药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张丽霞;淋球菌mtr耐药机制中IR区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杨井;黑素瘤中过度表达c-FLIP异常激活β-catenin/TCF路径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洁;雄性小鼠睾丸支持细胞中Attractin的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喻钧;慢病毒转染TLR_3基因的小分子RNA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及免疫逃逸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陈凤花;BMI-1在肿瘤发生中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梁袁昕;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艳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预后及Aven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加书;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李玉串;淋球菌IR区碱基缺失与其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曾凤英;抗淋球菌外膜蛋白PI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临床应用初探[D];浙江大学;2002年

4 张峰;社会资本与教师科研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松梅;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刘春侠;华中科技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课程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郑磊;淋球菌外膜蛋白Porin I多抗粘附抑制作用的动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谢良伊;淋球菌NspA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D];南华大学;2006年

9 刘刚;淋球菌外膜蛋白PⅠB基因原核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初步鉴定[D];南华大学;2007年

10 唐莹;淋球菌IgA蛋白酶中和表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诱导小鼠的粘膜免疫[D];南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4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054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c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