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免疫调控的形态学基础探讨
本文选题:下丘脑室旁核 + 淋巴结 ; 参考:《四川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下丘脑室旁核(PVH)参与免疫功能的调控。PVH可以通过神经及体液的联系与免疫系统相互联系,但PVH与淋巴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神经环路联系却未见报道。外周免疫信号可触发PVH神经元内部一些信号传导分子表达,但有关信号传导途径却未完全阐明。本文以LPS刺激大鼠作为免疫激发状态动物模型,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包括三个部分:1.采用假狂犬病毒(PRV)跨神经元追踪方法研究肠系膜淋巴结注射PRV大鼠PVH内PRV感染神经元的分布,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LPS)后大鼠PVH c-fos表达的变化。此部分工作旨在了解PVH是否通过与淋巴结间直接的神经环路联系对免疫功能进行调控。2.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单标)方法研究LPS注射后PVH内nNOS和IEGs(FOS和JUN)的表达是否发生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方法研究nNOS和IEGs之间是否有相互的联系。3.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研究LPS对大鼠外周血及下丘脑中TNF-α的表达的影响,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研究LPS对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内NF-ΚB表达的影响。第二、三部分工作旨在了解
[Abstract]: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VH)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immune function. PVH can be related to the immune system through neural and humoral connections. However, whether there is a direct neural loop between PVH and lymph nodes has not been reported. Peripheral immune signals can trigger the expression of some signal transduction molecules in PVH neurons, but th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are not fully elucidated. In this paper, LPS-stimulated rats were used as animal models of immune stimulatio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1. Using pseudorabies virus (PRV) cross-neuron tracing metho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PRV infected neurons in PVH of rats injected into mesenteric lymph nodes. The expression of PVH c-fos in rats afte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 (LPS) was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he purpose of this part is to understand whether PVH regulates immune function by direct neural loop between PVH and lymph nodes. 2.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single label)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PS injection. Whether the expression of nNOS and IEGs (FOS and Jun) changes in PVH, The effects of LPS on the expression of TNF- 伪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hypothalamus of rats were studied by radioimmunoassay. The effect of LPS on the expression of NF- K B in rat 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was studi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s of the work are aimed at understanding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鑫;;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子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诊断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张思辰;王琳;周一萌;许海楠;;胃癌转移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基础研究[J];医学综述;2011年10期
3 汪克明;刘婧;吴子建;王月兰;陈业农;何璐;蔡荣林;;针刺不同经穴干预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下丘脑内单胺类递质的相对特异性[J];针刺研究;2011年03期
4 杨洪;;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4期
5 吴静泽;;40例非小细胞肺癌的螺旋CT表现[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8期
6 钟婧;陈韵彬;;采用神经血管线圈和体线圈测量颈部良性淋巴结表观弥散系数值的稳定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年08期
7 杨子权;刘黎明;李旭东;;Rosai-Dorfman病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7期
8 孙要军;樊晓霞;和荣丽;许艳艳;齐杰;康玉明;;下丘脑室旁核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对心力衰竭大鼠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年08期
9 陆勇;潘浩;袁和兴;侯建全;;Castleman病16例报道[J];江苏医药;2011年14期
10 宋玉芝;耿翠芝;乔学英;周志国;梁军利;赵静;万欣;;1~3个腋淋巴结阳性的T_1~T_2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预后因素分析[J];肿瘤;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宏;王虹;平苏萍;赵玛丽;张庆升;;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施旅娟;张书霞;韩惠利;;PCV-2感染仔猪淋巴结中的病毒定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五次、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生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莉;周艳;陈丹;朱小春;;三氧化二砷及5-氮胞苷对狼疮鼠的免疫状态和基因甲基化的影响[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董榕;;哮喘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内P物质在神经内分泌调制中的作用[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刘忠民;叶欣;毕维民;王明玉;李毅;刘君;陈廷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换[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邱雷;杨序春;郑笑娟;薛宏怡;;超声造影在淋巴瘤化疗后残余病灶中的应用[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耿志琦;;穿入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丛阻滞镇痛的护理[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支晔;郑桓;张志勇;吴建中;;大鼠淋巴结、脾一氧化氮的分布[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9 张咏梅;张建福;陈幽婷;阎长栋;周秀萍;孙红;;下丘脑室旁核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刘兆华;程芳;史艳秋;刘兆平;;乆窝淋巴结试验检测药物致敏性模型的建立[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 主任医师 吴星恒;幼儿后脑勺有淋巴结突起要紧吗[N];家庭医生报;2005年
2 谷峰;有空摸摸淋巴结[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3 谷 峰;有空摸摸淋巴结[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程树元;有空不妨摸淋巴结[N];民族医药报;2001年
5 谷峰;有空摸摸淋巴结[N];大众卫生报;2001年
6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吴志;6类人需自查淋巴结[N];健康时报;2009年
7 倪文;话说淋巴结[N];民族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雪敏;胃癌手术,彻底清扫淋巴结[N];医药经济报;2010年
9 李增烈;您了解淋巴结吗[N];家庭医生报;2007年
10 赵志东;周期性发热常摸淋巴结[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蕾;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免疫调控的形态学基础探讨[D];四川大学;2005年
2 涂乾;下丘脑室旁核在电针内关穴抗家兔急性心肌缺血作用中的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3 吴元魁;HSA-(Gd-DTPA)_(18-19)的合成及其在MR淋巴造影的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孙要军;心力衰竭时大鼠下丘脑室旁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与NMDA受体相互作用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程金波;运用光遗传学技术探讨下丘脑室旁核谷氨酸能神经元对血压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6 刘华;口腔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转移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魏东;视黄酸受体基因在小儿淋巴结的表达与B细胞发育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王云喜;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分子分期的临床病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9 李松明;黏蛋白MUC1和MUC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王姗姗;人体下丘脑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乱与抑郁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允清;贲门癌各组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临床病理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2 乔英;S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3 常平;FDG-PET对诊断颈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的作用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4 韩霞;荧光定量PCR检测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中CK20的表达及其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毛凯平;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检测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价值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6 余太平;口腔鳞癌引流淋巴结发展变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7 蓝美红;DWI与Gd-DTPA增强扫描诊断兔头颈转移淋巴结的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8 刘悦;哮喘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内P物质在神经内分泌调制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东南大学;2004年
9 许艳艳;下丘脑室旁核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炎性细胞因子促进心衰时外周交感神经兴奋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朱奇;外周高渗刺激对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及其机制[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59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05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