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本文选题:肝肿瘤 + 肝炎 ; 参考:《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年08期
【摘要】: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在外周血中所占比例很小,其选择性地表达Toll样受体TLR7和TLR9。pDCs在接受病原体刺激后快速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产生干扰素之后,pDCs通过激活传统树突状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B细胞形成保护性免疫反应,pDCs分化成为成熟树突状细胞,pDCs抗原提呈能力能够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已经有报道表明pDCs在病毒感染和癌症中发挥作用。本文中我们综述pDCs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Abstract]:Plasma cell-like dendritic cells (pDCs) account for a small propor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They selectively express Toll-like receptors TLR7 and TLR9.pDCs to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interferon type I after being stimulated by pathogens. After the production of interferon, pDCs activate the T cells of traditional dendritic cells. Natural killer cells and B cells form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s. PDCs differentiate into mature dendritic cells, and the ability of presenting pDCs antigen can connect innate immunity with acquired immune response.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pDCs play a role in viral infection and cancer.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role of pDCs in liver diseases.
【作者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二科;
【分类号】:R3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Act as the Most Competent Cell Type in Linking Antiviral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J];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05年06期
2 王福生;张纪元;;HBV感染免疫应答和免疫治疗新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1年04期
3 段乃荣;陈红;王岐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7 mRNA表达与血清IL-12,HBV-DNA载量的相关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5期
4 黄昂;徐向升;邹正升;;乙型肝炎慢性化过程中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年05期
5 晏春根;谢青;;模式识别受体与病毒感染[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年03期
6 方圣;曾凡钦;;Toll样受体9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06期
7 苑伟;陈彬;赵爱光;徐燕;曹雯;慕晓艳;;健脾复方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09期
8 Talib Hussain;Ramesh K Gupta;Sweety K;Mohd Sajid Khan;Md Sarfaraj Hussain;Md Arif;Arshad Hussain;Md Faiyazuddin;Chandana Venkateswara Rao;;Evaluation of antihepatotoxic potential of Solanum xanthocarpum fruit extract against antitubercular drugs induced hepatopathy in experimental rodent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2012年06期
9 金鑫;刘铁城;张卯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DC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分析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3年11期
10 秦艳;吴玉玉;白瑞珍;浦勇;周心一;齐晓薇;;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TLR7 TLR9及MyD88的表达[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保森;邹正升;王福生;辛绍杰;徐东平;陈黎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免疫活性细胞与HBV特异性CTL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谢青;晏春根;;模式识别受体与病毒感染[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3 段学章;王慧芬;;HBV感染的免疫学特征和临床意义[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甘建和;;糖皮质激素在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ZH Yan;YM Wang;GH Deng;X Zhou;YZ Tang;L Liu;;Mechanism of HBV-related Liver Failure[A];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木胜;新型CpG ODN大规模筛选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张政;SARS病人和HIV感染者/AIDS病人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3 李向明;基于T细胞表位的HBV DNA疫苗及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的佐剂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苏钰;树突状细胞参与内耳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5 徐宁;Toll样受体7,9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陈良恩;B7-H1/PD-1抑制途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7 周立平;中国HIV/AID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活化及表面TLR4表达与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8 赖威;HBV相关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免疫细胞及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BV存在状态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艳丽;毒热平注射液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黄振宇;HBV感染不同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美琴;三氧化二砷对SLE患者Toll样受体9、干扰素调节因子5基因表达及α-干扰素分泌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刘玉;尖锐湿疣患者干扰素调节因子7和Toll样受体9mRNA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杨方;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联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琛;槲皮素与奥司他韦对H1N1病毒感染细胞中TLR7信号通路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敬敬;输血相关病原体灭活及检测技术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丰;树突状细胞在癫vN脑内的分布与来源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7 林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HBeAg特异性T细胞应答特征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2年
8 闫涛;复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9 余艳;卵巢癌影响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亚群漂移的体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丽;小鼠脾脏基质微环境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调控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凌爱,路士华,杨莉;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学中的作用[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2 刘恩梅,罗嘉慧,涂文伟,刘宇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脐血CD14~+单核细胞转化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11期
3 吴军,王捷,杨太成,赖晃文,郑文岭,王晓怀;钙离子载体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年01期
4 杨吉伟;;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与扩增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3年02期
5 练诗梅,王晓波,薛祖光,张旗,孙健,荒木弘一;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扩增[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年05期
6 黎阳,包蓉,黄绍良,吴燕峰,魏菁,周敦华;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年05期
7 张中伟;秦环龙;;肠道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功能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22期
8 胡茂志;戴华;焦新安;张辉;潘志明;高明燕;程宁宁;刘秀梵;;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年10期
9 侯静;张连生;柴晔;宋飞雪;刘瑛;曾鹏云;吴重阳;岳玲玲;李莉娟;;调节性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S1期
10 王红祥;赵n\;毛红;李宾公;邹萍;;脂肪基质干细胞对异基因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3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张尧;靳风烁;兰卫华;李彦峰;张克勤;吴刚;叶锦;;联合应用塞莱西布和CpG-ODN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刘茜;陆江阳;王宏伟;曲冰杰;李韶然;康佳蕊;;PD-L1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李么明;叶静;杨晓红;陈龙;陈焕春;曹胜波;;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黎衍敏;;Survivin在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王淼淼;张彩萍;季江;李晶冰;周武庆;崔盘根;;组胺诱导人外周血衍生的树突状细胞高表达CD86和分泌IL-8[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2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4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5 钱铮;日利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免疫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6年
6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郭宁 施明;我国免疫学研究再攀新高峰[N];健康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柴永忠 本报特约记者 唐向东 本报特约通讯员 肖鑫;发现免疫学“新大陆”[N];解放军报;2005年
8 冯卫东;美研制Ⅰ型糖尿病防治新疫苗[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亮;治疗性艾滋新疫苗初试成功[N];科技日报;2006年
10 吴军 杨太成;主动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肿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2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3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全兴;非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6 徐述雄;IL-15和树突状细胞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邹丽云;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相关Rab分子的筛选及Rab3b,,3c,32参与抗原交叉递呈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8 张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韩澍;吲哚胺2,3-过氧化酶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10 韩从辉;霉酚酸酯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同种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2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静;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成芳;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5 沈娟;α-黑素细胞刺激素在实验性心脏移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6 刘铮;RNAi抑制Smad6并在TGF-β1作用下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胡志德;miR-203通过TLR4调控白念珠菌刺激的树突状细胞合成IL-6和TNF-α[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8 卢琳;人IL-24的重组表达、纯化及其对人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调控[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蒋莉莉;树突状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下内皮样化现象的初步探讨[D];郑州大学;2007年
10 白易;整合素CD11b抑制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提呈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85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08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