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S刺激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分析
本文选题:树突状细胞 + 脂多糖 ; 参考:《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摘要】: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它们在体内广泛分布于血液、肝、脾、淋巴结以及其他非免疫组织器官中并有各自的名称:如淋巴器官中的并指状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表皮中的郎罕氏细胞。DC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表型和功能。已知DC的功能特点与其不成熟(immature)和成熟(mature)状态密切相关:总体上讲,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高效的抗原摄取、处理功能,呈非活化状态。因为表达共刺激分子和MHC水平较低,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较弱。遇到感染信号后,不成熟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外来抗原,经历一个分化成熟过程并且迅速表达大量共刺激分子和稳定的MHC而转变为成熟状态。此时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大大增强,而抗原摄取能力已大大降低,它们会迁移到淋巴器官刺激和活化初始T细胞增殖。 树突状细胞系统包括许多功能不同的亚群。按照表型和功能可以把小鼠树突状细胞的分为六个主要亚群:CD8~-DC、CD8~+DC、CD8~intDCs、朗罕氏细胞(Langerhans cells)、皮肤DCs(Dermal DCs)和类浆细胞(B220~+)DCs。每个亚群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在体外Fas诱导T细胞凋亡时,CD8~-DCs会引起CD4~+T细胞产生强烈的增殖反应,而CD8~+DCs诱导的反应相对较弱。B220~+DCs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来介导T细胞耐受。还有人报道不成熟DC也可以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间接引起T细胞失能和耐受;而同一批不成熟DC(imDC),接受了刺激信号后即分化成熟,从而启动效应性T细胞的活化。由于树突状细胞在初次免疫应答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DC在肿瘤免疫和免疫耐受中的调节作用有重大意义。 DC的不同成熟阶段和成熟过程是被精确而有效地调控着的。根据他们在微环境接受的精确信号,DC可以达到不同的活化状态以及不同的成熟状态从而发挥不同的功能。DC的成熟可以由多种刺激物触发,包括接触性变态反应原,细菌和病毒,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症细胞因子,未甲基化CpG、poly(I:C)等免疫刺激物,信号分子CD40L等等。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胞壁组分,是DC(包括
[Abstract]:Dendritic cells (DC) are the most funct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body in blood, liver, spleen, lymph nodes, and other non-immune organs and have their own names: such as syndactyls in lymphoid organs, Monocytes in the blood and Langham cells in the epidermis. DC have many different morphologies, phenotypes and functions.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immature (immature) and mature (mature) states: in general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have high antigen uptake processing function and non-activated state. Because of the low expression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and MHC,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have weak activation of T cells. After infection,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ingest, process foreign antigens, undergo a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maturation, and rapidly express a large number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and stable MHC to mature state. At this time, the antigen presentation 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s is greatly enhanced, and the ability of antigen uptake has been greatly reduced. They migrate to lymphoid organs to stimulate and activate the initial T cell proliferation. The dendritic cell system consists of many subgroup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According to its phenotype and function, mouse dendritic cell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main subgroups: CD8 ~ DCN CD8 ~ DC8 ~ DC8, Langerhans cells), skin DCs (Dermal DCs) and plasmacytes (B220 ~) DCs. Each subgroup has different functions. For example, when FAS induces T cell apoptosis in vitro, CD8- DC can induce strong proliferation of CD4T cells, while CD8- DCs induce relatively weak response. B220- DCs mediate T cell tolerance by inducing regulatory T cell differentiation. It has also been reported that immature DCs can also induce T cell inactivation and tolerance indirectly by inducing regulatory T cell differentiation, while immature DCs (imDCs), after receiving stimulation signals, differentiate and mature, thus initiating the activation of effector T cells. Because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dendritic cells in the primary immune respons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regulatory role of DC in tumor immunity and immune tolerance. The different mature stages and processes of DC are precisely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d. Depending on the precise signal they receive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DC can reach different activation states and mature states so that they can perform different functions. DC maturation can be triggered by a variety of stimuli, including contact allergens, bacteria and viruses. Interleukin-1 (IL-1) IL-6, tumor necrosis factor- 伪 (TNF- 伪) and other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unmethylated CpG- (I: C) and other immune stimulators, signal molecules CD40L and so on. Lipopolysaccharide (LPS) is a component of the cell wall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is DC (including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刚;孙宗全;陈家军;董念国;刘超;邓勇志;王国华;;NBD多肽对小鼠树突状细胞成熟状态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年10期
2 郭路生;张佩;伦恒忠;严晓芳;;霍乱毒素B亚单位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4期
3 郑瑾;刘强;李燕;杨建栋;马骥;刘尧;刘文超;;脂多糖刺激前后树突状细胞CD44、CD24基因的表达[J];现代肿瘤医学;2011年03期
4 邱勇,胡永秀,孙明洁,刘振龙,安云庆;4种细胞因子组合方式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05年S1期
5 李罗清,孙圣刚,曹学兵,王云甫,常丽英;早期脂多糖干预对大鼠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05年03期
6 陈月;余新沛;刘莹;陈政良;;MBL对LPS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调节作用[J];免疫学杂志;2006年04期
7 陈家军;孙宗全;董念国;苏刚;刘超;刘金平;邓勇志;;RNA干扰抑制MyD88表达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年03期
8 陈家军;孙宗全;苏刚;刘超;刘金平;邓勇志;史嘉玮;;MyD88 RNA干扰抑制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实验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年09期
9 骆德平;李勇;李代庆;季平;王涛;邱丽华;刘平;;小鼠树突状细胞经脂多糖诱导成熟前后超微结构的适应性变化[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10 眭建;吴卫疆;王晓莺;许化溪;;脂多糖激发树突状细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3 杨杨;王宏伟;胡秀芬;施虹;张龙江;温宇;严清华;;小鼠树突状细胞LTB4-BLT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郭大伟;梁健;姜晓峰;王学范;魏云涛;姜洪磊;;GPC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肝癌HepG2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张新华;钟翠平;顾云娣;顾晓;范强;王国强;周播江;;TGF-β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增强移植心脏耐受性并降低Fractalkine的表达[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尤长宣;罗荣城;张军一;苏瑾;廖旺军;郑航;Paul L Hermonat;;基因转移制备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8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尧;靳风烁;兰卫华;李彦峰;张克勤;吴刚;叶锦;;联合应用塞莱西布和CpG-ODN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2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3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张献怀;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沈湫莎;这一次,诺奖会不会颁给逝者[N];文汇报;2011年
7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8 杨淑娟;美研究出新型丙型肝炎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慢性HBV感染使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章米力;瑞金医院乙肝发病机制研究获进展[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平;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朱伟国;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4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玉丙;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及MAGE-3 DNA瘤苗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8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9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刚;LPS刺激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2 蒲骁麟;细胞因子对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3 骆德平;小鼠树突状细胞经脂多糖诱导成熟前后细胞超微结构的适应性变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吴鸣宇;黑色素瘤基因(MAGE-1)相关肽负载树突状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孟冬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功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6 梁军利;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7 黄祺琦;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治疗小鼠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初晓霞;淋巴瘤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恶性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9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10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97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09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