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效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7-21 20:51
【摘要】: 目的 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培养、扩增与鉴定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观察MSCs及上清对T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IL-4、IFN-γ的影响;MSCs对T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的可逆性研究;MSCs对T淋巴细胞杀伤K562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 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细胞贴壁法培养并扩增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SCs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表面抗原、地塞米松诱导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尼龙棉柱法从外周血分选出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MTT法测定MSCs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反应体系中IFN-γ、IL-4的分泌;MTT法测定MSCs对T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的可逆性;LDH法检测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ELISA法检测反应体系IFN-γ、IL-4的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CD4~+D25~+T淋巴细胞的比例。 结果 MSCs形态均匀一致,生长曲线显示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13高表达,经地塞米松诱导后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尼龙棉柱法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其CD3阳性细胞高表达;MSCs及上清对T淋巴细胞增殖表现为抑制效应;MSCs及上清抑制T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MSCs促进T淋巴细胞IL-4的分泌,上清本身并不能促进IL-4分泌;MSCs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具有可逆性;MSCs处理的T淋巴细胞CD4~+、CD4~+CD25~+亚群升高,MSCs减弱了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同时IFN-γ分泌减少、IL-4分泌增加。 结论 本实验获得性能可靠的MSCs及T淋巴细胞;MSCs及上清对T淋巴细胞增殖表现为抑制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直接接触及分泌细胞因子两种途径;MSCs及上清抑制T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MSCs却促进T淋巴细胞IL-4的分泌,MSCs可能通过改变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影响T淋巴细胞增殖:MGCs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具有可逆性,MSCs可能不通过凋亡途径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MSCs减弱了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效应,与CD4~+、CD4~+CD25~+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及IFN-γ、IL-4分泌水平改变相关。
【图文】:
细胞生长第12天,光镜下细胞呈梭形分布,圆形或类圆形外观,核大,多数居中,少数易位,胞浆丰富,呈紫红色
细胞生长第12天,光镜下细胞呈梭形分布,圆形或类圆形外观,核大,多数居中,少数易位,胞浆丰富,呈紫红色
细胞生长第12天,光镜下见细胞迅速增生,形成集落并相互融合成片
光镜下贴壁细胞呈典型的长梭形外观,呈旋涡状、网状、辐射状或平行状生长。(瑞氏染色 1x40)图3图4细胞生长第12天,光镜下见细胞迅速增生,形成集落并相互融合成片。(瑞氏染色lx40)细胞生长第8天,(瑞氏染色lx100)光镜下贴壁细胞呈长梭形,核偏大,胞浆丰富。图5细胞生长第12天,光镜下细胞呈梭形分布,圆形或类圆形外观,核大,多数居中,少数易位,胞浆丰富,呈紫红色。(瑞氏染色 1x400)二、骨髓MSCs生长曲线的测定原代MSCs接种后前4天曲线平缓,为细胞生长的潜伏期;第5一8天,?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3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琦;黄政德;王立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2 潘生才;唐毓金;谢克恭;蓝常贡;卢贤哲;李晓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超微结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32期

3 ;本期专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细胞修复及组织重构(本刊中文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3期

4 廖列辉;李红毅;黄洁;林颖;;中药抗病毒1号、2号胶囊对单纯疱疹病毒-2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oll样受体9和干扰素表达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细胞修复及组织重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3期

6 范东艳;王苹;刘然;鲁质成;;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效果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7期

7 尹文化;金大地;鲁凯伍;雷英;;离心管贴壁细胞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7期

8 徐远;俞兴;徐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的体外共培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7期

9 倪萍;陈自谦;彭德新;白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首次换液模式[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32期

10 林治平;曾荣;胡资兵;林颢;;Wnt信号通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J];广东医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永祥;韩德民;蔡贞;杨凌;刘小超;羡慕;张晓斌;;嗅感觉神经细胞的分离与培养[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2 胡秀华;;细胞培养与real-time RT-PCR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水体中感染性轮状病毒[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石旭东;甘志华;;细胞培养用聚乳酸多孔微载体的制备及改性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4 周海文;周曾同;商庆新;曹谊林;;正常人口腔粘膜角化细胞体外培养研究[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韦天彬;王嘉;王利;蔡访潺;林桂梅;李康生;;应用细胞培养血凝抑制法对汕头地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病毒的监测[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王慧娟;杨文华;;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培养[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易龙;陈春烨;金鑫;于斌;舒芙蓉;麋漫天;;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进[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汪洪姣;陈均亚;林海龙;许烂漫;黄瑜;陈永平;;微囊化肝细胞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观察[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赵怡芳;贾俊;张文峰;何三刚;;脐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A];2004年口腔颌面肿瘤基础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及论文集[C];2004年

10 官杰;罗晓庆;钱丽丽;李殿俊;;壳寡糖抑制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排异反应[N];健康报;2004年

2 刘霞;英利用细胞切除技术降低制药成本[N];科技日报;2008年

3 葛秋芳;美科学家培育出修理心脏的“导线”[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用人类自体细胞培养心脏[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5 钱铮;日本用鼠肝和胃细胞培养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吉恩;FDA颁布指南加速流感疫苗开发[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本报特约撰稿人 郭文;新疫苗力撼市场老格局[N];医药经济报;2007年

8 记者 刘道安;天津医生建立细胞培养模型[N];健康报;2001年

9 齐智杰 记者  何秀丽;三个自主创新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N];哈尔滨日报;2006年

10 厉锋;薄利时代的“重金”之忧[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秀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2 鲁继增;聚己内酯囊管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海生;低氧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4 史达;木豆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与相关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顾绍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的体外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6 张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7 张海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牟大鹏;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差异表达基因[D];吉林大学;2007年

9 景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肾脏系膜细胞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宋可新;黑色素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巧;细胞培养芯片的研制及芯片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控制的前期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胡亮;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刘剑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自体肌肉内移植成骨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谢小波;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同培养后对髓核细胞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5 李伟;造血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6 崔俊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张文鹏;Ⅰ型胶原蛋白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李雅娜;兔BMSCs体外培养及定向诱导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5年

9 王广欣;变性I型胶原对晚代骨髓间充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杨芬;体外分离培养MSCs定向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D];青岛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7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517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f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