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胎肝巨核细胞祖细胞增殖分化特征及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5-09 14:26
【摘要】: 在胚胎发育时期,无论是胎肝造血还是骨髓造血,巨核细胞形态均较小, 直到出生后几个月,仍小于成人的巨核细胞。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尽管胎肝巨 核细胞DNA倍性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但直到出生前其DNA倍性仍低于成人。 这似乎提示胚胎发育时期巨核细胞的核内复制和DNA倍体化出现发育延迟或 阻滞。体外研究表明与成人巨核细胞祖细胞相比,胎儿的巨核细胞祖细胞可产 生较多的巨核细胞,这些细胞形态上仍较小,且DNA倍性也低于成人骨髓源巨 核细胞。该结果提示胎儿巨核细胞核内复制的延迟可能与其祖细胞的内在修饰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 论文摘要 特征有关。然而,胎)[巨核细胞核内复制延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一些研究发现周期蛋白和CDK在巨核细胞核内有丝分裂的调控上起重要 作用,然而,周期蛋白和 CDK在胎儿巨核细胞核内有丝分裂调控上所起的作用,, 及其与胎儿巨核细胞核内复制延迟的关系目前全然不知。这一方面是由于骨髓 中巨核细胞含量极少,相对来说胎儿体内含量则更少,要获得大量巨核细胞极 为困难。另一方面,在以往所建立的巨核细胞培养体系中,大多使用的是复合 细胞因子,细胞不但可以向巨核细胞分化,也可以向其它造血细胞分化,而且, 体系中巨核细胞的含量低,成熟程度也低。因此,很难获得足够量的细胞进行 进一步研究。另外,由于在复合细胞因子中,有些细胞因子怕 IL七,GM{SF 等)可以通过刺激辅助细胞产生其它的细胞因子刺激巨核细胞的增殖,在这样 体系中获得的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特性的结果部分是由于间接调节作用所引起。 近年来由于仆 的成功克隆表达和造血干细胞分离技术的完善,使进行这方面 的研究成为可能。 本文首先建立了胎肝CD34”细胞巨核细胞培养体系,对胎肝巨核细胞祖细 胞的增殖分化特征及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 了基础。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免疫磁珠分离人胎肝和成人骨髓CD34”细胞,并 建立w 诱导下的巨核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观察该体系中CD41+细胞的细胞数, 形态学特征,表型特征,成熟程度和DNA倍性的变化,以了解CD34”细胞在含 有P 的巨核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中增殖分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周期 蛋白表达的变化,以了解周期蛋白在巨核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 果发现:(1)经 12d培养后,TPO使胎肝源 CD34“细胞从 IX 10’个细胞加 增 加到 13.09士 3.06 X 10‘个细胞加1,CD41+细胞数平均增加了 73.14倍;而骨髓 源 CD34”细胞只增加到 1.31士0回 15 X 10‘个细胞/ml,CD41“细胞数平均增加了 8.18倍; -6-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 论文摘要 u)尽管骨髓@ CD34”细胞to胎n@ CD34”细胞表z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CD41a, CD42a,CD61和造血干细胞抗原 CD34的免疫表型相同,但几乎所有胎肝 CD34” 源巨核细胞都处在成熟分期的 I和 11期,DNA倍性$4N。而在骨髓CD34”源巨 核细胞中,15%巨核细胞处于成熟分期的工*和IV期,23%巨核细胞DNA倍性 乃N;u)经12d培养后,大多数培养的胎肝源CD34”细胞没有发育完善的界 膜系统(DM)和 a-颗粒;(4)vWF在培养骨髓源 CD34”细胞上的表达早于在胎 肝源 CD34”细胞上;(5)在整个培养期间,周期蛋白 E和 BI在胎肝源 CD34“ 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增加,并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在培养的后期,高水平的周 期蛋白 BI出现在 GI期细胞上;(6)周期蛋白 DI和 D3在胎肝源 CD34”细胞上 的表达,培养初期增加,培养后期下降;()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显示,仅在胎 肝CD34”源巨核细胞的胞浆中检测到周期蛋白D3的表达,而在骨髓CD34”源巨 核细胞的胞浆和细胞核内均可检测到周期蛋白 D3的表达。本实验结果提示门) 胎肝CD34”细胞中含有高比例更原始巨核细胞祖细胞;(2) TPO可通过上调周 期蛋白 BI和 E表达,促使巨核细胞祖细胞进入增殖状态,同时伴随着向巨核 系的分化;(3)周期蛋白 DI和 D3在巨核细胞分化后期表达下降,周期蛋白 D3的核外表达及周期蛋白BI在0期细胞上的表达可能与胎肝CD34”源巨核细 胞延迟进入核内有丝分裂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R392.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芦海,朱栓立,王焕文,戴庆麟,邢万忠,徐航,邓宇,李淑荣;单纯高血压及有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患者纤溶系统的观察[J];北京医学;1999年05期

2 任爱平杨;叶叶阳;;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循环中凝血纤溶的变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罗琪;云南白药对血小板活化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苏学飞;黄秋莲;;凝血抑制物检测在血栓性疾病的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07期

5 张春,黄国武,李畅波,潘泽群,肖锡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开胸止血原因分析[J];华夏医学;2005年04期

6 李九妹,纪宏文;抗纤溶药物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8年01期

7 何改平,李清美,王化泉;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1期

8 匡霞,邢秀萍,何蕴,王钧,汪玉兰,裘丽红,尹明达;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的动态观察[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周立红,刘敏涓;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与蛋白C活化系统、总蛋白S测定的临床意义[J];湖南医学;1997年S1期

10 刘仲萍,魏文宁,刘红进,王爱莲,杨锐;高粘度综合征患者凝血、纤溶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武汉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东初;CD226分子表达于造血干/祖细胞和巨核细胞谱系及神经细胞谱系参与巨核细胞倍体化调控[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杨苹;与血液接触的两类无机薄膜的抗凝血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王锦标;离子注入与真空退火对氧化钛薄膜结构和抗凝血性能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学刚;定心方和丹参酮ⅡA防治心律失常的一氧化氮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2 卫蓉;苦碟子注射液对血瘀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素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路东明;川芎嗪对体外循环肺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4 张铁英;血小板无效输注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5 任忠陆;中药复方颈腰痛I号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血清中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6 郑丽伟;纤溶酶高产菌株的分离筛选、发酵产酶及酶学性质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7 张p

本文编号:2656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656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d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