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马拉色菌对免疫抑制小鼠系统致病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15:43
【摘要】: 马拉色菌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的常驻菌群,是一种嗜脂条件致病菌,在人体可以引起花斑癣、毛囊炎、甲真菌病、败血症、浆膜炎、骨关节炎,并与头皮屑、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银屑病等有密切关系,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静脉内输注脂肪乳可改变马拉色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理,与其相关的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不断有报道,近20余年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的报道多见于早产儿,且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接受中心静脉插管或外周血管插管,进行胃肠外营养输入脂肪乳;亦可见于有胃肠道疾病伴免疫力低下的成人。近年来,不断有非经典形式的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的个案报道,如非脂质依赖的合轴马拉色菌(Malassezia sympodialis,M.sym)引起的系统性感染,未接受胃肠外营养和脂肪乳的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无基础疾病的成人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迄今为止,对免疫抑制的模型动物进行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关于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的临床报道仅限于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M.fur)、厚皮马拉色菌(Malassezia pachydermatis,M.pach)和M.sym;马拉色菌属各种马拉色菌的系统致病性、发病机理尚不甚清楚,系统性感染的病理学研究亦不够深入、系统。本课题成功建立M.sym、球形马拉色菌(Malassezia globosa,M.glo)和斯洛菲马拉色菌(Malassezia Sloofiae,,M.slo)系统性感染的动物模型,对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变化进行观察,并对3种不同马拉色菌所致系统性感染对不同脏器致病力差异情况进行分析,以揭示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的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郑州大学医学院2003届毕业论文 马拉色菌对免疫抑制小鼠系统致病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KM小鼠40只,制作环磷酞胺免疫抑制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 10只。实验组分3组,分别尾静脉注射20%脂肪乳0.2 ml和M.sym、M.glo和M.slo 1 x 105抱子/m1菌悬液0.2 ml,构建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的动物模型,对照组尾静脉 注射20%脂肪乳0.2nil和注射用生理盐水0.2 ml。 2、对感染死亡及处死小鼠制做心、肺、肝、脾、肾标本,进行苏木素一伊红 (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过碘酸一雪夫(periodie acid一sehiff, PAs)染色,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致病真菌的形态及病变脏器的病理学改变,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各 脏器超微结构改变。 3、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系统,用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进行统计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 1、尾静脉注射菌悬液后,各实验组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进食减少,体 重下降,并以不同速度陆续在9d内死亡。对照组小鼠出现短暂的进食活动减少及体 重下降后,一般情况逐渐好转,至实验结束已渐趋健康,未见死亡。 2、各实验组小鼠心、肺、肝、脾、肾组织内均可见数量不等的灶性或散在 PAS阳性马拉色菌抱子,M.slo感染组肝、脾组织内可见PAS阳性短棒状菌丝。统计 学分析不同脏器感染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感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肺、肝、 脾、心、肾,两两比较除心、肾感染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沪0 .05)外,其他各脏器之 间的感染程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3、各实验组小鼠心、肺、肝、脾、肾组织内可见程度不同的组织变性坏死、 肉芽肿改变、炎症细胞浸润、炎性渗出、血管内中性粒细胞增多、真菌抱子栓子及 坏死组织栓子。统计学分析不同脏器受侵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沪0 .01),受侵程度从 高到低依次为肝、肺、心、脾、肾,两两比较心、肺、肝、脾、肾受侵程度之间差 异均有显著性(除心、脾之间比较尸0.05,其余各组比较均尸0.01)。 4、各实验组小鼠心、肺、肝、脾、肾实体细胞均可见不同程度线粒体水肿 郑州大学医学院2003届毕业论文 马拉色菌对免疫抑制小鼠系统致病性研究 为主的超微结构改变。 结论: 1、M.sym、M.gl。和M.sl。均可经尾静脉注入方式系统感染免疫抑制小鼠,造成 小鼠体重下降及死亡。 2、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中不同脏器感染程度不同,肺,肝感染程度 较高,心,肾感染程度较低。 3、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中不同脏器受侵程度不同,肝,肺病变 最明显,肾病变极轻微。 4、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中心、肺、肝、脾、肾实体细胞均可见 不同程度线粒体水肿为主的超微结构改变。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3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薇;糠秕马拉色菌的系统感染[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7年05期

2 罗东辉,王侠生,何芳德;糠秕孢子菌对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电镜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3 罗东辉,王侠生,何芳德;糠秕孢子菌脂酶活性及影响因素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4 罗东辉,王侠生;糠秕孢子菌诱导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年06期

5 罗东辉,王侠生;糠秕孢子菌对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影响的免疫组化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年01期

6 王文岭,杨蓉娅,杜娟,李大维,王霞,颜京斌;久治不愈的痤疮样皮损与圆形糠秕孢子菌感染关系初步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年04期

7 王文岭,朱一元;圆形糠秕孢子菌菌丝相培养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年06期

8 冉玉平,周光平,坪井良治,小川秀兴;糠秕孢子菌与培养人角朊细胞的相互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年05期

9 冉玉平,周光平,李薇,彭雪梅,杜晓平,刘德操;从一例甲真菌病患者病甲中分离出糠秕孢子菌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05期

10 陈瑞娥,田口英昭,戴文丽,宫治诚;白念珠菌对小鼠致病性试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05期



本文编号:2701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701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e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