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相亚低温治疗对不同心肺复苏兔模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脑功能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时相亚低温治疗对不同心肺复苏兔模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脑功能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时相亚低温治疗(MTH)对不同心肺复苏(CPR)兔模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心、脑功能的影响,为PCAS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55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别制作窒息法与体外电击法诱导3min心脏骤停(CA)CPR模型,并设置假手术组为对照。窒息模型(A)分常温复苏组(ANR,n=5)、CA前亚低温组(AHP,n=5)、复苏后30min亚低温组(AHRe30,n=5)和复苏后90min亚低温组(AHRe90,n=5)。体外电击模型(E)分常温复苏组(ENR,n=5)、CA前亚低温组(EHP,n=5)、复苏后30min亚低温组(EHRe30,n=5)和复苏后90min亚低温组(EHRe90,n=5)。假手术组分常温假手术组(SN,n=5)和亚低温假手术组(SH,n=5)。常温和MTH目标温度分别为(39.0±0.5)℃和(34.0±1.0)℃。本实验在CA前15 min、复苏后30 min、60min、120min、360min和600min各时间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dp/dt max)和平均动脉压(MAP),并留取动脉血,待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硫氧还蛋白(Trx)浓度。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600min处死动物,留取左室心肌及全脑组织,利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光镜下观察心肌及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1)体外电击模型:○1血流动力学:MTH各组观察期间HR(bpm)均低于常温组(均P0.05);EHP组LVEDP(mmHg,1mmHg=0.133kPa)于复苏后30min明显低于ENR、EHRe30和EHRe90组(3.4±0.8 vs 4.6±1.0、4.1±0.5、4.3±0.2,均P0.05);EHP组+dp/dt max(mmHg/s)于复苏后30min、120min明显高于ENR、EHRe30和EHRe90组(30min:10970.2±148.1 vs 11080.9±203.5、11581.4±203.5;120min:10391.7±538.2 vs 9688.7±200.3、8759.8±279.6,均P0.05)。EHP组-dp/dt max(mmHg/s)于复苏后30min、60min、120min、360min、600min明显高于ENR组(30min:8557.6±217.8 vs 2113.6±336.9;60min:8186.1±335.5 vs28871.2±114.2;120min:6221.6±144.6 vs 2335.9±230.2;360min:5368.8±373.5vs1923.7±811.2;600min:6153.4±165.3vs1880.4±116.6,均p0.05)。4个复苏组map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学指标:enr组ctni(ng/l)复苏后60min、120min、360min高于ehp、ehre30和ehre90组(60min:130.53±11.23vs111.86±11.04、104.27±10.16、103.49±8.42;120min:136.09±9.43vs122.37±10.69、105.04±9.03、105.67±7.60;360min:138.67±10.17vs120.58±9.70、112.28±12.08、124.37±8.04,均p0.05);ehp组nse(ug/l)复苏后360min、600min低于enr、ehre30和ehre90组(360min:137.74±2.61vs169.59±1.34、166.43±1.21、154.35±2.61;600min:163.13±1.33vs171.86±1.27、164.27±1.48、169.14±2.93,均p0.05);enr组trx(ng/l)复苏后60min、120min、360min、600min时高于ehp、ehre30和hre90组(60min:204.21±12.74vs171.46±9.86、186.56±12.18、174.58±11.55;120min:210.19±13.22vs175.30±9.08、180.17±11.43、182.60±12.57;360min:192.37±15.01vs181.86±10.35、186.88±12.05、190.06±11.62;600min:199.57±14.13vs180.23±10.71、188.84±11.44、191.14±12.43,均p0.05);ehp组trx复苏后60min、120min、360min、600min时低于ehre30、ehre90组(均p0.05)。3个低温复苏组ctni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nr、ehre30和ehre90组nse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hre30、ehre90组trx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病理学:enr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较ehp、ehre30、ehre90组严重,ai(%)值显著升高[(40.35±9.55)%vs(16.01±6.18)%、(20.10±4.89)%、(24.73±7.10)%,均p0.05];enr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较ehp、ehre30、ehre90组严重,ai(%)值明显升高[(62.25±10.43)%vs(20.61±5.02)%、(25.08±3.92)%、(30.33±7.15)%,均p0.05]。(2)窒息模型:○1血流动力学:mth各组观察期间hr(bpm)均低于常温组(均p0.05);ahp组map(mmhg)于复苏后30min低于anr、ahre30和ahre90组(80.3±1.1vs83.1±2.0、87.1±1.8、88.9±2.1,均p0.05),其余指标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学指标:anr组ctni(ng/l)复苏后60min、120min时高于ahp、ahre30和ahre90组(60min:131.97±8.36vs120.19±9.51、118.24±9.86、118.60±9.73;120min:135.61±9.12vs129.26±9.94、120.57±10.32、117.28±8.58,均p0.05);ahp组nse(ug/l)复苏后360min、600min低于anr、ahre30和ahre90组(360min:188.34±2.6vs263.8±13.4、234.2±11.4、172.4±10.5;600min:189.16±4.4vs273.0±12.1、229.7±10.5、165.8±11.9,均P0.05);AHP组Trx(ng/L)复苏后60min、120min、360min、600min低于ANR、AHRe30和AHRe90组(60min:185.76±5.53 vs 208.67±7.74、198.73±8.68、202.88±5.36;120min:190.11±7.37 vs 219.09±6.05、196.52±7.95、216.16±5.40;360min:188.43±7.24 vs 230.74±8.14、218.43±8.00、222.65±6.27;600min:191.08±6.98 vs 235.75±8.27、220.17±7.71、229.05±17.38,均P0.05),ANR、AHRe30和AHRe90组NSE、Trx比较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低温复苏组cTnI比较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病理学:ANR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较AHP、AHRe30、AHRe90组严重,AI(%)值显著提高[(51.18±11.16)%vs(17.37±5.30)%、(22.85±3.32)%、(27.99±6.83)%,均P0.05];同样,ANR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较AHP、AHRe30、AHRe90组严重,AI值(%)明显提高[(79.13±9.78)%vs(23.07±4.41)%、(27.29±6.24)%、(41.04±5.30)%,均P0.05]。(3)两模型组比较,○1血流动力学:EHP组MAP(mmHg)复苏后120min、360min时高于AHP组(均P0.05);EHP组+dp/dt max(mmHg/s)复苏后360min、600min时高于AHP组(均P0.05);两模型其余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指标:EHP组NSE(ug/L)复苏后360min时低于AHP组(P0.05);EHP组Trx(ng/L)复苏后60min、120min、360min、600min低于AHP组(均P0.05);EHRe30组Trx(ng/L)复苏后360min低于AHRe30组(P0.05);EHRe90组Trx(ng/L)复苏后360min、600min时低于AHRe90(均P0.05);两模型常温复苏组NSE、Trx观察期间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病理学:(1)心肌细胞AI值(%):ENR组明显低于ANR组(P0.05);(2)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AI值(%):ENR组低于ANR组(P0.05);EHP组低于AHP组(P0.05)。结论MTH对两种CPR模型心、脑功能均有保护作用,体外电击模型保护效果优于窒息模型。复苏前行MTH保护作用更显著,提示早期干预重要性。Trx在PCAS早期就升高,对脑功能预后评估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脏骤停 亚低温治疗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硫氧还蛋白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78;R-332
【目录】:
- 中文摘要3-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前言12-18
- 1.1 研究背景12
- 1.2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概述12-13
- 1.3 亚低温治疗13-15
- 1.4 高压氧治疗15-16
- 1.5 心脑损伤标志物16-17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17-18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8-30
-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18-19
- 2.2 实验材料19
- 2.3 实验药物及试剂19-20
- 2.4 实验方法20-23
- 2.5 实验观察指标23-24
- 2.6 数据及样本采集24-25
- 2.7 检测方法25-28
- 2.8 实验路线图28-29
- 2.9 统计学分析29-30
- 第三章 实验结果30-44
- 3.1 一般情况30
- 3.2 模型制备及自主循环恢复情况30
- 3.3 肛温监测情况30-31
- 3.4 E模型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31-33
- 3.5 E模型各组血清cTnI、NSE和Trx浓度变化33-34
- 3.6 A模型血流动力学指标34-36
- 3.7 A模型血清cTnI、NSE和Trx浓度变化36-37
- 3.8 E与A模型血流动力学比较37-38
- 3.9 E与A模型血清cTnI、NSE和Trx浓度变化比较38-39
- 3.10 病理学检测39-44
- 第四章 分析讨论44-47
- 第五章 结论47-48
- 5.1 主要结论47
- 5.2 研究展望47-48
- 参考文献48-52
- 缩略词表52-53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3-54
- 致谢54-55
- 附录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晔,杨红艳,李珊珊;对应用亚低温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J];伤残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2 潘明远;黄少伟;罗大山;邓峰;;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06年09期
3 杜瑞艳;;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研究近况[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年08期
4 彭成;胡生;赵刚;;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80例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16期
5 王凯;肖玉强;付立旗;王晓民;王玉春;;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09期
6 彭旭;;亚低温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09期
7 王瀛;刘颖青;;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J];中国病案;2014年01期
8 谢晓君,吴志群;控温毯在亚低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10期
9 只达石,张赛,陈荷红,肖绪林,苏晨芳,林欣,刘敬业,张楷文,毛瑞,曹海华,杨谨涛,马宁;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年04期
10 邓其峻,吴敏,王国福;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筑;;亚低温治疗的现状及展望[A];贵州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暨神经外科学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2 关峰;胡志强;黄辉;;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杨卫红;;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A];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闫红;;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护理体会[A];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章玲;;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及亚低温、亚冬眠治疗脑出血的护理[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贾军;张浚;钟天安;叶宇;仪立志;尹夕龙;周路球;;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温影响的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吴瑞荣;靳英华;;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的实施及护理[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曹拂晓;练红;;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A];2007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玉兰;赵连英;文琴;;亚低温治疗实施及护理[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盛美君;程晓英;陈朔晖;;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安全性监护[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胜利 王树荚;我省亚低温治疗中心成立[N];山西日报;2000年
2 ;亚低温对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刘伟国;让严重脑外伤患者“cool”起来[N];健康报;2005年
4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教授 张赛;亚低温疗法如何用于脑外伤患者[N];健康报;2012年
5 衣晓峰;尿激酶溶栓并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胡德荣;脑瘫、癫痫等疾病的发生率有望降低[N];家庭医生报;2005年
7 记者 孙玲;在医学科研领域争金牌[N];上海科技报;2006年
8 张荔子;亚低温治新生儿脑病安全可行[N];健康报;2006年
9 ;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之五(二等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林;亚低温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何建国;亚低温治疗颅脑创伤时程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3 殷玉华;亚低温对颅脑外伤后钙整合素结合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4 刘志超;亚低温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临床与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高筱雅;体外培养原代皮质神经元重度糖氧剥夺/复糖复氧模型筛选与亚低温有联合作用的神经保护剂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6 梁成;亚低温对延长再建血运治疗时间窗及其对脑保护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7 张国斌;兔液压冲击重型脑创伤模型的建立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向奇;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2 贾雯;不同时间窗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对比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3 申美荣;亚低温对油酸型ARDS大鼠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肺表面活性蛋白A含量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5年
4 牛宏涛;不同时相亚低温治疗对不同心肺复苏兔模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脑功能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孙文才;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6 张志刚;亚低温与甲强龙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张亚峰;亚低温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李建军;亚低温延缓脑缺血再灌注性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9 吉玲;系统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10 陈晓东;重型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与凝血功能改变[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时相亚低温治疗对不同心肺复苏兔模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脑功能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