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体外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02 21:03
   骨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能够通过分化形成多种中胚层组织。由于MSCs具有吸附塑料表面的特性以及特异的表面标志(高表达CD166、CD29、CD13、CD105,不表达CD34、CD45、HLADR),因此可以从骨髓中分离出来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加以鉴定。 研究证明MSCs可为骨、软骨、肌腱、心肌等组织的修复和重建提供细胞来源,并且可以支持体内造血、诱导T细胞对抗原的低反应性、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但其免疫调控的机制尚不清楚。人骨髓中的MSCs含量极少,10~4-10~5个骨髓单个核细胞中仅含1个MSC,难以满足组织工程和自体或异体移植的需要。因此,体外扩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尤为重要。本实验采用Per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将之接种于含10%FBS的LG-DMEM培养基中,利用MSCs黏附于塑料表面的特性,获得纯化的MSCs。采用本方法细胞贴壁快,易纯化,P3代细胞的均一性达到98%以上,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显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骨髓MSCs有活跃的增殖能力,来源于骨髓5×10~6个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的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P0、P5、P10代细胞数分别为10~6、10~8、10~(10)个,原代细胞潜伏期长,P10代以后的细胞生长速度变缓慢,出现衰老征象。实验结果为临床应用MSCs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实验同时定时、定量研究了MSCs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以经CO~(60)照射后的不同数量的MSC作为基底层细胞,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相同数量的异体T淋巴细胞,分别于0小时、24小时、72小时、7天后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各组T细胞表型的变化并计数各组T细胞数。结果显示,当T细胞数与MSC数 4 中文摘要一 比例为25:1(A组)、50:1(B组)时,CD4‘CD25‘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 加(A组P=0.0023,B组P=0.0031),CDS‘细胞明显增多(A组P=0.0106,B组 P=0 .0148),两者均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而表达量逐渐增加,A组和B组之间 无明显差别(P=0.2350),实验组(A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 CD25+细胞无明显差别;当T细胞数与MSC数比例为100:1(C组)时,与对照 组相比,CD4表达略上调,但无统计学意义,CD3‘、CDS‘、CD25‘、CD4‘CD25‘细胞 无明显差别。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与MSC共孵育组和单独T淋巴细胞培养组中T 淋巴细胞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在第7天时T细胞单独培养组细胞数减少约 21.5%,与MSC共孵育组T淋巴细胞数:A组减少65.00rk以上,B组减少60.00k,C 组减少12.5%。以上结果提示,MSCs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时,当加入的MSCS达 到一定的数量时(T细胞:MSC毛50:l)可以引起T淋巴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 表现为CD4℃D25十细胞和CDS+细胞明显增多,并且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而当加 入的MSCS小于一定的数量时(T细胞:MSC〕100:1),T淋巴细胞的表型无明 显改变,并且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表明MSC的负调控机制可能与诱导CD4℃D25+ 免疫调节性T细胞以及CDS+T细胞增多有关,同时也表明MSC对T淋巴细胞的作 用与MSC的数量有关。 实验结果为防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GVHD和VGHR的发生、诱导免疫耐 受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临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输注MSCS预防GVHD的 MSCS输注数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R392
【部分图文】:

连续培养,细胞,纺锤状细胞,瓶接


第5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9天细胞数量增加了约10倍,平均13一14天细胞达90%融合,这时的细胞排列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旋涡样生长,细胞铺满了瓶底(图2),每瓶接近900/0融合的MSCS经胰酶消化可获得(1一2)x106个细胞,平均8一9天传代1次。消化传代的细胞于24小时内完全贴壁,形态与原代细胞相似。体外扩增至第3代、5代、10代时细胞数量分别为:2.35土1.08x107、2.78士1.34又10习、1.32士0.76xl0,。。MSCS传至第10代以后,细胞胞体增大,细胞质疏松,可见空泡,并可见折光基质产生,细胞增殖变缓慢。图1原代MSC培养72小时后出现的纺锤状细胞(xZOO)图2原代MSC连续培养两周细胞达90%以上融合后的?

纺锤状细胞,细胞克隆,纺锤形,刚接


MSC的分离纯化及形态学观察刚接种的原代MSCS细胞呈圆形,大小不一,原代培养的MSC通常在培养72小时左右出现分散存在的贴壁的细胞克隆,细胞形态均一,呈纺锤形(图1)

生长曲线,淋巴细胞,T细胞,T淋巴细胞


实验结果巴细胞的生长情况SCs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孵育7天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共孵育数量较T细胞单独孵育组明显减少(图3.1、3.2),T细胞单独孵育后较培养前细胞数量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T细胞的生长曲由生长曲线可见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与MSC共孵育组和单独T淋巴T淋巴细胞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在第7天时T细胞单独培养组细.5%,与MSC共孵育组T淋巴细胞数:MSCS为2x10V孔组(C组5%;MSCs为4xlo‘/孔组(B组)时减少60.0%;MSCs为8x104/孔减少6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敏君;陈费;向导;刘长城;何志颖;王欣;胡以平;;肝脏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的调控[J];生命的化学;2011年03期

2 韩羽楠;丛集美;孙华屹;;矽尘暴露诱发自身免疫病及其机制的概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3 常晓依;兰喜;白银梅;柳纪省;;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力;邵琳琳;刘新光;彭军;侯明;;血小板MHCⅠ类抗原分子介导CD61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2 福军亮;王福生;;调节性T细胞与HBV感染免疫耐受和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魏于全;田聆;;免疫耐受与肿瘤免疫治疗[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符静;夏月根;张晓娟;;联合疗法治疗慢性乙肝免疫耐受型疗效初探[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5 潘];郭晓玲;蔡圣鑫;董作仁;;G-CSF诱导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T细胞免疫耐受机制初探[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6 张方;施毅;李子玲;胡波;宋勇;;mTSLPR-Ig调节树突细胞诱导哮喘小鼠免疫耐受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临友;张学峰;王俊峰;郭晓彤;姚志发;夏求明;;恒河猴外周血pDC1诱导免疫耐受功能的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林春景;吴金明;黄智铭;吴建胜;;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HBsAg基因多态性研究[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王福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特点的研究[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10 吴金明;林春景;;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HBsAg基因多态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振宇;乙肝疫苗有助于打破免疫耐受[N];健康报;2002年

2 董家鸿;免疫耐受:梦寐以求“上上之策”[N];健康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新佳;我国“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进入临床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4 罗刚;治糖尿病辟蹊径免疫耐受重建成靶点[N];健康报;2004年

5 卢家兴;我国成功解决干细胞体外制备关键技术[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张荔子;干细胞点燃组织再生新希望[N];健康报;2005年

7 李健 凯艳;自体干细胞移植可治脊髓损伤[N];健康报;2006年

8 陈勇;单个成体干细胞培育组织细胞首获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5年

9 刘道安;脐血干细胞研究三面出击[N];健康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张泓;干细胞,泰达冲刺产业化[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刘阳;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模型鼠免疫耐受机制异常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祝哲诚;免疫抑制剂联合供体骨髓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伟;诱导免疫耐受治疗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5 刘丹;STZ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免疫耐受机制异常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徐东亮;核因子-κB寡聚脱氧核苷酸诱骗剂处理的供受者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蒋智军;肝脏星状细胞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机制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李秀东;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异基因肝移植模型大鼠免疫耐受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海民;睾丸Sertoli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10 彭冰;人类白细胞抗原G、E在人胎盘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宁红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体外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2 邢汉前;HBV慢性感染患者免疫耐受期肝组织免疫细胞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3 陈昊;转化生长因子β1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体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4 福军亮;乙型肝炎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特点和肝病进展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5 李建福;考虑功能性反应的自体免疫疾病动力学模型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6 范传波;静脉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猕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7 刘悦;基于免疫原理的动态检测模型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8 王静;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血清中IL-10、TGF-β变化及意义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贾哲;不同刺激因子对树突状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宏伟;输注供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大鼠皮肤移植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11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11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7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