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健康青年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24h胃内pH和胆汁水平监测

发布时间:2020-10-08 16:08
   目的:研究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特点和意义。 方法:1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Bilitec2000)和便携式pH监测仪同步监测48例健康青年志愿者的胃内24小时胆汁反流和pH变化情况。2计算0.14、0.20和0.25三个界值时胆红素吸收值(bilirubin absorbance,BA)≥界值的时间百分比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第25%、75%、95%位数;总、立位、卧位、餐时和餐后等各时段BA≥界值的时间百分比、反流频率、长时间反流频率、最长反流时间以及胆红素吸收值的最大值、平均值和中位值,以及pH≥4的时间百分比,从而描述生理性DGR的发生特点。3观察pH值和胆红素吸收值的同时点对应值,并进行两者的相关分析。448例志愿者均行胃镜检查,取胃窦组织活检,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和病理HE染色,以确定有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胃黏膜有无慢性炎症。 结果:1生理性DGR在正常人普遍发生。将0.14作为胆红素吸收界值时,BA≥0.14的时间百分比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第95%位数为32.70%、19.40%-44.60%、64.14%;0.20作为胆红素吸收界值时,BA≥0.20的时间百分比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第95%位数为13.60%、7.90%-27.08%、49.24%; 中文摘要 0.25作为胆红素吸收界值时,BA主0.25的时间百分比的中位 数、四分位间足、第95O位数为7.60O、3.60o/o-16.60o、33.32%。 随着界值提高①.14、0.20、0.25),健康青年人群胆汁反流时 间百分比的第95O位数依次为64.140、49.24%、33.32o。故 建议以0.25作为Bun。200O监测胆红素的最适界值,本组青 年人群生理性DGR的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第9 5%位数为 33.32%。以后的结果分析均以界值0.25为标准。 2生理性DGR以5粥中以内的短时间反流常见,45分钟以上 的“反流事件”主要发生于卧位(义检验,P叼.05);所有夜 间反流事件的持续时间均值为 49.l饼屯最长为 169分钟, 夜间胆红素吸收值均值为0.42,最大值为0.60。立位与卧位相 比较,立位的反流频率高于卧位①<0.of),卧位的最长反流 时间长于立位o功刀5),余反流参数无显著性差别。 3比较胃内pH和胆汁监测的结果,24h胃内pH与胆红素吸 收值的变化存在四种对应关系:pH和吸收值同时增高;pH增 高,吸收值不变;吸收值增高,pH不变:pH升高,吸收值降 低。pH)4时,只有7*3%的时间BA主0.25;BA)0.25时, 只有22.08%的时间pH34。夜间胃内pH值升高(自发性碱化) 和胆红素吸收值升高(反流事件)不同时发生,胆红素吸收值升 高时,pH值与 BA值不相为,一0.067,P>0.05);pH值升高时, BA值与pH值无明显相关(*一0.187,P>0.05)。 4 胃就膜病理有明显炎症者为50%,病理正常组和炎症组的 反流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仲0.05),反流程度与劾膜炎症无 关毗检验,P>0.75)虱膜炎症与Hp感染有关,炎症组Hp 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组门0.8OVS 0,y检验,P叱.05卜 2 中文摘要 5 Hp阴性组与 Hp阳性组相比,前者的 BA30.25的时间百分 比、长时间反流频率、反流中吸收值的平均值、中位值都大于 后者o<0*5)。 结论:l生理性DGR在正常人中普遍发生,建议应用 Bilited000监测DGR艄0.25作为胆红素吸收值的最适界 值,本组青年人群生理性DGR的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第95% 位数为33.32%。 2生理性DGR的短时间反流主要发生于立位,长于竹分钟 的反流事件主要发生在卧位。发生DGR时反流液成分有时以 胆汁为主,有时以碳酸氢盐为主,或两者含量同时都高。夜间 DGR的发生可能与 MMll期不规律运动和 Il期末的十h指 肠逆蠕动有关,并可能有生理性懈胃瓢膜的作用。 3生理范围的DGR并不引起胃窦就膜炎症,后者的发生主要与 即的感染有关。 4健康青年人群DGR的髓与Hp的感染呈反比,生理性DGR 可能a Hp在胃窦的定植。
【学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R333.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健康青年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24h胃内pH和胆汁水平监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爱勇,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于凤海,王雯,尹宁;反流性食管炎85例胃酸及胆汁反流的同步监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耿卫东,王玉明,李凤岩,孙钟林,王邦茂;硅蓝光探测器在医疗监测中的应用[J];光电子技术;2003年02期

3 莫振兆;王菊岩;郑衍平;;胃溃疡临床分型和治疗的初步探讨[J];湛江医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4 徐虹;十二指肠反流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8年03期

5 黄适;林寿宁;何善明;朱永苹;;安胃汤合吗丁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J];广西中医药;2006年01期

6 覃江;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3年02期

7 李学玲,朱旭霞;铝碳酸镁治疗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古赛,唐承薇,刘纯伦;十二指肠胃反流症状与胃内胆红素含量的相关性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2期

9 李兆申,朱爱勇,邹多武,于凤海,王雯,尹宁,许国铭;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内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10 李兆申,朱爱勇,许国铭,邹多武,尹宁;胆汁反流与胃内pH值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生j;马淑颖;程艳梅;孙吉;孙永顺;李黎;王晓素;方盛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反流类型的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雯;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的机理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朱爱勇;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和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3 冯丽;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清热理气冲剂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4 张瑞星;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在健康人中的表现及反流物成分的致病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5 韩俊岭;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致病因素、诊断、发病机理及清热理气冲剂胃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6 王瑞华;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实验性Barrett食管的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王金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与抗反流术式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王军;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粘膜claudin4的表达变化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9 许琳;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及诊断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晶;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红;胃食管反流病证候分布及中医辨治思路的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忻莹;重危患者胃食管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林海玲;溶血卵磷脂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及铝碳酸镁、硫糖铝的保护作用[D];四川大学;2003年

5 董为民;胃内胆汁反流与上消化道症状及粘膜损伤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6 马鸣;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郭伟强;23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8 李凌燕;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的胃电图变化及胃黏膜ghrelin表达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9 曾艳凌;胃食管反流病亚型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10 高瑞梅;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及胃黏膜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表达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2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32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2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