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及内皮细胞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19:46
脑缺血后的再灌注往往引起比缺血本身更为严重的损害。这是因为溶栓治疗血液循环再通后,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同时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导致微血管结构、功能紊乱,破坏了血管结构的完整性,加重了脑血流供应障碍,进一步损害正常脑神经功能。所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微血管超微结构特征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功能变化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尤为重要。本实验采用三血管阻断法,利用大鼠全脑缺血30min再灌注模型检测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完整性标记成份、内皮细胞促凝因子的表达变化和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试图阐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功能变化特点及微血管结构损害变化特征,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 本实验研究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采用三血管阻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在全脑缺血30min再灌注1h、3h、6h、12h、24h、48h、72h时FⅧ相关抗原的表达,以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损伤变化;同时用原位杂交法测定不同再灌注时间点PAI-1mRNA的表达水平,以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内皮细胞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利用多聚树脂预聚体灌注并选微血管铸型团行扫描电镜观察,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变化特点。实验结果如下: 1、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实验结果:FⅧ相关抗原主要在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在缺血再灌注1h开始下降(P<0.05,脑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到24~48h达最低(P<0.01),72h表达又开始恢复;脑缺血再灌注组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假手术组各个 第,罕’ ^碌’*磅伍.^ 一 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刀5)。 2、PAI-IInRNA原位杂交试验结果:PAI-lmRNA假手术组可见少量 表达,脑缺血再灌注lh表达上调(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1224h达高 峰后开始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P<0.01人72h表达仍高于假手术组(P< 0.05)。 3、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实验研究结果:脑缺血再灌注lh血管铸型扫 描电镜下观察即见毛细血管痉挛、狭窄、直径变细;3—48h见毛细血管管壁 不全或完全断裂,出现无血管区。 综上所述,结论如下八1)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就存在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进而破坏了微血管的完整性,导致BBB结构受损,使得脑神经元功能受损, 并进一步加重缺血区神经元的损伤。但在脑缺血再灌注超早期组织本身并未 完全出现器质性不可逆变化,相关损伤病理状态存在恢复的可能。G)脑缺血 再灌注可致脑皮层微血管结构损害,由此引起的脑微循环异常是脑缺血再灌 注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改善微循环将有利于脑缺血再灌注的临床治疗。(3) 缺血再灌注后内皮细胞PAI4 高表达提示内皮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早 期表现为促凝活性,可诱发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加重脑微循环障碍,使得再 灌注后的低灌注进一步加重。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R361
【部分图文】:
1.2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再灌注3一6h皮层细胞水肿,但胞膜与周围分界尚明显,胞浆淡红色,部分胞核呈三角形(附图1);再灌注12~24h开始皮层小血管周围出现空晕、为水肿液,脑组织疏松(附图2,3):再灌注72h皮层细胞明显水肿,部分核固缩、溶解、核膜结构不清,脑组织呈网状,见少量泡沫细胞出现,为脑组织坏死表现(附图4)。对照组形态、结构正常(附图5)图1:脑I一R6h顶叶皮层(RE40x10)
脑I-R12h顶叶皮层(HE40X10)
脑组织疏松(附图2,3):再灌注72h皮层细胞明显水肿,部分核固缩、溶解、核膜结构不清,脑组织呈网状,见少量泡沫细胞出现,为脑组织坏死表现(附图4)。对照组形态、结构正常(附图5)图1:脑I一R6h顶叶皮层(RE40x10)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3693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R361
【部分图文】:
1.2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再灌注3一6h皮层细胞水肿,但胞膜与周围分界尚明显,胞浆淡红色,部分胞核呈三角形(附图1);再灌注12~24h开始皮层小血管周围出现空晕、为水肿液,脑组织疏松(附图2,3):再灌注72h皮层细胞明显水肿,部分核固缩、溶解、核膜结构不清,脑组织呈网状,见少量泡沫细胞出现,为脑组织坏死表现(附图4)。对照组形态、结构正常(附图5)图1:脑I一R6h顶叶皮层(RE40x10)
脑I-R12h顶叶皮层(HE40X10)
脑组织疏松(附图2,3):再灌注72h皮层细胞明显水肿,部分核固缩、溶解、核膜结构不清,脑组织呈网状,见少量泡沫细胞出现,为脑组织坏死表现(附图4)。对照组形态、结构正常(附图5)图1:脑I一R6h顶叶皮层(RE40x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吴光明,张学军,袁龙庆,曾司鲁,袁豫;脑动—静脉连续灌注法[J];解剖学杂志;1986年03期
2 王有伟,陈以慈;碱性磷酸酶染色法(钙铅法)在研究人脑和心脏微血管方面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1986年03期
3 王有伟,陈以慈;人大脑内部微血管构筑——组织化学显示法研究[J];解剖学杂志;1988年03期
4 钱桦;袁龙庆;曾司鲁;袁豫;;同时显示脑内微动脉和微静脉的方法[J];解剖学杂志;1989年03期
5 蒲传强;匡培根;马焰;刘洁晓;张风英;;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研究[J];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6 万琪,易声禹,章翔,李安民;急性脑损伤脑微血管三维构型和超微结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年02期
7 朱长连,张国祯,孙丽云,黄德铭,陈百华,付美英;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活性的测定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1991年02期
本文编号:2843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436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