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群体感应淬灭酶克隆表达及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21 03:00
   【背景】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寻找新的抗细菌感染药物成为研究热点。【目的】克隆表达群体感应淬灭酶,探究其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技术从产群体感应淬灭酶的芽孢杆菌QSI-1基因组DNA中克隆出aiiA基因,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并导入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通过镍柱亲和层析获得纯化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用不同浓度的淬灭酶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其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产生以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考察其对线虫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克隆表达出群体感应淬灭酶,该酶能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产生和生物膜的形成,并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感染线虫的致死率。【结论】群体感应淬灭酶可作为一种能高效抑制细菌致病性的物质,为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提供新的策略。
【部分图文】:

电泳图,电泳,淬灭,群体感应


2930微生物学通报Microbiol.ChinaTel:010-64807511;E-mail:tongbao@im.ac.cn;http://journals.im.ac.cn/wswxtbcn图1PCR产物电泳Figure1PCRproductsofaiiAgene图2表达的AiiA蛋白SDS-PAGE图Figure2SDS-PAGEanalysisofAiiAprotein图3AiiA群体感应淬灭活性测定Figure3CharacterizationofthequorumquenchingactivityofAiiA时稍有减弱,仍达到42.40%,如图4A所示。淬灭酶对鼠李糖脂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实验组产生鼠李糖脂的水平降到对照组的40%以下,如图4B所示。为了更好地检测总蛋白酶生成的变化,采用脱脂奶平板法,实验组溶蛋白圈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淬灭酶抑制了铜绿假单胞菌蛋白酶的产生,如图4C所示。2.3群体感应淬灭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淬灭酶对PA生物膜形图4群体感应淬灭酶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产生的影响Figure4EffectsofAiiAonvirulencefactorsproductionofPseudomonasaeruginosa注:A:绿脓菌素;B:鼠李糖脂;C:蛋白酶.*:P<0.05.Note:A:Pyocyanin;B:Rhamnolipid;C:Protease.*:P<0.05.

蛋白S,淬灭,群体感应,鼠李糖脂


2930微生物学通报Microbiol.ChinaTel:010-64807511;E-mail:tongbao@im.ac.cn;http://journals.im.ac.cn/wswxtbcn图1PCR产物电泳Figure1PCRproductsofaiiAgene图2表达的AiiA蛋白SDS-PAGE图Figure2SDS-PAGEanalysisofAiiAprotein图3AiiA群体感应淬灭活性测定Figure3CharacterizationofthequorumquenchingactivityofAiiA时稍有减弱,仍达到42.40%,如图4A所示。淬灭酶对鼠李糖脂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实验组产生鼠李糖脂的水平降到对照组的40%以下,如图4B所示。为了更好地检测总蛋白酶生成的变化,采用脱脂奶平板法,实验组溶蛋白圈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淬灭酶抑制了铜绿假单胞菌蛋白酶的产生,如图4C所示。2.3群体感应淬灭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淬灭酶对PA生物膜形图4群体感应淬灭酶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产生的影响Figure4EffectsofAiiAonvirulencefactorsproductionofPseudomonasaeruginosa注:A:绿脓菌素;B:鼠李糖脂;C:蛋白酶.*:P<0.05.Note:A:Pyocyanin;B:Rhamnolipid;C:Protease.*:P<0.05.

群体感应,淬灭,鼠李糖脂


2930微生物学通报Microbiol.ChinaTel:010-64807511;E-mail:tongbao@im.ac.cn;http://journals.im.ac.cn/wswxtbcn图1PCR产物电泳Figure1PCRproductsofaiiAgene图2表达的AiiA蛋白SDS-PAGE图Figure2SDS-PAGEanalysisofAiiAprotein图3AiiA群体感应淬灭活性测定Figure3CharacterizationofthequorumquenchingactivityofAiiA时稍有减弱,仍达到42.40%,如图4A所示。淬灭酶对鼠李糖脂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实验组产生鼠李糖脂的水平降到对照组的40%以下,如图4B所示。为了更好地检测总蛋白酶生成的变化,采用脱脂奶平板法,实验组溶蛋白圈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淬灭酶抑制了铜绿假单胞菌蛋白酶的产生,如图4C所示。2.3群体感应淬灭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淬灭酶对PA生物膜形图4群体感应淬灭酶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产生的影响Figure4EffectsofAiiAonvirulencefactorsproductionofPseudomonasaeruginosa注:A:绿脓菌素;B:鼠李糖脂;C:蛋白酶.*:P<0.05.Note:A:Pyocyanin;B:Rhamnolipid;C:Protease.*:P<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Hong Wu;Claus Moser;Heng-Zhuang Wang;Niels Hφiby;Zhi-Jun Song;;Strategies for combating bacterial biofilm inf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2015年01期

2 周雨朦;陈代杰;李继安;邵雷;朱春宝;;秀丽隐杆线虫-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建立[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少斌;王万明;肖杰;;骨科钛板表面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和结构表征[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6年03期

2 白羽;刘金辉;李清祥;应颖;;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年11期

3 韩华中;杨俊;;不同方法建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肠道感染动物模型的比较和评价[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4年02期

4 殷瑜;戈梅;陈代杰;;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型抗生素发现[J];微生物学通报;2013年10期

5 史秋佳;杨剑萍;陈缵光;;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抗感染药物筛选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Niels HФiby;Oana Ciofu;Helle Krogh Johansen;Claus Moser;Peter Фstrup Jensen;SФren Molin;Michael Givskov;Tim Tolker-Nielsen;Thomas Bjarnsholt;;The clinical impact of bacterial biofil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晶;史国萃;曾名湧;刘尊英;;细菌群体感应淬灭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19年03期

2 于福浩;娄在祥;王洪新;寇兴然;;咖啡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抑制及毒力因子降低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年06期

3 王志航;冯雪;李树仁;张天艺;储卫华;;细菌群体感应通讯系统淬灭及应用[J];药物生物技术;2018年05期

4 钱林东;宁自林;张自芳;储卫华;;栀子苷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及生物膜的影响[J];云南畜牧兽医;2016年01期

5 邱健;贾振华;李承光;马宏;宋水山;张霞;冀营光;;细菌群体感应淬灭酶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4期

6 黄媛媛;宋水山;;群体感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J];生物学杂志;2011年06期

7 刘佳;郭继强;李宪臻;;群体感应与群体淬灭及其在抗微生物感染中的潜在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10年03期

8 丁雅娟;丁蒙丹;张佳娣;张梦婷;余志良;;海洋微生物中的群体感应[J];科技通报;2019年06期

9 丁碧婷;陆叶倩;董昆明;王小治;周晓见;靳翠丽;缪莉;;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海洋细菌的筛选[J];微生物学通报;2012年01期

10 徐操;李曼;黄媛媛;张哲;边子睿;宋水山;;细菌群体感应参与铜绿假单胞菌胞内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的调控[J];微生物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晓翀;海洋微生物中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的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初腾;响应群体感应和体内信号的细菌调控系统的设计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3 余道军;外源信号分子及肠道菌群对脆弱拟杆菌群体感应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陈一强;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体内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杨帅;铜绿假单胞菌粘附表型及其差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6 赵燕;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谷海瀛;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对铜绿假单胞菌双鞭毛影响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8年

8 孙润广;生物膜分子与化学药物及磁场相互作用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1999年

9 马勇;模拟生物膜的电化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侯晓丽;锰与氟单一及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翔;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王锦利;阪崎肠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产生及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3 邱健;含细菌群体感应淬灭酶的菌种筛选和鉴定[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茹;群体感应对信号分子浓度调节非连续模型的定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5 张晓翠;人工构建的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动力学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6 丁雅娟;假交替单胞菌群体感应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7 赵晓曼;大肠杆菌群体感应基因ydiV在噬菌体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胡熠;群体感应淬灭下的MBR微生物群落及混合液膜污染潜势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9 陈细平;野油菜黄单胞菌β-酮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生物合成途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10 闫潞锋;根际特异微生物的筛选及对连作太子参致害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2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92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