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BS与FD重叠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中药干预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D-IBS与FD重叠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中药干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腹泻型IBS重叠FD证在中医学中属于“泄泻”、“腹痛”、“痞满”、“胃痛”、“反酸”等病证的范畴,我们的前期临床研究表明,腹泻型IBS重叠FD证中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现在已有多种建立肠易激综合征、FD及中医肝郁证、脾虚证的动物模型的报道,但腹泻型IBS重叠FD的模型以及本病肝郁脾虚证的动物模型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BS与FD重叠肝郁脾虚证神经-免疫-内分泌失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173392)的资助下开展了D-IBS与FD重叠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中药干预机制研究。实验一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构建通过动物的宏观表现、行为变化、饮食、糖水消耗及体重变化以证实“夹尾刺激+大黄灌胃”复合法所致大鼠模型为D-IBS与FD重叠肝郁脾虚大鼠模型。方法。1、对动物的宏观表现、行为变化、饮食、糖水消耗及体重变化检测;2、对大鼠旷场实验进行分析;3、药物测试:中药痛泻要方合枳术丸及西药整肠生加瑞琪的调节作用。结果:模型组大鼠由初次夹尾刺激时的强烈反应,逐渐转变为争斗有所减弱,刺激兴奋性减弱、不易兴奋撕打,扎堆、拱背,纳差、活动减少、拱背、毛发枯而蓬乱不泽、对外界刺激基本较少兴奋、稀便、肛门污秽、体重减轻等肝郁脾虚之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旷场内平均活动速度显著降低(P0.05)。予药物治疗后对上述指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利用夹尾加大黄灌胃法造模,模拟苦寒败胃,肝郁日久,木郁乘土,肝郁脾虚的病理演变过程,且大鼠所表现症状符合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表现,成功的复制出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实验二D-IBS与FD重叠大鼠精神状态、胃肠激素水平改变采用Open-Field法测定大鼠抑郁模型行为变化,放免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各项理化指标变化,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D-IBS)重叠证动物模型的精神状况及其与脑肠肽、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的相关性。方法:将50只健康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大鼠正常组及造模组行为变化、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ne intrestinal peptide,VI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内毒素(Endotoxins,ET)、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IBS重叠FD造模组大鼠糖水消耗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旷场内平均活动速度显著降低(P0.05),血浆生长抑素显著降低(P0.01),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浆5-羟色胺及白细胞介素-10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组织中IL-2表达阳性细胞比无统计学意义;与单纯D-IBS组比较,血浆ET水平显著升高。结论:腹泻型IBS重叠FD大鼠模型存在较单纯腹泻型IBS及FD大鼠模型严重的精神异常;其症状重叠可能与血浆VIP、ET水平升高及SS降低有关,与造模方法、精神异常、血浆IL-10水平及结肠组织IL-2免疫反应细胞无明显相关性。改变可能与造模中大鼠的下消化道症状密切相关。实验三痛泻要方合枳术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研究探讨痛泻要方合枳术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D-IBS)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动物模型的机制。方法:建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观察大鼠行为变化、血浆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5-HT)、内毒素(ET)的水平。结果:痛泻要方合枳术丸可显著改善大鼠腹泻症状、增加糖水消耗百分比;可明显升高血浆中SS.5-HT含量,降低血浆中VIP含量(P0.05,P0.01)。结论:痛泻要方合枳术丸可通过升高血浆5-HT、SS含量,降低血浆VIP含量,起到抗抑郁、抑制肠道蠕动,发挥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效应。
【关键词】:痛泻要方合枳术丸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郁脾虚证 动物模型 胃肠激素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59;R-332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英文摘要4-8
- 符号说明8-9
- IBS与FD重叠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和问题9-24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的研究9-12
- 2 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的研究12-19
- 问题与展望19
- 参考文献19-24
- 实验一: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动肝郁脾虚物模型的构建24-34
- 1.材料与仪器24-25
- 2.实验方法25-27
- 3.实验结果27-32
- 4.讨论32-33
- 参考文献33-34
- 实验二:D-IBS与FD重叠大鼠精神状态、胃肠激素水平改变34-45
- 1实验材料34-35
- 2实验方法35-37
- 3结果37-41
- 讨论41-43
- 参考文献43-45
- 实验三:痛泻要方合枳术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研究45-51
- 1材料与方法45-46
- 2、结果46-48
- 4、讨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红;杨力强;;肝郁脾虚证本质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2 李享;彭美哲;王思玉;李帷;汪红兵;;肝郁脾虚证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年11期
3 徐木林;;浅谈肝郁[J];湖北中医杂志;1979年01期
4 李家邦,王勇华;肝郁脾虚证患者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特征[J];湖南医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5 陈国桢;;肝郁脾虚证的本质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12期
6 罗国钧,罗海琳;慢性肝病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01年03期
7 李德锋;徐陆周;周晓虹;;白石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8 宋云娟;;肝郁脾虚证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10期
9 韩秋艳;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林立,阮清发,叶谋源;藿枳汤治疗肝郁脾滞型慢性乙型肝炎49例[J];福建中医药;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享;汪红兵;张吉生;;肝郁脾虚证研究现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费中明;;慢乙肝肝郁脾虚证与现代研究[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杨铮;;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功能特征[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玉秋;陈国林;陈泽奇;;肝郁脾虚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杨铮;;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功能特征[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柳越冬;陶弘武;;优化治疗方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柳越冬;陶弘武;;优化治疗方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8 唐亚平;龚超奇;黄秋粤;李爱媛;戴芳;;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研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玉波;马雪玲;武志黔;张文婷;郭淑贞;王伟;;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中枢及外周5-羟色胺的变化规律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3年
10 吴惠君;池晓玲;萧焕明;;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近况[A];2012年(第3次)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饶卉明;从肝郁论治肝病失眠[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薛飞飞;基于数据挖掘的肝郁脾虚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王玉杰;疏肝—健脾—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相关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李艳彦;肝郁脾虚证的模型复制及相关方剂作用的生物学基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孙天琳;基于ASLEC及TSST的PMS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及发病机制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李玉波;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崔海珍;基于代谢组学的亚健康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岳利峰;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海马和杏仁核AMPAR的调节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秋实;平胃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脑肠肽的影响[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2 梁斌;和解止痛方治疗偏头痛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全俊;D-IBS与FD重叠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中药干预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4 马玉平;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特征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王云嫦;孕前肝郁气滞质的女性孕期妊娠状况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赵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精神心理及胃肠激素水平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7 戴丽寅;健脾缓肝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宋玉琴;抑木扶土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云南中医学院;2015年
9 何跃华;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基本特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邱诗安;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治疗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D-IBS与FD重叠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中药干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3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