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经肠道播散诱导内源性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发布时间:2021-08-30 05:12
  目的建立经肠道播散诱导发生内源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为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内源性感染的相关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方法 24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模型组B和对照组C。模型组A给予广谱抗生素溶液口服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后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进行免疫抑制。在模型组A的基础上给予白假丝酵母菌灌胃引入机会性致病菌即为模型组B。对照组C同等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处理。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小鼠粪便菌群变化,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组织载菌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肺、肝、盲肠和大肠组织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小鼠肠道主要菌群定量变化。结果实验终点时模型组A小鼠组织器官均出现细菌感染,模型组B小鼠表现为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两模型组小鼠肺和肝脏组织器官均表现为典型的炎症表现,而盲肠和大肠表现为黏膜炎症和屏障完整性被破坏。肠道菌群定量结果显示两模型组肠道主要菌群结构发生紊乱,肠道定植抗力下降,B/E值<1。结论在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和免疫抑制的条件下,肠道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突破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组织器官感染,该模型能够为从肠道微生态方面预防及控制内源性感染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9,2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菌株及菌体悬液配置
        1.1.3 主要溶液配制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处理
        1.2.2 粪便涂片染色
        1.2.3 粪便/组织器官载菌量检测
        1.2.4 肠道菌群定量测定
        1.2.5 组织切片制作及HE染色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小鼠体征和生存分析
    2.2 小鼠各实验阶段粪便菌群变化
    2.3 模型组B小鼠粪便白假丝酵母菌载量变化
    2.4 小鼠组织器官培养结果
    2.5 小鼠脏器的病理检查结果
    2.6 小鼠肠道菌群定量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急诊肿瘤晚期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炎性指标变化的意义分析[J]. 张晓,张建超,李伟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23)
[2]白色念珠菌经口感染ICR小鼠建立系统性感染模型[J]. 罗银珠,潘金春,何丽芳,闵凡贵,叶秋莹,陈锐,吴玉娥,黄韧,张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6(06)
[3]血液肿瘤患者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进展[J]. 马园园,赛音其木格,张梅,王佳波,李会波,侯相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07)
[4]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的制备[J]. 吴玉娥,李航,陈梅玲,龚宝勇,张钰,黄韧.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5(03)
[5]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陈丽,张伟丽,叶先飞,葛超荣,陈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5(04)
[6]医院感染治疗中的一个难以决策的问题:定植还是感染?[J]. 朱迎钢,瞿介明.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1(05)



本文编号:3372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372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e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