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重组融合蛋白TAT-p53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16:20

  本文关键词:重组融合蛋白TAT-p53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乙肝病毒,一个主要的嗜肝DNA病毒,引起全球大约3.5亿人慢性感染,在我国有9300万慢性乙肝患者。在HBV感染肝细胞的过程中,闭合环状DNA(cccDNA)有效编码病毒蛋白,事实上,在HBV感染的病人患者体内,大量的HBsAg蛋白是通过病毒的cccDNA为模版进行合成的,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达到105 IU/mL。此外,我们和他人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HBV的mRNA本身即可增强病毒的表达和复制,引起病毒持续性感染,并且通过miRNA所介导的网络促进HCC的发展。然而,当前的抗HBV药物发挥抗病毒活性主要通过抑制前基因组RNA形成HBV DNA的逆转录过程;或增强细胞的免疫应答,这些抗病毒药物并不能对病毒的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针对病毒的转录和表达设计有效的抗病毒药物。HBV的转录由4个启动子(分别为pre-C/pregenomic, S1, S2和X启动子)所控制,两个增强子(增强子I和增强子II)在病毒基因转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p53与HBV增强子的R-S元件相结合,并能显著抑制病毒启动子/增强子的活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和表达能抑制病毒转录和复制的重组p53蛋白,为研发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提供基础。首先设计细胞穿膜肽TAT (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与p53融合的表达载体,在E.coli中成功表达重组融合蛋白。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证明通过穿膜肽TAT的介导,有效引导p53蛋白进入肝细胞内。接着研究TAT-p53的抗病毒功能,发现TAT-p53显著抑制HBV HBsAg和HBeAg的表达,使用TAT-p53处理可使HepG2.2.1.5细胞的HBsAg表达量下降3倍左右,同时real-time PCR、 Southern blot检测显示TAT-p53使病毒的转录水平和复制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进一步分析发现TAT-p53直接抑制病毒Enhancer Ⅰ/Ⅱ的活性,尤为重要的是可逆转病毒本身对Enhancer Ⅰ/Ⅱ的活化,CHIP检测表明TAT-p53与病毒结合,表明TAT-p53通过与病毒的增强子区域相互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HBV的转录和抗原的表达。现在,已被批准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包括a干扰素(IFN-a),以及核苷酸和核苷酸类似物(NA)。核苷酸类似物主要是抑制pgRNA逆转录为HBVDNA发挥抗病毒功能。然而,长期使用NA容易产生耐药性是制约其发展的缺点。进一步对TAT-p53的抗病毒功能与普遍使用的抗HBV药物拉米夫定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均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TAT-p53对病毒蛋白表达(HBsAg和HBe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拉米夫定并不能明显影响病毒蛋白的表达。最后,通过HBV转基因鼠试验发现,TAT-p53有效抑制病毒的表达与复制,小鼠注射重组蛋白后HBsAg下降2-3倍,病毒转录和复制水平下降10倍以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脏中近70%的病毒被清除,显示TAT-p53具有强大的抗病毒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成功表达TAT-p53重组蛋白,通过细胞实验、HBV转基因鼠实验证明TAT-p53通过结合和抑制病毒Enhancer活性,显著降低病毒的转录、表达和复制,具有强大的抗病毒功能。和现有治疗病毒药(如拉米夫定)不同,TAT-p53能有效抑制病毒1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鉴于在乙肝感染中HBV病毒蛋白和mRNA在免疫耐受和病毒持续性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TAT-p53独特的抗病毒功能使得它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抗病毒药物,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抗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关键词】:p53 乙肝病毒 HBsAg 增强子 TAT-p53 抗病毒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73.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英文缩写词表7-11
  • 前言11-19
  • 第一部分 p53蛋白研究概况11-13
  • 1. p53简介11
  • 2. p53分子结构11-12
  • 3. p53蛋白生物功能12-13
  • 4. p53与HBV作用13
  • 第二部分 穿膜肽TAT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13-15
  • 1. 穿膜肽简介13-14
  • 2. TAT的分子结构14-15
  • 3. TAT功能应用15
  • 第三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HBV研究概况15-19
  • 1. HBV简介15-16
  • 2. HBV的病毒特征16-17
  • 3. HBV的复制17-18
  • 4. HBV的治疗策略18-19
  • 材料和方法19-41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19-24
  • 1. 质粒及细胞系19
  • 2. PCR引物19-20
  • 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20
  • 4. 实验仪器20-21
  • 5. 相关溶液的配制方法21-24
  • 第二部分 实验方法24-39
  • 1. 质粒构建24-25
  • 2. 细胞培养25
  • 3. 细胞转染25-26
  • 4. ELISA实验26
  • 5.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26-28
  • 6.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28-30
  • 7. 亚细胞蛋白质组提30-31
  • 8. Daul-Luciferase报告基因监测系统31-32
  • 9. 免疫组化32-33
  • 10. 胞内免疫荧光染色33
  • 11. 提取培养上清总DNA和荧光定量PCR33-34
  • 12. CCK-8检测细胞增殖34-35
  • 13. Southern blotting检测DNA的复制水平35-37
  • 14. TAT-GST融合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和纯化37
  • 15. 包涵体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37-38
  • 16. 内毒素的去除与检测38-39
  • 17. 小鼠实验39
  • 第三部分 统计分析39-41
  • 结果41-53
  • 1、蛋白的表达纯化41-42
  • 2、TAT介导重组的TAT-p53进入细胞42-44
  • 3、TAT-p53抑制HBV的表达和复制的剂量选择44-46
  • 4、TAT-p53抑制HBV的机制研究46-48
  • 5、TAT-p53抑制HBsAg的产生48-50
  • 6、TAT-p53在HBV转基因鼠中对HBV表达和复制的抑制作用50-53
  • 讨论53-55
  • 结论55-57
  • 主要参考文献57-63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63-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宝鑫 ,王玉涛;门诊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分析[J];中原医刊;2003年02期

2 黄为华;药物的化学键振动共振杀菌抗病毒机理[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周秋贵,彭才圣,刘兵;浅谈预防与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展望[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年05期

4 汪习成;吴昊;;艾滋病初始抗病毒治疗新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5 ;我国学者发现抗病毒药物新靶点[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陈本川;陈历胜;;抗病毒药物[J];医药导报;2009年04期

7 刘煜婷;白全宏;;有关生物制药领域中抗病毒药物的发展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0期

8 钟崇方;王芳;叶恒波;张静;;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年03期

9 王融冰;孙凤霞;江宇泳;周桂琴;王晓静;王宪波;司马奋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年02期

10 沈林凤;;滥用抗病毒药物对患者危害和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融冰;孙凤霞;江宇泳;周桂琴;王晓静;司马奋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涛;张春梅;辛艳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再思考:抑制、清除或耐受?[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陈本川;;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周黎明;;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岑山;;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策略[A];第二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李惠聪;;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需求及护理[A];2007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炯;;浅析乙肝免疫辩证抗病毒“三结合”治疗方案[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曹彬;;流感抗病毒治疗与病毒耐药[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本川;;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A];二○○三年全国医药工业技术工作年会专题报告汇编[C];2003年

10 蔡步林;李卓荣;;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策略[A];2006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士敬;乙肝抗病毒治疗难以实施原因何在[N];健康报;2005年

2 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魏素云;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误区[N];安阳日报;2006年

3 王晖;治乙肝长期抗病毒是关键[N];健康报;2006年

4 ;抗病毒药物治疗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时机的探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刘熙 李启昌;省关爱中心防艾科研成果显现[N];云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宁平;广东制止抗病毒药品投机风潮[N];中国经营报;2003年

7 记者 梁均贵 通讯员 李述武;抗病毒菌株在我省首次发现[N];湖北日报;2003年

8 一絮;哪些药物能对抗病毒[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科教授 王德扬;抗病毒治疗基于循证医学[N];健康报;2008年

10 指导专家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陈东风 记者 夏冰冰 通讯员 邹争春;肝炎治疗别盲目“抗病毒”[N];医药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木胜;新型CpG ODN大规模筛选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臧春鹏;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影响[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3 马烨;我国8省成人艾滋病人长期一线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4 魏艳红;抗病毒药物制备、筛选、药效学评估及抗EV71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贾红伟;链霉菌1948发酵液中抗病毒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6 徐严;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与慢性乙肝疾病转归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蒋忠胜;柳州市初始HAART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和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8 赵燕;HIV感染的静脉吸毒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和美沙酮治疗效果评价[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9 谢达菲;基于关联网络的宿主靶向抗病毒药物重定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10 郑毅春;中药抗病毒胶囊对RGH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抗HSV-2潜伏感染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冉冉;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预后影响的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2 李怡璇;格尔德霉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袁嘉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4 李红毅;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5 赵燕芳;新型抗病毒药物Pleconaril的合成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6 郭志伟;艾滋病患者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的直接医疗成本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7 席元第;广西南宁市160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瞻性队列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兰征;长沙市某医院HIV/AIDS和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李基旭;吉林省农村地区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郑本锋;河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群HIV耐药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本文关键词:重组融合蛋白TAT-p53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97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9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