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盐度和温度对副溶血弧菌运动能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10 20:18

  本文关键词:盐度和温度对副溶血弧菌运动能力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副溶血弧菌 运动能力 盐度 温度


【摘要】:目的研究盐度和温度调节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运动能力。方法将副溶血弧菌接种于不同盐度(0.5%、1.0%、2.0%和4.0%)的爬动和泳动平板上,37℃静置培养4.5 h后,通过比较不同盐度条件菌苔直径的差异来判定盐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接种副溶血弧菌至含2.0%盐的爬动和泳动平板上,并分别置于37℃和26℃静止培养4.5 h后,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菌苔直径的差异来研究温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副溶血弧菌爬动不受盐度的影响,而其泳动与盐度呈正相关,2.0%时达到极值,4.0%时稍微下降;与26℃培养的结果相比,37℃培养时爬动和泳动均显著增强。这些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能够调节副溶血弧菌的运动能力。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大学医学院;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 运动能力 盐度 温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170127)
【分类号】:R378.3
【正文快照】: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的革兰阴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及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也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当人们食用被该菌污染的海产品时,很可能被其感染,引起以腹泻、发热、呕吐等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胃炎。另外,该菌也可由海水感染伤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泽红;何淑雅;李俐娟;练高建;高桥章;;不同波长UV对副溶血性弧菌光修复反应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3年12期

2 高璐;张琦;居翔玉;杨振泉;饶胜其;方维明;;副溶血弧菌在玻璃器皿上的粘附及去除[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36期

3 黄晨阳;于龙;王晓东;;应用LAMP技术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研究进展[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4 高玮;金沁;赵冉;;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02期

5 陈婵娟;宁喜斌;丛健;盛骥春;;副溶血性弧菌的亚致死热损伤和复苏条件分析[J];食品科学;2013年21期

6 马立芝;郭李平;邱业峰;;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J];生物技术通讯;2013年06期

7 吴桂芬;梁fE;任美玲;;广州市越秀区2006-2011年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情况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3年12期

8 李可;张庆;陈功;林凯;袁春红;贾碧洪;钟小廷;向文良;;青菜腌制过程中腐败表层细菌的多样性分析与群落演替[J];食品科学;2014年01期

9 NIU Pei Hua;ZHANG Chen;WANG Ji;TAN Wen Jie;MA Xue Jun;;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ix Foodborne Bacteria by Two-tube Multiplex Real Time PCR and Melting Curve Analysis[J];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年10期

10 袁琳;张昭寰;崔泽林;郭晓奎;赵勇;;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在即食虾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4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晓阳;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基础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2 段诺;食源性致病菌适配体的筛选及分析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3 汪雯;虾仁中副溶血弧菌杀菌技术的微生物预测模型与定量风险评估[D];浙江大学;2013年

4 潘孝明;基于LM-PCR预扩增法的建立及其在水产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张义全;AphA和OpaR对副溶血弧菌密度感应系统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6 李乐;致病微生物新型检测方法及预防体系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侯立杰;重庆地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调查和分离株的毒力因素及药物敏感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彭勇;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裂解性能及其在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徐敏;副溶血弧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闫小娟;副溶血性弧菌QS系统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对mfp和cpsQ的调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5 樊爱军;急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流行特征研究及分子分型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6 丁珊珊;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有机酸—温度协同控制及其酸耐受调控因子的表达规律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7 吴伟华;几种天然食用成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协同抑菌效果及其损伤机理[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8 滕勇勇;基于HAND系统的腹泻病原体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陈飞;免疫试纸条技术改进及高分辨熔解曲线应用菌群分类的初步摸索[D];南昌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波,王本利,王伟栋,张榕;产色素副溶血弧菌病原学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2年04期

2 梁卓智,林君仪,伍锡泉;副溶血弧菌的监测报告[J];广东卫生防疫;1995年03期

3 邱波,姚斐,王本利;副溶血弧菌越冬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2年12期

4 钟凯;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的进展及其应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5 朱海;张佳峰;李庆阁;赵芳;杨泽;范放;马淑棉;;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及其毒力株方法的建立[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年07期

6 齐绪林;林东f ;徐晓刚;樊晓明;吴丽桂;;副溶血弧菌胃肠道感染2247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8年05期

7 韩东升;陈晓;李中杰;郑书发;余斐;陈瑜;;浙江省急性腹泻副溶血弧菌的流行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年10期

8 赵旺胜,张桂勤,章莉莉,孙志坚;副溶血弧菌肠道感染64例临床和药敏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9 段秀杰,李炜,孙寒松,王文凯;从黄花鱼中检出一株副溶血弧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年05期

10 杨海平,刘磊,左常智;检出副溶血弧菌1例报告[J];职业与健康;200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周浩;宋达锋;顾青;;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傅玲琳;励建荣;;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测与分型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8年

3 钟青萍;何彬斌;方祥;廖振林;郑彩瑜;颜峰飞;;副溶血弧菌的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林强;李宁求;付小哲;刘礼辉;石存斌;吴淑勤;;牡蛎养殖过程中副溶血弧菌流行情况调查[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石晓路;王艺;扈庆华;林一曼;邱亚群;李迎慧;马汉武;程锦泉;;深圳市2002-2008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特征研究[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丁宸;包志明;迟银娥;;54例副溶血弧菌肠道感染的临床和药敏分析[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王艺;扈庆华;牟瑾;林一曼;兰全学;石晓路;马汉武;程锦泉;杨志荣;;2007-2008年深圳市腹泻病副溶血弧菌监测及分子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C];2009年

8 傅玲琳;励建荣;;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表型及其主要毒力基因分布特征[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周化民;;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Flal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雷爱莹;;南美白对虾败血病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研究[A];广西水产研究所论文集(2001—2005)[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元跃;南宁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出率高达71.4%[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 罗学宏;当心嗜盐菌肆虐[N];湖南科技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王彤;生鲜水产品,,怎个食法?[N];哈尔滨日报;2006年

4 ;海鲜中毒进入“高发期”[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万义;副溶血弧菌高通量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基因分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蒋鲁岩;副溶血弧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汪雯;虾仁中副溶血弧菌杀菌技术的微生物预测模型与定量风险评估[D];浙江大学;2013年

4 坎布;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的致病性和主要毒力基因结构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杨雷;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比较转录组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6 祝儒刚;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体系建立及定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俞盈;副溶血弧菌VI型分泌系统功能及其调控[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义全;AphA和OpaR对副溶血弧菌密度感应系统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9 赵永刚;副溶血弧菌tdh、trh和tlh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基因敲除对其溶血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瑞;副溶血弧菌丝氨酸蛋白酶及溶血素的表达、纯化、定点突变及弧菌多联DNA疫苗的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香平;宁波地区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和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朱东升;副溶血弧菌分子检测靶点的发掘与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金周浩;副溶血弧菌的分子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4 李蓝天;副溶血弧菌在逆境条件下的变化以及不同菌株生长速率特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蔚;杭州地区临床及环境来源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特征和分子分型[D];浙江大学;2004年

6 Khamphouth VONGXAY(坎布);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子鉴定与分型[D];浙江大学;2004年

7 田丽花;副溶血弧菌免疫原性蛋白的鉴定及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8 陈星;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表达变化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9 张金金;副溶血弧菌的基因分型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10 张永华;副溶血弧菌感染斑马鱼的致病性及天然免疫应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2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652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2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