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蓝光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

发布时间:2017-08-19 05:32

  本文关键词:蓝光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nm- nm可见光(蓝光)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抗菌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450 nm-470 nm可见光(蓝光)是否具有杀灭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不同能量密度的蓝光照射浮游状态铜绿假单胞菌,与红光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将照射后细菌采用平板涂板法评价蓝光杀菌效果;制作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16 J/cm2能量密度蓝光照射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内细菌存活情况以及生物膜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 J/cm2及以上能量密度组蓝光照射后,细菌数目明显减少,杀菌率明显增加(P0.05),并呈剂量效应关系;16 J/cm2能量密度光照后生物膜内细菌死亡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且生物膜结构变稀疏。结论:450 nm-470 nm可见光(蓝光)具有高效杀灭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关键词】 nm- nm可见光(蓝光)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抗菌作用
【基金】:上海市宝山区科技发展基金(12-E-3)
【分类号】:R378.991
【正文快照】: 近几十年,由于强大的致病因素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革兰氏阴性菌已经成为侵袭性感染最主要的病原体[1]。在众多革兰氏阴性菌当中,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耐药菌[2]。在慢性感染过程中,P.Aeruginosa可以形成保护性的细菌生物膜,从而抑制现有抗生素的杀菌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庄文平;朱德全;;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12期

2 王强;蒋捍东;柴杰;;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仁;;拉氧头孢联合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继发肺部感染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0年12期

2 庞杏林;李孝权;张欣强;胡玉山;刘俊华;邓志爱;陈守义;莫自耀;;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暴发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分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年05期

3 曾桂珍;;呼吸内科患者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年17期

4 邹义春;赵蕾;高静;赵载斌;罗卓跃;柯俊;;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及耐药性变迁[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04期

5 冯高华;龚正华;朱莉英;;呼吸内科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55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04期

6 燕成岭;樊淑珍;;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刘艳;;呼吸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年10期

8 杨晓玲;;呼吸内科病房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年01期

9 刘美琴;党新云;饶荣;;2009~2012年某县级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年12期

10 燕成岭;肖伟利;潘晓萍;樊淑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伟元,陈民钧,王辉;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2 许宏涛,宣天芝,陶凤荣,张秀珍;3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5年的分离率及耐药趋势回顾[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3 谷秀,李胜岐,张智洁,刘勇,李强,潘莉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β-内酰胺酶活性的检测[J];中华内科杂志;2001年09期

4 杨立军,朱立华,徐国宾,赵敏,孙立颖,薛荣芳,蒋红,严岩;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株中整合子基因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年07期

5 陈东科,张志敏,张秀珍;三维法检测β内酰胺酶的影响因素探讨及方法的改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6 汪复,朱德妹,胡付品,吴n\,张婴元;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7 刘长庭,王德龙,秦荧,王俊峰;不同年代老年气管切开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06期

8 倪明,张东绅,齐俊英;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基因、调控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年02期

9 许宏涛,陈东科,俞云松,张秀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01期

10 王中新,徐元宏,李家斌,沈继录;非发酵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的动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玲,郑云雁;用肽核酸快速检验、鉴定和计数瓶装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年01期

2 周转;90株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及生化反应[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23期

3 刘蓉,谢芬,周黎明,杨云霞,朱玲,王浴生;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β-内酰胺酶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年04期

4 杨海慧,沈薇,应春妹,叶杨芹,于嘉屏;神经外科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株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6期

5 陈海金,张瑞琴;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其耐药性的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年03期

6 李国豪 ,徐邦牢 ,李萍 ,雷秀霞;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动态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7 杨凤琴,杨凤莲;8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8 孔晋亮,莫诚航,尚为民,邝敏,覃雪军,闫萍,陈一强;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刘永芳;吕晓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年11期

10 关欣,郑红光;铜绿假单胞菌再次感染小鼠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艳苓;陈亚红;姚婉贞;宁永忠;;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付建荣;刘群;张艳红;刘金伟;刘静;李建;;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陈一强;陈海荣;;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曾燕丽;兰小鹏;江丽;刘丰伟;;灭活铜绿假单胞菌DNA适体的筛选和鉴定[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李超;黄亮;刘庆中;王赛芳;郑佳音;周铁丽;;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缺失的检测[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小燕;卓超;冯景宇;;低浓度乙醇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的表达量变化[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俊娟;蒋捍东;;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晓玲;高华;刘正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5年连续监测[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罗燕萍;沈定霞;裴保香;徐雅萍;白立彦;;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五种抗假单胞菌抗生素使用量相关性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2008年

2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亚妮;谷胱甘肽与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及抗生素抗性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学如;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徐洋洋;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受信号分子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7 郭俏;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抑制剂及喹诺酮信号分子介导的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孙小敏;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应系统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路新枝;群体感应和环二鸟苷酸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衣美英;外科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震;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亚胺培南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2 谢才文;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0年

3 卢锦萍;儿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咏梅;落叶松皮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5 刘丰伟;体外筛选铜绿假单胞菌适体的研究及初步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6 江守伟;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冯军花;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部分耐药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靓;山西太原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调查分析及产金属酶基因型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顾晓花;红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的抑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8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698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5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