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泛素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和鉴定

发布时间:2017-08-21 08:10

  本文关键词:泛素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和鉴定


  更多相关文章: 泛素 转铁蛋白受体 内吞 胞内体分选


【摘要】:胞内体蛋白分选是泛素调控内吞作用中的关键步骤,不仅参与养分,代谢物,激素和生长因子的摄取,分选及处理;维持极性上皮细胞细胞质膜功能域的分布特点;受体和配体的再循环等多种过程,而且对于维持细胞的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细胞周期的调控、抗原递呈、信号转导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发现的许多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如肿瘤、囊性纤维化)的发生都与此途径功能失调相关。它也参与了机体抑制肿瘤、神经变性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病理过程,这说明其在细胞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胞内体蛋白分选转运复合物(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能将被泛素标记的蛋白分选入溶酶体途径进行降解。ESCRT也在胞质分裂和病毒出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泛素-转铁蛋白受体(Ubiquitin-Transferrin receptor,Ub-Tf R)嵌合蛋白由于有泛素标记转铁蛋白受体,使其在胞内体上被分选进入多泡体/溶酶体的降解途径,而不是沿着转铁蛋白受体通过再循环内体回到细胞质膜的经典途径,是研究胞内体蛋白分选途径共同机制的理想标记之一。所以我们通过构建泛素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质粒的构建,为下一步的研究胞内体分选相关蛋白奠定基础。方法:1.构建泛素表达载体采用PCR扩增小鼠泛素基因,经过双酶切,将泛素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p CI-neo-HA中,测序正确后提取质粒。2.泛素载体的表达测序正确的泛素表达质粒转染Hela细胞,裂解细胞,收集细胞裂解液。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泛素蛋白的表达。3.构建转铁蛋白受体表达载体采用PCR扩增人转铁蛋白受体基因,经过双酶切,将转铁蛋白受体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p CI-neo-HA中,测序正确后提取质粒。4.转铁蛋白受体载体的表达及鉴定测序正确的转铁蛋白受体表达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裂解细胞,收集细胞裂解液。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检测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结果:1.泛素蛋白载体的构建、表达及鉴定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得到泛素基因片段约285bp,与预期相符;将扩增产物纯化与载体质粒p Cl-neo-HA酶切后连接,送公司测序。测序正确后,转染Hela细胞,转染后裂解细胞,离心获得细胞裂解液。Western Blot鉴定蛋白分子量为10KDa,表明为目的蛋白。2.人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系统构建、表达及鉴定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得到转铁蛋白受体基因片段约2309bp,与预期相符;将扩增产物纯化与载体质粒p Cl-neo-HA酶切后连接,送公司测序。测序正确后,转染Hela细胞,转染后裂解细胞,离心获得细胞裂解液。Western Blot鉴定蛋白分子量为90KDa,表明为目的蛋白。免疫荧光证实了转铁蛋白内吞后被分选循环回细胞膜的内吞途径。结论:1.成功构建了p Cl-neo-Ub表达质粒,质粒转染Hela细胞后表达的泛素蛋白明显增高。2.成功构建了p Cl-neo-Tf R表达质粒,质粒转染Hela细胞后表达的转铁蛋白受体蛋白明显增高,并证实了转铁蛋白内吞后的循环途径,为下一步构建泛素-转铁蛋白受体嵌合蛋白和进一步研究胞内体分选相关蛋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泛素 转铁蛋白受体 内吞 胞内体分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4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4
  • 第一部分 泛素蛋白表达系统的构建、表达和鉴定14-28
  • 1 材料与方法14-24
  • 2 结果24-27
  • 3 讨论27-28
  • 第二部分 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系统的构建、表达和鉴定28-45
  • 1 材料与方法28-38
  • 2 结果38-44
  • 3 讨论44-45
  • 小结45-46
  • 参考文献46-50
  • 综述50-62
  • 参考文献57-62
  • 缩略词表62-63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革非,魏美文,刘之静;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02年06期

2 常彦忠,袁其朋,钱忠明;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系统在药物运输和定向给药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03年03期

3 赵莉霞,颜冰,黄培堂;转铁蛋白受体及其在药物运输中的作用[J];生命的化学;2004年06期

4 夏青;杨秀伟;杨晓达;钱忠明;王夔;;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系统在药物运输中的应用(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9年01期

5 肖芒;廖清奎;;转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7年04期

6 顾庆礼;转铁蛋白受体抗体的制备、鉴定和性质[J];苏州医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7 饶益平,李绍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与肝脏[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0年03期

8 侯健;钱尚华;肖芒;;转铁蛋白受体与血液系统的关系[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1年03期

9 张林生,汪坤昒,谢锦西,温博贵;转铁蛋白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2年06期

10 韩智岑,李多孚,邢光辉;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官军;杨家驹;;铁缺乏对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官军;杨家驹;;铁缺乏对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A];四川省营养学会96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吴志坚;张永学;;~(99m)Tc-转铁蛋白肝细胞癌转铁蛋白受体显像实验研究[A];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第四届理事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林晓明;;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在缺铁性贫血儿童筛检和防治效果评价中的应用[A];达能营养中心(中国)成立五周年[C];2003年

5 武婕;江悦华;李春平;张宏斌;叶长烂;郑文岭;;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清铁蛋白在诊断妊娠妇女缺铁性贫血中的比较[A];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窦慧宏;龙桂芳;;血红蛋白H病患者体内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及铁负荷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怡然;余春红;李扬;苏日咕嘎;唐恪雅;姜良;易宗春;;DNA甲基化抑制剂逆转苯代谢物抑制K562细胞转铁蛋白受体表达[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8 胡瑞海;赵明辉;;转铁蛋白受体和免疫球蛋白A/M Fc受体并非人系膜细胞主要的IgA_1受体[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李代强;周金平;;乳腺肿瘤细胞转铁蛋白受体表达Ag-NORs计数及其相互关系[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10 李燕华;夏济平;王小勇;康健;孙蔚凌;王飞;相文忠;蒋艺;毕志刚;;紫外线通过EGFR/PI3K/AKT途径上调Hacat细胞转铁蛋白受体表达[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洪;转铁蛋白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2 江广斌;转铁蛋白受体MR分子探针Tf-SPION的合成及初步在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刘双林;抗人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增强姜黄素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抑制效应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永;紫绀先心病患儿血清铁及心肌中铁和转铁蛋白受体-1变化及意义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玲;猪转铁蛋白受体与PPV-VP2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李娜;泛素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和鉴定[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琼;转铁蛋白受体1敲除导致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缺陷[D];浙江大学;2012年

4 邵洁;缺铁性贫血大鼠颅内出血后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和铁蛋白的表达与行为的变化[D];浙江大学;2004年

5 窦慧宏;血红蛋白H病患者体内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及铁负荷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6 刘颖;抗转铁蛋白受体四价抗体(TfR-TeAb)的构建、表达和鉴定[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高银;转铁蛋白受体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3年

8 张利;靶向转铁蛋白受体的聚谷氨酸药物载体的设计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婷婷;增生性贫血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转铁蛋白受体2表达情况及其意义[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王朝;猪转铁蛋白受体与PPV-VP2相互作用研究(一)蛋白表达、血清制备、酵母双杂交检测及受体逆转录病毒包装质粒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711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711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c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