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MicroRNA-181b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和功能异常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00:12

  本文关键词:MicroRNA-181b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和功能异常的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Micro RNAs 内皮细胞衰老 血管新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


【摘要】:目的研究micro RNA-181b(mi R-181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参与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和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传代培养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水平(Population doublings,PDL),将PDL≤8 HUVECs定义为年轻细胞,PDL≥44 HUVECs定义为衰老细胞,并检测mi R-181b和IGF1R在年轻(PDL8)和年老(PDL44)HUVECs中的表达。PDL8 HUVECs过表达或抑制mi R-181b后,分别用MTS比色法、划痕(Wound healing)和成管(Tube formation)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成管等血管新生能力。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法检测mi R-181b对IGF1R转录后水平的调控。此外,给予缺氧刺激,观察缺氧应激条件下mi R-181b对IGF1R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过表达mi R-181b可抑制PDL8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22%(P0.001)、迁移能力23%(P0.001),对成管能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PDL8HUVECs比较,mi R-181b在PDL44衰老内皮细胞中上调64%(P=0.046),IGF1R的m 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下调39%和45%(P=0.004,P=0.014)。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显示mi R-181b可与IGF1R的3’UTR结合,但过表达mi R-181b对IGF1R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在缺氧应激条件下,mi R-181b可上调IGF1R的表达(P=0.005)。结论 Mi R-181b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等血管新生能力,这一作用与mi R-181b在缺氧应激条件下上调血管发育相关基因IGF1R的表达相关,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关键词】Micro RNAs 内皮细胞衰老 血管新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1339101) 高血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4年开放课题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米雪楠杨淑均陈宇惠汝太张伟丽血管新生是指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新血管的过程。当血流阻塞、组织缺血时,成熟内皮细胞首先通过增殖、迁移形成初始的血管支架,进一步招募外周壁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成完整的功能性血管,建立侧枝循环,从而改善组织的供血、供氧,因此血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凯,张雁芳,汪海;阻断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功能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年05期

2 张莉,刘皋林;针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抗癌治疗研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10期

3 ;蛋白激酶C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4 范伟,卢丽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5 熊迎春,洪小平,陈泽斌,袁尚荣;黄芪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4年10期

6 山丽梅;金城;张萍;赵艳玲;蔡光明;肖小河;汪海;;血管内皮细胞上嘌呤受体新亚型对血管张力的调节作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7年01期

7 李孟彬;王为忠;李开宗;张洪伟;季刚;沈新;;建立猪血管内皮细胞对人血清适应的模型及其评估[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10期

8 姚阳;李崇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αv整合素表达的影响[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8年04期

9 陈松姬;;中医药对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07期

10 黄宁江;;不同浓度川芎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宗城;;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郑怀恩;李大元;王俊茹;Martin Hauer-Jensen;;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放射防护作用的研究[A];全国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防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王丽萍;祝光礼;;中医药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4 叶盛;张怀勤;林以诺;黄伟剑;张艳丽;邵小琳;;雷帕霉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李震;黄红林;;有机磷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王楠;吕欣;范传东;霍思维;张尚立;苗俊英;;二甲基亚砜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李震;黄红林;;有机磷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8 夏尊恩;李艳;汪明;;脱氢表雄酮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初步探索[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徐军;齐法莲;陈英剑;胡成进;;金芪降糖片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10 乔亮;陆树良;高见佳宏;郭静萍;优美香;尾乡贤;廖镇江;史济湘;;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刘云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张超群;范晓莉;尼莫地平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山东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崔钊;感染时血小板为何减少[N];健康报;2007年

4 董德伍;体外反搏研究进入新阶段[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5 万同己;VC、VE对DM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廖福龙;用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药是一新领域[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孙宁华;苏大附一院血栓与止血研究获系列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内科 刘涓;别把小葱不当菜[N];保健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菊;血管内皮细胞的膜蛋白与乙酰胆碱靶标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2 张前;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血管内皮细胞调控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张莉;扰动剪切流场的体外模拟及其对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内皮下沉积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沈传陆;在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PDGF-B链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5 潘銮凤;血管内皮细胞FcγRs的表达及免疫复合物与FcγRs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2年

6 金鑫;飞燕草素葡萄糖苷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摄取利用及损伤保护效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7 王妍妍;OPG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8 梁敏;二羰基化合物对人类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9 俞世强;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灌注损伤机理及其保护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3年

10 玄红专;蜂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艳;尼古丁对血管内皮细胞纤溶平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余海霞;磁感应热疗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王佳婧;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中NLRP3及下游因子表达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唐坚清;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三维培养[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5 李权;丹参酮ⅡA、黄芪多糖及其配伍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朴虎国;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缺氧-再复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D];延边大学;2005年

7 代建军;活血化瘀中药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8 刘亮;活化巨噬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成血管作用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9 于敏;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的药理学特征及其相关蛋白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10 周羽;参麦保护家兔严重烫伤早期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6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756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4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