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特征及HIV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4 20:12

  本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特征及HIV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男男性行为者 高校学生 艾滋病 性行为特征


【摘要】:[目的]了解昆明市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性行为特征;了解2015年昆明市高校学生MSM人群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 V)感染率及HIV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昆明市高校学生MSM人群的艾滋病防制干预及高校进行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为横断面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信息。其中定量调查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部分来自网络招募,收集2015年昆明市高校学生MSM人群的基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性行为及高校学生MSM人群HIV感染等信息,并利用哨点监测中非学生MSM人群数据,进行两者的性行为特征比较。定性访谈采用目的抽样法,对高校学生MSM人群阴性对象收集其性行为情况,安全套的看法及使用,艾滋病态度及相关需求等信息;阳性对象收集其HIV感染原因及相关需求等信息。并在调查结束后,采集对象血液或唾液进行HIV快速初筛检测,初筛阳性者进行确证试验。[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高校学生MSM人群160名,哨点监测数据中非学生MSM人群475名,共计635名。1.高校学生MSM人群与非学生MSM人群性行为特征比较1.1早期性行为两组人群在首次性行为年龄≤19岁比例(χ2=67.481,p0.001),首次性行为对象为男性比例(χ2=51.545,p0.001),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20岁比例(χ2=104.008,p0.001)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组均高于非学生组。1.2最近6个月性行为1.2.1同性肛交性行为:两组人群在肛交性行为(χ2=30.799,p0.001),多性伴(χ2=10.752,p=0.001),安全套坚持使用率(χ2=37.871,p=0.001)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校学生组均低于非学生组。两组人群在最近一次肛交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2.2同性商业性行为:高校学生组买过的比例低于非学生组(χ2=4.482,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在MB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5)。1.2.3异性性行为:高校学生组发生异性性行为比例低于非学生组(χ2=5.633,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异性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p=1.000)及最近一次肛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p=0.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4其他高危性行为:高校学生组群交性行为高于非学生组(χ2=4.821,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在与外国人发生性行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7)。1.2.5 合成毒品使用:高校学生组Rush类合成毒品使用率50.0%,其中91.3%的在吸食后,发生了同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83.6%。高校学生组Rush类合成毒品使用率高于非学生组(χ2=24.88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在冰毒使用情况上无统计学差异(p=0.280)。1.2.6 HIV检测与意愿:如果在大学城设置新检测点,88.8%的高校学生MSM人群愿意去学校附近检测点做检测,其中98.6%的认为应该设在校外附近,而不要在校内。高校学生组最近1年做过HIV检测比例高于非学生组(χ2=5.594,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校学生MSM人群HIV感染及影响因素2.1高校学生MSM人群HIV感染率为6.3%,非学生MSM人群HIV感染率为9.3%,两组人群的HIV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最近6个月有多性伴(0R=24.797,95% CI:1.276~481.763),肛交性角色为“0”号OR=18.73295%CI:1.069-328.301),是高校学生MSM人群HIV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民族为汉族(OR=0.012,95% CI:0.001~0.263)是HIV感染的保护因素。3高校学生MSM人群定性访谈结果高校学生MSM人群低年级性生活较高年级频繁。他们普遍认为“Rush”类合成毒品属于兴奋剂没有危害。交友方式主要来自网络,并有部分认为HIV感染是因为网络软件很好用。身边听说有HIV感染者的经历较少,所以大部分认为艾滋病离的很远,自己感染HIV的可能性不大甚至不可能,且存在仅凭外表判定对方健康的情况。高校学生MSM人群普遍存在知行分离现象,而自我风险意识不足,同志身份不被社会认可以及HIV感染流行现状不了解是导致其知信行分离的可能原因。需求方面:一部分表示对艾滋病预防知识有需求,另一部分则认为心理支持比防治知识更重要。感染者6人来自临时性行为,其中1人使用了冰毒,1人发生了酒后无套性行为。[结论]1.高校学生组较非学生组,发生首次性行为,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更小,安全套使用率更低,且性活动多集中在新生入学或低年级,早期性经历存在更高的HIV感染风险。建议注重和加强早期性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大学入学教育甚至中学教育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2.高校学生组较非学生组存在更多合成毒品使用,群交行为以及无保护性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知行分离现象较非学生组严重。建议在加强健康及危害教育的同时,应关注心理支持,减少高校学生MSM人群不安全性性行为的发生。3.高校学生MSM人群HIV感染风险意识较差。在艾滋病宣传干预中,应增加高校学生MSM人群HIV感染最新相关数据,并利用典型案例与网络干预相结合,提高该人群HIV感染风险意识。4.高校学生组与非学生组HIV感染率均较高,学生组HIV感染除受到多性伴行为,性角色的影响外,少数民族是学生组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高校学生MSM人群艾滋病健康宣传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5.高校学生组HIV既往检测率高于非学生组,学校附近设立HIV检测点接受程度显著高于校内医院检测点,可以成为扩大高校学生MSM人群HIV检测咨询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 高校学生 艾滋病 性行为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91
【目录】:
  • 缩略词表6
  • 中文注释6-8
  • 中文摘要8-11
  • 英文摘要11-15
  • 1 前言15-17
  • 1.1 研究背景15-17
  • 1.1.1 国外MSM人群HIV感染现状15
  • 1.1.2 中国MSM人群HIV感染现状15-16
  • 1.1.3 云南省MSM人群HIV感染现状16
  • 1.1.4 国内外高校MSM人群相关调查16-17
  • 1.2 研究目的17
  • 2 材料与方法17-21
  • 2.1 研究对象17
  • 2.2 研究方法17-18
  • 2.3 研究内容18-19
  • 2.4 样本采集与检测19
  • 2.5 资料分析19-20
  • 2.6 质量控制20
  • 2.7 伦理学问题20-21
  • 3 结果21-35
  • 3.1 问卷调查结果21-28
  • 3.1.1 基本人口学特征21
  • 3.1.2 学生组与非学生组性行为特征比较21-25
  • 3.1.3 高校学生MSM人群HIV感染及影响因素25-28
  • 3.2 定性访谈结果28-35
  • 3.2.1 阴性对象结果28-32
  • 3.2.1.1 基本人口学特征28-29
  • 3.2.1.2 艾滋病态度和检测意识29
  • 3.2.1.3 HIV相关性行为29-31
  • 3.2.1.4 艾滋病相关需求或困难31-32
  • 3.2.2 阳性对象结果32-35
  • 3.2.2.1 基本人口学特征32
  • 3.2.2.2 艾滋病相关危险因素32-35
  • 3.2.2.3 艾滋病社会支持与需求35
  • 4 讨论35-42
  • 4.1 高校学生MSM人群性行为特征35-38
  • 4.2 高校学生MSM人群HIV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38-40
  • 4.3 艾滋病态度与检测40-42
  • 5 结论42-43
  • 6 建议43
  • 7 创新性与局限性43-49
  • 参考文献45-49
  • 附录49-58
  • 附录149-53
  • 附录253-56
  • 附录356-57
  • 附录457-58
  • 综述58-65
  • 参考文献62-65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军;;脾切除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伴发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宁夏医学杂志;1989年05期

2 Pascal A;陈金华;;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流行的经济影响的理论问题[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0年02期

3 王莉,曾俊,岳蕤,边海燕,周妮;HIV病毒对手术麻醉科人员的威胁及防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年04期

4 苏慧勇,杨学文,苏健康,周俊,尹光芝,姚正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肺结核34例临床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4年01期

5 王传铭,李涛洪,潘蓄林,张旭东;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HIV潜力[J];生命的化学;2005年03期

6 薛云;;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预防HIV母乳传播[J];国外医学情报;2006年11期

7 李阳;;不同人群艾滋病病毒(HIV)自愿性咨询和检测的需求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22期

8 徐楷;许文博;张明元;柳建发;;HIV及艾滋病防治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08年02期

9 乔瑞娟;张晨华;许丹;石林;李旭;王一理;;感染HIV儿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机的初步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谭健;;婴儿如何将HIV传染给母亲[J];国外医学情报;1989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素华;端木宏谨;李拯民;冯惠忠;张福杰;崔为国;余为业;朱林;谭爱军;陈明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结核菌素试验反应的研究(摘要)[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王佑春;;HIV假病毒体系在病毒特性研究和检测中的应用[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单平囡;卢志勇;;HIV主动检测在创伤性病人的必要性分析[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张昕;梁权;王缦;;HIV-2 gp36重组抗原的制备及其在HIV诊断中的应用[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晓艳;刘兆梅;王小利;马洪涛;杨怡姝;温瑞兴;;天然产物中HIV三大酶类抑制剂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克荣;徐克沂;屈文妍;李秀兰;杨翌;;中原地区有偿献血人员HIV家庭内感染状况分析[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刘盛元;王福祥;;黑龙江省羁押人群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陈亚岗;;HIV的职业暴露与防范[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赵红心;;如何调整抗HIV治疗方案[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柏凌;余秋蓉;李秀梅;张振平;;HIV—1 Tat蛋白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怀岩 王家全;当警察遇上HIV:“无计可施”的尴尬如何解[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2 记者 刘莉;我国加入国际“迈向HIV治愈计划”[N];科技日报;2012年

3 翻译 李勇;HIV药物或迎“重磅炸弹”时代[N];医药经济报;2013年

4 郑焕斌;23%的南非军人感染HIV[N];科技日报;2004年

5 王迪;HIV药物市场的远大前程[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深检;深圳:HIV升温[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1年

7 郭文;治疗HIV/肝炎合并感染谁主沉浮?[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任河;“基因休眠法”控制HIV扩散[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抗HIV能力 基因说了算?[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国斌;捕捉HIV侵袭细胞全过程[N];健康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慧鑫;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单阳家庭配偶间HIV性传播预防作用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2 金洪涛;HIV多表位重组疫苗的构建及其实验免疫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毛魏魏;新型香豆素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乳腺癌、抗HIV的活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耿文清;外周血DC在控制和传播HI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申镇维;新型HIV多表位重组疫苗的构建、纯化及其实验免疫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琳;酸酐修饰卵清蛋白作为候选杀微生物剂预防HIV性传播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郝彦哲;慢病毒介导siRNA和细胞内抗病毒因子对HIV抑制作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碧云;抗HIV化合物SJP-L-5的结构改造与活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2 徐维四;新型HIV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辅助受体抑制剂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

3 王玉淼;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特征及HIV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4 臧玉翠;复方大青叶注射液对HIV侵入和复制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1年

5 李乐涛;海洋天然产物抗HIV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的研究及影响核糖核酸酶H活性的物质与抗HIV药物联合使用体外药效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杨光;HIV专管强戒场所处突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王洁;抗HIV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及生物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阮元;中国境内406名缅甸吸毒者跨境现状及感染或传播HIV高危因素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9 年进兴;中药毛冬青抗HIV活性成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10 杨林;核苷磷酰化偶联壳聚糖的抗HIV高分子前药合成及纳米化方法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32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032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1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