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后葡萄膜炎临床特征及诊断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结核性后葡萄膜炎临床特征及诊断的研究 出处:《首都医科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结核性后葡萄膜炎 抗结核治疗 诊断 结核菌素试验
【摘要】:目的 归纳结核性后葡萄膜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各项临床特征在结核性后葡萄膜炎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病因未明确的,以后葡萄膜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共85例,进行结核感染的检查。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X线、CT)、结核菌素试验(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及T细胞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IGRA)。将PPD强阳性(硬结直径≥20mm)和(或)IGRA阳性,伴或不伴结核病史/接触史的患者归为可疑结核性葡萄膜炎,给予试验性的全身抗结核治疗1个月。若无确切疗效则停药,有效则继续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至少6个月)。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以治疗开始日为随访起点,于治疗后第1,3,6,12,18,24个月随访,评价视力及眼部炎症指标。将抗结核治疗有效且随访期内无明显复发的患者诊断为结核性后葡萄膜炎。将PPD和IGRA阴性且无结核病史/接触史的患者诊断为非结核性后葡萄膜炎。比较结核性及非结核性后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归纳结核性后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计算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AUC值等诊断学评价指标,探讨各项临床特征在结核性后葡萄膜炎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85例研究对象免疫功能均正常,其中47例接受抗结核治疗,除1例治疗后无明显效果而停药以外,其余46例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或稳定,,且炎症于随访期内无明显复发或复发次数明显减少。这46例患者抗结核治疗的时间为6-18个月(平均7.1个月),其中20例联合激素治疗(全身或球周)。将这46例患者诊断为结核性后葡萄膜炎,占未明确病因的葡萄膜炎患者的53.4%。非结核性后葡萄膜炎患者为38例,占46.6%。在46例(66眼)结核性后葡萄膜炎患者中,男性27例(58.7%),双眼发病者20例(43.4%)。年龄17-68岁,平均45.7±16.0岁。在非结核性后葡萄膜炎患者38例(52眼)中,男性22例(57.9%),双眼发病者14例(36.8%)。年龄17-56岁,平均39.3±11.3岁。结核性与非结核性后葡萄膜炎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单/双眼发病上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在居住地方面,结核性后葡萄膜炎患者来自于农村的比例较非结核组高(P=0.022),而体重指数(kg/m2)较非结核组低(P=0.038)。46例结核性后葡萄膜炎患者中,视网膜血管炎25例(54%),多灶性脉络炎9例(20%);脉络膜肉芽肿6例(13%),后巩膜炎2例(4.3%),弥漫性脉络膜炎2例(4.3%),匍行性脉络膜炎1例(2.1%),视神经炎1例(2.1%)。其中多灶性脉络膜炎,视网膜血管炎和视网膜血管炎伴脉络膜炎的患者明显多于非结核组(P=0.040,0.014和0.014)。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多灶性脉络膜炎(OR=32.1),脉络膜肉芽肿(OR=21.4),视网膜血管炎(OR=11.2),胸部影像学异常(OR=16.6),PPD试验强阳性(OR=113.0)及IGRA阳性(OR=37.8)是结核性后葡萄膜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征性的眼部临床表现联合PPD强阳性及IGRA阳性在结核性后葡萄膜炎的诊断中准确性最高(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94%,阳性预测值为96%,阴性预测值为94%,阳性似然比为24,阴性似然比为0.04,AUC值为0.952)。 结论 在我国,结核感染可能是既往不能明确病因的“特发性”葡萄膜炎的重要原因;多灶性脉络膜炎,脉络膜肉芽肿,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血管炎合并脉络膜炎是结核性后葡萄膜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多灶性脉络膜炎等临床表现和胸部影像学异常,PPD试验强阳性及IGRA阳性是结核性后葡萄膜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征性的眼部临床表现联合结核相关检查综合分析可提高结核性后葡萄膜炎诊断的准确性。
[Abstract]:Purpose To sum up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uberculous posterior veitis ,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its pathogenesis , and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clinical features in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 method The etiology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 was not clear in June 2011 to June 2013 . 85 of the patients with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were examined for tuberculosis infection , including chest radiography ( X - ray , CT ) , tuberculin test ( PPD ) and T - cell 纬 - interferon release assay ( IGRA ) .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PD and IGRA patients with non - tuberculosis history / contact history were assessed as non - tuberculous meningitis .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PD and IGRA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TB history / contact history . The diagnostic indexes of sensitivity , specificity ,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and AUC value were compared . Results Among the 46 patients ( 58.7 % ) , there were no obvious relapse or recurrence in 46 patients ( 58.7 % ) , and the patients with non - tuberculous posticsit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 - tuberculous group ( P = 0 . 022 ) , and the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and non - tuberculous patients had more than non - tuberculous group ( P = 0 . 040 , 0.014 and 0.014 ) . Conclusion In our country , tuberculosis infection may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 idiopathic " diveitis which can ' t clearly cause the cause of tuberculosis ; multifocal choroiditis , choroiditis , retinal vasculitis , retinal vasculitis and choroiditis ar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uberculosis .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ultifocal choroiditis , ches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 , PPD test strong positive and IGRA positive a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tuberculosis .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ocular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uberculosis related examination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after tuberculosis .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29.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振华;王大博;韩静;孙娟;;葡萄膜炎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眼科新进展;2010年02期
2 龚文容;陈震;邢怡桥;;辅助性T细胞17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J];华西医学;2011年02期
3 唐红;徐皓;刘娟;;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1年05期
4 陈浩;李勇;盛迅伦;;葡萄膜炎232例临床病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5 樊伟英;李健;李明新;牟莉;;葡萄膜炎的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2年04期
6 高洪瑞,周韵秋,周浩;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7 刘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年06期
8 蔡民众,庄铭忠;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18眼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4期
9 徐小平,黄兰;复发性葡萄膜炎患者免疫复合物测定及意义[J];眼科新进展;2001年03期
10 乔治,闵磊,张梁海;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的疾病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克奋;;葡萄膜炎中西医治疗再探讨——复发性葡萄膜炎的治疗[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2 华峰;;葡萄膜炎患者血糖测定及意义[A];2007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侯习武;魏丽萍;王宇冉;刘向前;孙利娜;;葡萄膜炎治疗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钟良玉;卢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观察[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C];2012年
5 刘静霞;;葡萄膜炎的中西医防治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钟新娜;曹岐新;吴元奇;;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临床研究[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2008继续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林柳燕;郝小波;孔秀莲;张亚飞;龚辉珍;;药物导入治疗葡萄膜炎的疗效观察[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史晋霞;李茹;贾园;栗占国;;原发性免疫性葡萄膜炎五例临床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杨培增;;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的基本原则[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杨培增;;葡萄膜炎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概要[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时仲省;专家提醒:激素治疗葡萄膜炎不能过量[N];中国医药报;2012年
2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一科教授 侯习武 整理 时仲省;治葡萄膜炎激素别超量[N];健康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魏鑫;别怕 激素葡萄膜炎能治愈[N];保健时报;2005年
4 记者 涂端玉 通讯员 陈景荣 ;葡萄膜炎,莫等闲视之[N];广州日报;2005年
5 方彤;全程观察治疗葡萄膜炎[N];健康报;2005年
6 陈刚 侯习武 时仲省 冯光耀;悄悄致盲的葡萄膜炎[N];健康报;2005年
7 印高乐;眼葡萄膜炎治疗有新法[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张荔子;揭秘葡萄膜炎[N];健康报;2006年
9 张鸿茜;悄悄致盲的葡萄膜炎[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10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教授 杨培增 本报记者 魏平 整理;葡萄膜炎:诊断细化流程 治疗激素当先[N];医药经济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毛羽;结核性后葡萄膜炎临床特征及诊断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4年
2 李光达;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3 方静;Toll样受体基因与葡萄膜炎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4 吴文婷;IL-17RC低甲基化影响葡萄膜炎的机制研究及中药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体会[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王昕;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建立Behcet病相关葡萄膜炎诊断模型并筛选血清学标记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6 黄春健;Granzyme B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及perforin/granzyme B通路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致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顾国贞;阿瓦斯汀(Avastin)和曲安奈德(TA)对兔眼葡萄膜炎治疗的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8 吴亚娣;Th1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的致病性研究和Triptolide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9 秦廷玉;难治性眼底病中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葡萄膜炎的临床和血清免疫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2 解传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实验性自身性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3 李颖颖;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高璐;环孢素联合中药治疗难治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胡燃燃;TLRs基因多态与葡萄膜炎遗传易感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荆梅华;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葡萄膜炎临床特点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7 乔玉好;葡萄膜炎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8 原莉莉;诱导免疫耐受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9 杨白冰;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全葡萄膜炎的临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刘姣;葡萄膜炎患者心理状况,视力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4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43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