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及其复合感染的调查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9 00:53

  本文关键词: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蜱媒传染病 微小巴贝西虫 斑点热立克次体 复合感染 出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蜱媒传染病(Tick-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是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且多为新发传染病,蜱传病原体种类繁多,涵盖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细菌等。由于传播媒介、动物宿主分布广泛,蜱媒传染病易在自然界流行,当人进入疫源地经蜱叮咬就会被感染、发病,因而蜱媒传染病对从事生产活动、经济建设以及野营旅游等人群威胁很大,疾病暴发流行时有发生。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是一种经蜱叮咬传播的专性、细胞胞浆内寄生菌,能侵染人粒细胞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美国1994年发现第一例实验室确诊HGA病例,随后该病在美国流行逐渐严重,至今报告了约万例HGA病例。欧洲多个国家也都有HGA病例报道,包括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波兰等。2006年,我国安徽省出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聚集性暴发事件,这也是我国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确诊病例的首次报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多个地区人群都可能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但由于诊断技术缺乏及临床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临床确诊病例少有报道,其潜在危害亟待加强调查研究。国外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初步探讨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及致病特征,但其具体感染机制尚不清楚。然而,不同地域来源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遗传进化背景,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特征。我国自然疫源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流行株的感染及致病特征尚不清楚,亟待研究解决。自然疫源地中一种媒介蜱或宿主动物可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使得同一疫源地常常存在多种蜱媒传染病,人群复合感染时有发生。在媒介蜱,动物宿主和暴露人群中,最常见的复合感染是无形体与伯氏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与巴贝西虫,无形体与巴贝西虫的复合感染。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从河南省信阳地区的褐家鼠中发现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微小巴贝西虫的复合感染。本研究利用已有病原体资源,通过动物模型来开展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微小巴贝西虫实验感染研究,探讨单独感染和复合感染的病原变化规律以及感染特征。近年来,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暴发流行给我国国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已蔓延至二十多个省份地区,其中河南省信阳地区是该新发蜱媒传染病重灾区。然而,蜱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并且一个疫源地往往存在多种蜱媒传染病,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一直疑惑:该地区是否存在其它蜱媒传染病?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从河南省信阳地区的宿主动物中发现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微小巴贝西虫复合感染,证实当地存在其它蜱传染病原体,间接说明当地暴露人群可能存在这些蜱媒传染病的感染。因此,为进一步了解蜱媒传染病重灾区信阳地区的具体情况,本研究调查了当地媒介蜱和暴露人群中A.phagocytophilum、B.microti、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以及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情况。主要研究结果:1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微小巴贝西虫实验感染研究研究基于前期在河南信阳地区发现的啮齿动物中A.phagocytophilum和B.microti复合感染,建立了A.phagocytophilum与B.microti单独感染及复合感染的实验小鼠模型,探讨单独感染和复合感染的病原变化规律以及感染特征。病原体单独感染实验发现,A.phagocytophilum单独感染Balb/C鼠在第10天病原载量达到感染高峰,随后病原载量逐渐降低,感染可持续两个月至三个月,B.microti单独感染Balb/C鼠在第20天病原载量达到感染高峰,随后感染载量快速下降,感染持续大约三个月;A.phagocytophilum与B.microti感染均可引起Balb/C鼠脾肿大,急性期最为严重,并随着病原感染载量降低,脾肿大逐渐恢复;A.phagocytophilum与B.microti感染均可以引起Balb/C鼠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B.microti感染还可引起红细胞计数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A.phagocytophilum与B.microti感染急性期均可引起Balb/C鼠脾、肺、肝组织的病理轻度改变,之后随着病原感染载量降低,病理异常改变亦逐渐恢复。病原体复合感染实验发现,在复合感染的情况下,A.phagocytophilum感染载量可长时间持续维持在高位;在先感染A.phagocytophilum的情况下,B.microti的感染高峰会提前,且感染载量可增高两倍以上;复合感染也能导致Balb/C出现更为严重的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减少及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复合感染Balb/C鼠能同时表现出A.phagocytophilum和B.microti单独感染导致的组织病理变化。2蜱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其它蜱传病原体感染调查本研究于2013年至2015年在河南信阳地区开展了媒介蜱中蜱传病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当地优势蜱种长角血蜱中存在A.phagocytophilum感染,感染率为3.2%,多个调查点均存在感染,游离蜱与寄生蜱中A.phagocytophilum感染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还发现当地长角血蜱中存在B.microti、SFGR感染,感染率分别为2.4%和12.8%。寄生蜱中未发现B.microti感染,这可能因为B.microti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动物,而羊、犬则极少感染B.microti。蜱中SFGR感染率远高于A.phagocytophilum和B.microti,主要原因可能是SFGR能经卵传播,而A.phagocytophilum和B.microti则无法经卵传播。同时,研究还调查了SFTSV感染情况,发现长角血蜱的感染率也相对较高,但感染率在不同调查点差别较大。本研究还发现蜱中蜱传病原体复合感染情况,包括A.phagocytophilum与B.microti复合感染、A.phagocytophilum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斑点热立克次体与B.microti复合感染。3人群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其它蜱传病原体感染调查本研究以有疫源地暴露史且出现发热症状病人为研究对象,在排除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通过血清学调查,发现17例A.phagocytophilum现症感染病人,11例B.microti现症感染病人,以及29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现症感染病人,同时,还发现12例A.phagocytophilum既往感染病人,18例B.microti既往感染病人,以及11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既往感染病人。进一步核酸筛查和序列分析发现了人群中存在多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基于omp A和glt A的序列分析提示可能存在两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种:Rickettsia sp.XY99和Rickettsia sp.XY118。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发现A.phagocytophilum、B.microti、以及SFGR感染病人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稍有不同之处是少部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病人会出现斑疹、焦痂症状。临床表现相似性可能与病人纳入存在偏倚相关。本研究的哨点医院为信阳154医院,该医院感染科诊治病人多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虽然本研究排除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人,但病人均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因而在临床表现上会有相似性。本研究还详细描述了两种新发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sp.XY99和Rickettsia sp.XY118感染的临床特征。主要结论:通过实验感染研究揭示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微小巴贝西虫感染的病原变化规律以及感染致病特征,同时通过构建复合感染动物模型,探讨了复合感染的病原变化规律以及感染致病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感染可以造成疾病进展复杂化,并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疾病表现,进一步提示临床上应重视蜱传病原体复合感染。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初步弄清楚了我国蜱媒传染病重灾区信阳地区的媒介蜱中蜱传病原体感染情况,一是确认当地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以及微小巴贝西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二是发现媒介蜱中存在蜱传病原体复合感染,研究结果提示当地蜱暴露人群或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可能会感染这些蜱媒传染病,临床上必须加强重视并开展鉴别诊断及针对治疗。通过血清流行学调查,发现信阳地区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病例,也发现存在微小巴贝西虫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病例,并且当地这三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研究结果表明,在蜱媒传染病重灾区信阳地区,除已知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外,还存在多种蜱媒传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巴贝西虫病及斑点热。由于临床上这些蜱媒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且有效治疗策略不同,因而有必要对病人进行鉴别诊断,开展针对性治疗,提高疗效及预后。此外,血清学调查还发现了蜱媒传染病复合感染情况,包括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微小巴贝西虫复合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斑点热立克次体与微小巴贝西虫复合感染。其中1例病人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微小巴贝西虫的急性期复合感染,研究描述展示了其疾病进展情况。由于前期研究提示这两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会使病情复杂化,因而,临床上需重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微小巴贝西虫复合感染,同时有必要进一步调查发现更多此类复合感染病人,以深入研究复合感染对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右更,倪培华,程新建,费新娣,李莉,应雅韵,张盘j,高佩佩,邵延龄;正常孕妇复合感染后妊娠结局的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年01期

2 ;医海短讯[J];国外医学情报;2006年11期

3 黄海楠;丁壮;褚宸一;何静;韩晓娜;高燕;曹务春;;吉林省林区家畜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年02期

4 杨宣斌;氯苯吩嗪治疗麻风病及抗鸟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感染[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8年04期

5 张昌庆,,周宏,汪新丽,凌华;188例临床急性肝炎患者复合感染的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1994年06期

6 罗铭;李文;叶瑞国;陆运龙;林欣;张耀平;;一起肠道致病菌复合感染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年04期

7 王浩;彭文;王云满;刘育军;金周慧;姚卫国;;葡萄球菌肠毒素B复合感染联合5/6肾切除建立免疫球蛋白A肾病肾小球硬化模型[J];上海医学;2012年09期

8 孙毅;刘国平;杨丽炜;许荣满;虞以新;;黑龙江省部分林区全沟硬蜱复合感染重要蜱媒病原的调查研究(英文)[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7年04期

9 宋英士,曹代丽,郑永芬;氯紫霜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10 于润红;曾利;邹旭凤;刘玉峰;;儿童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2例临床研究[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毅;许荣满;;我国部分地区新发蜱媒传染病复合感染状况调查[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曾祥文;;女性流产与不育不孕的关系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晓鸣;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及其复合感染的调查与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2 魏茂提;我国部分地区呼吸系统病毒性病原体监测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海楠;我国部分省区蜱传斑点热及其与莱姆病复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范齐文;MDR-TB菌株的耐药表型和分子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2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472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