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年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实时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三间分布特征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近几年来,我国某些省份相继出现并报告了一些以发热、血小板减少、腹泻等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2010年5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实验,该类疾病患者的血清中存在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并将该病毒所致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目前最常用的SFTS病例的早期诊断两种方法是实时荧光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由于两种方法的实验原理、检测目的、临床意义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探讨两种方法的差异、研究采样时间与实验结果的关系对实际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通过分析SFTS在山东省的流行病学特点,可对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后样本采集时间与病毒检出率之间的关系,为确定最佳采样时间提供依据。2、比较实时荧光PCR法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检测中的差异,探讨两种方法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检测中的应用价值。3、分析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采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山东省各医院疑似SFTS病例血清样本,记录发病时间和采样时间。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RNA,分析病毒核酸检出率与病人血清采集时间之间的关系。2、随机选取95份SFTS急性期病例血清样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RNA,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中的IgM、IgG和总抗体,采用Kappa值的计算、卡方检验,比较几种检测方法的效果。3、收集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三间分布特征。[结果]1、共采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山东省疑似SFTS病例血清样本959例,全部进行Real-time PCR检测,其中阳性标本519份,阳性率54.11%。通过对患者发病天数与SFTSV核酸检测阳性关系的统计与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在发病第0~19天,血清中均可检出SFTSV阳性核酸,在发病3~8天采血检出的阳性率较高,第7天最高,达64.52%。发病8天之后采血检测阳性率逐渐下降,发病14天后采血检出阳性率很小。2、经实验室检测95份标本,IgM阳性39例,IgG阳性4例,总抗体阳性29例。PCR结果与IgM结果之间的Kappa值为0.286,证明两种检验方法的一致性程度尚好;PCR结果与IgG结果之间的Kappa值小于零,证明两种检验方法结果不一致;PCR结果与总抗体结果之间的Kappa值小于零,证明两种检验方法结果不一致;总抗体结果与IgM结果之间的Kappa值为0.5021,证明两种检验方法中度一致;总抗体结果与IgG结果之间的Kappa值为0.1164,证明两种检验方法的一致性程度较轻。3、山东省2013—2015年SFTS的发病率,各年、月和地市之间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报告病例呈现明显的季节性,5~8月报告病例占75.6%,病例以40~79岁年龄组居多,农民为主。40~79岁年龄组,尤其是60岁以上年龄组的人群病死率较高。[结论]1、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SFTSV核酸,在患者发病第3~8天的血液中检测到病毒核酸的阳性率较高,提示该时间段内采血能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率。2、SFTS的早期诊断应首选实时荧光PCR法,ELISA—IgM法可作为辅助手段,随着病程的延长ELISA—IgM法是更适宜的诊断方法。3、山东省SFTS病例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的中老年人,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不同地区发病存在差异。针对重点地区的重点人群在疾病流行前期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防控措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10;R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宫琳琳,邵淑娟;实时荧光定量PCR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肿瘤;2004年02期
2 仇广翠;;血性标本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毕薇薇;郭巍;崔玉风;崔诗晗;;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体会[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7年01期
4 邓百煌;;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购买指南[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7年01期
5 李翊卫;王惠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胸水端粒酶活性[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年04期
6 丁超;李惠民;;实时荧光定量PCR应用及实验条件优化[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曹芳芳;徐德顺;沈樟;;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常规PCR法检测沙门菌的比较[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12期
8 纪冬;辛绍杰;;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发展和数据分析[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4期
9 赵文静;李妍;高鹏飞;张和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乳酸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10 刘小荣;张笠;王勇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其医学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回文广;赵廷昌;孙福在;张卉;王建荣;高孝强;田丽;;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及其应用[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第五卷)[C];2003年
2 欧华;卞美璐;张小燕;陈庆云;李敏;刘军;陈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乔昀;赵英妹;仲俊;张珏;龚捷文;;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评价与应用[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刘苹;李平;熊仁平;赵艳;朱敏;周元国;;Wistar大鼠c-ski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建立[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许小红;刘在新;包慧芳;王雯慧;牛继伟;;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案[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李翊卫;王惠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胸水端粒酶活性[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郭时金;徐倩倩;周春凤;张志美;付石军;沈志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卢亦愚;;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病毒性疾病应急诊断中的应用[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彭年才;李春彬;李红东;李炜;龚大江;张镇西;;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的研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吉永;胡大春;赵晓丽;邵剑春;刘德华;;双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临床常见细菌方法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张平阳 杨斌鹄;快速检测甲流 西安批量生产关键设备[N];西安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子禹;苹果内参基因的筛选及三种潜隐性病毒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好;鲤疱疹病毒3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囊膜蛋白108的表达免疫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虹;生物质降解嗜热厌氧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许京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内、外源IGF-Ⅰ表达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刘云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巴尔通体方法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淑萍;IFN-λ1-3 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IFN-λ1的表达与呼吸道病原关系的初探[D];南华大学;2015年
5 杨洋;曲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娟;三种牛泰勒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7 郑雪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族溶血性链球菌价值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8 张欣欣;牛副流感病毒3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钊;乳及乳制品中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荧光定量PCR法[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10 王骁;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大豆内参基因筛选[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07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50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