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G2多态性与乙肝病毒及其变异在乙肝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选题:肝细胞癌 切入点:乙肝病毒 出处:《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在全世界人口中,有大约30%的人群感染过乙肝病毒,在这类人群中约有3.5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其中大约80%的肝癌是由HBV感染引起的。虽然在绝大多数国家,由于乙肝疫苗的普及,急性HBV感染率在逐渐降低,但HBV慢性感染相关的癌症和死亡率却在逐年上升。我国肝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排名前十,肝癌的预防和诊治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HBV或HCV慢性感染,肝硬化,黄曲霉毒素的暴露,过度饮酒和糖尿病等。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NG)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DNA切除修复酶,是核酸碱基切除修复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可以识别APOBECs诱导的CU突变,并切除尿嘧啶形成无碱基位点(AP site),从而引发核酸链水解以进行错配修复。UNG酶分核内型(UNG2)和线粒体型(UNG1)。其中UNG2的活性更高,且对乙肝病毒ss DNA作用也更强。因此,研究UNG2启动子区的基因多态性和乙肝病毒变异在乙肝相关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探索我国人群发生HCC的相关遗传易感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索并分析UNG2 SNP rs3890995多态性与HBV病毒清除、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所致的慢乙肝、肝硬化以及肝癌发生的风险,以及此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的B亚型和C亚型突变的关系,进而分别分析rs3890995多态性在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中与B、C亚型乙肝病毒变异的交互作用,以探讨我国肝细胞癌易感人群的遗传因素和相关病毒突变因素间的关系,以UNG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相关病毒突变为依据,为预测HCC的发生发展提供大规模人群水平的流行病学线索。方法:本研究共囊括了健康对照1342例、乙肝病毒自然清除者302例,无症状HBs Ag携带者316例、慢性乙肝患者866例、肝硬化患者482例以及肝细胞癌患者1165例。采用MGB-Taqman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法对以上患者的DNA样本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巢式PCR法扩增病毒后通过测序比对鉴定以上人群中HBV感染者对所感染的HBV病毒基因亚型。登录网站http://ihg.gsf.de/ihg/snps.html对该位点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所得数据结果经整理录入后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进一步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c回归模型,以分析SNP多态性与乙肝各阶段疾病、病毒变异及其相乘交互作用的关联。结果:1、UNG2 rs3890995多态性与HBV感染以及乙肝各阶段相关肝病的相关性以健康人群为对照,与TT基因型相比,TC基因型临界性地增加了肝癌发生的风险(AOR=1.206,95%CI=1.000-1.454;P=0.05)。显性模型(TC+CC)可增加肝癌的风险(AOR=1.226,95%CI=1.027-1.464,P=0.024)。与非肝硬化人群相比,TC基因型显著升高了HBV感染肝硬化发生的危险性,其显性模型(TC+CC)也可增加肝癌发生的风险(AOR=1.393,95%CI=1.110-1.747,P=0.004)。而TC、CC基因型在非肝癌的HBV感染组和肝癌组这两组之间分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乙肝病毒自然清除者为对照组,携带TC基因型的人群比TT基因型更不容易发生非肝硬化的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AOR=0.460,95%CI=0.297-0.712,P0.001),其发生非肝癌的HBV感染的风险性也变低(AOR=0.706,95%CI=0.527-0.946,P=0.020)。rs3890995显性模型(CT+CC)相对于TT型来说更容易发生乙肝病毒的清除(AOR=0.563,95%CI=0.375-0.847,P=0.006)。以性别作为分层因素:在女性人群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s3890995的各个基因型均与肝癌发生风险并无统计学关联。而对于男性人群而言,携带CC基因型的人群比携带TT基因型的人群发生肝癌的风险性明显更大(AOR=1.469,95%CI=1.074-2.009,P=0.016),显性模型(CT+CC)可增加男性人群患HCC的危险性(AOR=1.244,95%CI=1.021-1.515,P=0.030)。以HBV自然清除者作为对照,携带TC基因型的女性人群罹患早期肝病的风险性明显降低(AOR=0.548,95%CI=0.349-0.859,P=0.009),对于显性模型分析的结果也是如此(AOR=0.595,95%CI=0.389-0.911,P=0.017)。而男性人群中UNG2 rs3890995多态性与HBV感染发生的早期肝病并无明显关联。以非肝硬化HBV感染组为对照,携带TC基因型的女性人群比携带TT基因型的女性人群发生肝硬化的风险显著地升高(AOR=2.334,95%CI=1.494-3.646,P0.001),显性模型(CT+CC)也显著增高了发生肝硬化的风险(AOR=1.900,95%CI=1.234-2.927,P=0.004)。在男性人群中,携带TC基因型的人群较容易发生肝硬化(AOR=1.332,95%CI=1.003-1.770,P=0.048)。以不同HBV亚型作为分层因素:在基因型为B型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与该位点的多态性和HCC的发病风险并无关联。但对于感染了C基因型HBV病毒的患者而言,TC基因型更显著性地增加非肝癌乙肝患病人群发生肝癌的风险(AOR=1.366,95%CI=1.068-1.748,P=0.013),rs3890995 CC基因型虽然在C型感染者中与肝癌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相关性,但显性模型(TC+CC)却可增加慢性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癌的风险(AOR=1.340,95%CI=1.063-1.690,P=0.013)。以非肝硬化HBV感染组作为对照,在感染C基因亚型乙肝病毒的人群中,携带TC基因型能显著性地增加肝硬化的风险(AOR=1.435,95%CI=1.002-2.005,P=0.049)。而CC基因型和显性模型(CT+CC)在非肝硬化乙肝感染者和肝硬化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UNG2 rs3890995多态性与HBV突变的关系rs3890995的TC基因型对于B型感染者体内的病毒突变频率影响较大,对于C型感染者体内的病毒突变频率影响较小。而rs3890995 CC基因型却可以显著影响C型感染者体内的病毒突变频率。对于B型感染者,调整年龄和性别后,UNG2 rs3890995的TC基因型在显著增加G1899A、T2931C、T3026C、T109A、G2962A、T109A和G3063C的突变频率;CC基因型可显著性增加A1846T的突变频率,显性模型(TC+CC)可增加G1899A突变频率。在C型感染者中,TC基因型可增加pre Sdeletion的突变频率,降低T52C的突变频率;CC基因型可增加A1652G、C1673T、A1727T、C1730G、C1799G的突变频率,同时降低G1899A的突变频率;显性模型(CT+CC)可降低G1899A和T52C的突变频率。3、UNG2 rs3890995多态性与乙肝病毒突变在终末期肝病中的交互作用(1)rs3890995多态性与乙肝病毒A1652G突变在HCC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在基因亚型为C的HBV感染者中,校正性别和年龄,以HBV感染的非HCC患者作对照,当携带TT基因型时,乙肝病毒的A1652G突变能降低患者发生HCC的风险(AOR=0.211,95%CI=0.084-0.525,P=0.001)。携带CC基因型时,A1652G突变与其共同作用也可降低发生HCC的风险(AOR=0.582,95%CI=0.344-0.987,P=0.044)。此外,rs3890995TC基因型与A1652G存在着显著性的相乘交互作用(AOR=3.677,95%CI=1.111-12.169,P=0.033)。(2)rs3890995多态性与HBV pre S deletion突变在肝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在C型HBV感染者中,以HBV感染的非HCC患者为对照,在TC基因型和pre S deletion突变共同作用下,感染HBV的非HCC患者的病情更容易发展成为HCC(AOR=1.721,95%CI=1.341-2.209,P0.001)。rs3890995 CC基因型和pre S deletion的共同作用可使HCC发生的风险升高(AOR=1.895,95%CI=1.216-2.951,P=0.005),显性模型(TC+CC)与pre S deletion的共同作用可升高HCC的发病风险(AOR=1.758,95%CI=1..397-2.212,P0.001),且与pre S deletion存在有显著性地相乘交互作用(AOR=1.961,95%CI=1.025-3.751,P=0.042)。(3)rs3890995多态性与HBV T1674G突变在肝硬化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当HBV基因型为C型时,校正性别和年龄,以HBV感染后非肝硬化组做对照,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当rs3890995位点的TC基因型单独作用时,可升高非肝硬化的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性(AOR=2.018,95%CI=1.195-3.045,P=0.009),且rs3890995 TC基因型与T1674CG存在相乘交互作用(AOR=0.326,95%CI=0.119-0.896,P=0.030)。rs3890995显性模型(TC+CC)单独作用对于肝硬化的发生风险有显著性增加(AOR=1.748,95%CI=1.078-2.835,P=0.023),但与T1674CG无相乘交互作用。(4)rs3890995多态性与HBV C1730G突变在肝硬化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在C型HBV感染者中,校正性别和年龄,rs3890995 TC基因型以及显性模型(TC+CC)与病毒C1730G突变的共同作用可大大增加HBV感染的非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性(AOR=2.537,95%CI=1.604-4.013,P0.001;AOR=1.781,95%CI=1.264-2.509,P=0.001),且rs3890995的TC基因型与C1730G还存在着显著的协同性交互作用(AOR=3.513,95%CI=1.076-11.467,P=0.037)。结论:1、rs3890995 TC基因型及显性模型(TC+CC)可升高肝硬化和HCC发生的风险。2、以性别因素进行分层后,在男性人群中,携带rs3890995 CC基因型和显性模型(TC+CC)可增加肝癌发生风险,而TC和显性模型(TC+CC)则可增加女性人群非肝硬化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的风险。3、rs3890995 TC基因型可升高C型非HCC 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罹患肝癌的风险,显性模型(TC+CC)可增加肝癌发生风险。4、rs3890995的TC基因型对于B型感染者体内的病毒突变频率影响较大,而CC基因型则可以显著影响C型感染者体内的病毒突变频率。5、在感染C型HBV的患者中,rs3890995 TC基因型与A1652G突变、显性模型(TC+CC)与pre Sdeletion突变在肝癌的发生中存在着相乘交互作用;TC基因型与T1674G突变和C1730G突变在肝硬化的发生中也存在着相乘交互作用。6、APOBEC3B rs2267401GG基因型与UNG2 rs3890995CC基因型在肝癌的发生中存在着相乘交互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郁;浅谈幼儿园内如何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和传播[J];交通医学;2002年01期
2 王珂;乙肝病毒DNA与血清标志模式的关系[J];浙江预防医学;2002年02期
3 ;杀死乙肝病毒的微型载体[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范洪斌;刁培林;孙翠琴;;招远市城区乙肝病毒预防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08年12期
5 王振坤;;夜审乙肝病毒(上)[J];肝博士;2011年02期
6 王新安;肖玉珍;;要学会和乙肝病毒相处[J];肝博士;2011年06期
7 刘莉莉;;乙肝病毒可以存活多久?[J];肝博士;2012年03期
8 石利英,廖强,彭琪琦,熊道君;3342名新老兵乙肝病毒血清学调查与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1994年06期
9 张迪;筑起乙肝病毒“防火墙”[J];求医问药;2005年05期
10 袁平戈;;身边的人感染了乙肝病毒怎么办?[J];家庭医药;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绚;胡tD;邵世煌;;基于粗粒化元胞自动机的乙肝病毒动力学建模[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保池;李萌;;中医药治疗乙肝病毒的新靶点[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唐红梅;王新华;陈京立;;乙肝病毒在家庭内的传播现状(综述)[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张双德;谢奇之;;一类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数学模型[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汪垣;李嵋;谢幼华;蔡彦宁;;一个参与乙肝病毒基因转录调控的新的核受体[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6 董继华;饶敏;张淑玲;;乙肝病毒的体外抑制实验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佳;;乙肝病毒在临床上的各种直接或间接检测指标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宋小飞;胡婷婷;刘,
本文编号:1591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59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