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广东省登革流行特征及气象因素对广州市登革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2 22:37

  本文选题:登革 + 流行特点 ; 参考:《山东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 登革(Dengue)是由媒介伊蚊传播的一类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虫媒病毒传染病。登革流行的基本过程为成蚊吸食含有DENV的血液后,病毒在成蚊体内进行繁殖,再叮咬DENV的易感者,从而引起登革流行。根据人们感染DENV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分为登革热(Dengue fever, 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 DI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ke syndrome, DSS)。患者一般预后良好,DF一般7-10天痊愈,但DHF和DSS患者病情严重,若治疗不及时,会有死亡的危险,病死率大约为5%~20%。DENV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RNA病毒。DENV有四种血清型,分别为DENV-1、 DENV-2、DENV-3和DENV-4型,人和灵长类脊柱动物为其自然宿主,且人群对DENV普遍易感。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登革病例急剧增多,全球其发病率大约增加了30倍。WHO目前警告说,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有登革的流行,且其流行区域在逐渐扩大,其主要流行于东南亚、拉美、非洲、东地中海和西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有25亿人口(近2/5)的健康受到登革的威胁,每年大约5000万DENV感染者,大约50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其中大约90%的患者为5岁以下的儿童,全球每年有2.4万人死于登革。 我国登革的流行也有较长的历史,早在公元992年就有登革样病例暴发记载。文献详细记录了发生在1873年沿海港口城市厦门登革暴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均曾发生过登革的流行,大多发生在沿海港口城市,如广州、上海、厦门、宁波、福州、烟台等。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未发生过登革流行,直至1978年5月广东佛山再次发生,自此以后登革在我国南方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不断发生流行。1990年以来,登革在福建、浙江也曾发生局部暴发。在我国包括北京、江苏、河南、江西、浙江、湖南、黑龙江、辽宁等一些相对北方的地区也曾有登革输入性病例报告。 广东是我国大陆南端沿海省份,位于东经109°39'~117°19'和北纬20°13'-25°31'之间,与香港、澳门接壤。广东省现管辖21个市,有三个经济特区,分别为深圳、珠海和汕头,为我国经济大省,对外交流多,人口流动频繁。广东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长,降雨充沛,由于地处低纬,日照时间长。以上这些因素有利于登革传播媒介伊蚊孳生、发育和病例由境外登革流行区输入,为广东省登革的流行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广东省已成为我国登革的主要流行区。在广东湛江,登革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在广东省的其它地区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广州市为广东省的省会,也是登革的高发地区,在2001~2006年间,广东省共累计报告2897例登革患者,其中广州市占73.89%。 登革以人-蚊-人的形式传播,其流行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媒介伊蚊是登革传播的基本条件,媒介伊蚊密度是影响登革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温度、湿度、雨量等气象因素影响伊蚊密度及其季节分布,从而影响登革的流行过程。适宜温度和降雨量等气象条件有利于蚊虫的孳生和繁殖。在20~30~C时,随着温度的增加,伊蚊由卵发育至成蚊及登革病毒在成蚊体内繁殖至具有感染性所需时间均会缩短。 现阶段,对登革患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措施,以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为主。登革预防疫苗的研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未用于临床。登革的防控主要是控制传染源、降低媒介伊蚊密度。但蚊媒分布地域广泛,控蚊措施工作量大、费用同。 为应对登革的流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登革被动监测系统。由于采取了国境检疫、伊蚊控制等登革应对措施,近些年,广东省登革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由于全球气温变暖、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和频繁的人员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仍将面临着登革流行和暴发的风险。 本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广东省登革流行规律及流行特征,并识别出登革的高危流行区,这将有助于公众和卫生行政部门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广东省登革流行特征的全貌;有利于合理配置登革防控资源,提高登革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结合广州市登革的流行特征,采用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识别出影响其流行的主要气象因素,为今后建立广州市登革的早期预警模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目的 1.建立广东省登革流行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明确其时空分布规律性,探测登革发病的热点地区; 2.通过广东省登革流行特征的分析,探讨其流行形式; 3.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广州市登革流行的影响,为今后建立早期预测、预警模型提供分析方法借鉴。 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了1978~2010年广东省登革年发病及死亡数据,建立了地级市数据库。采用广东省1:25万数字矢量地图,建立了广东省登革流行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广州市白纹伊蚊监测数据(包括2002~2011年布雷图指数及2007~2011年诱蚊诱卵指数)。采用Google Earth软件,查询整理了2005~2010年广东省登革患者现住址的地理坐标信息。本研究还建立了2000~2012年广州市登革月报告病例及气象变量数据库。综合应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发病热点地区探测、生态学研究、等级相关分析、零膨胀Poisson回归模型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所使用的软件包括SAS9.2软件、ArcGIS10.0软件、空间点格局分析软件Crimestat Ⅲ、Stata/SE10.0forWindows软件和SPSS17.0软件。 研究结果 1.在1978~2010年间,广东省登革年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总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978年登革发病率最高,为43.6835/10万。2001年至2010年间登革年发病率在0.0197/10万~1.5614/10万波动。广东省登革年发病率波动没有固定的周期性,间隔时间大约为3-5年;广东省登革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8月至11月是流行高峰期。 2.1978~2010年间广东省登革流行区域在逐渐扩大,位于广东省西部的湛江、中部的珠江三角洲及东部的韩江三角洲为登革流行的重点地区; 3.2004至2012年广东省登革患者性别构成基本相同,男性患者占50.40%,青壮年人群发病率较其它年龄组高,10岁以下的患者仅占2.87%;登革患者的职业以工人、农民、学生及家务及待业为主。 4.广东省登革发病率与各地区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 Product, GDP)呈正相关,其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612,0.592,登革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各年登革发病率与伊蚊密度不呈正相关; 5.广东省登革输入性病例来源较广泛,主要为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四种血清型DENV均曾在广东省流行。 6.2000~2012广州市登革月报告病例呈现明显的季节性。8~10月间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8.00%。 7.2000~2011年广州市登革月报告病例的均数为14.24,方差为3547.41,方差为均数的249.12倍,远大于均数。过度离散检验O统计量为2087.01,P小于0.001,拒绝无效假设。分析显示广州市登革月报告病例数据存在过度离散。在2000~2011年间广州市有93个月无登革病例报告,即在全部观测值中零计数占64.58%,说明本研究中数据的过度离散可能与零计数过多有关。 8.零膨胀Poisson (Zero-inflate Poisson, ZIP)回归模型与传统Poisson回归模型比较的Vuong检验的结果显示统计量V为2.43,P值为0.008,说明ZIP回归模型更适合本研究,过多的零计数已超过传统Poisson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两模型拟合优度比较结果显示,ZIP回归模型的AIC和BIC得分均小于传统的Poisson回归模型两指标的得分。模型预测值与广州市登革月实际病例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分析结果表明,ICC为0.922,说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病例有较好的一致性。 9.ZIP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零计数过程中,上个月登革病例对零计数的发生概率呈负相关。在Poisson计数过程中,上个月病例和月平均最低温度与本月登革流行呈正相关,本月及上月的月平均相对湿度也与其呈正相关;本月平均风速及最低温度与登革流行呈负相关,月累计降雨量与滞后2个月登革流行呈负相关。 结论 1.1978~2010年间广东省登革年发病率、病死率总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年发病率波动没有固定的周期性,但具有季节性分布特征。 2.1978~2010年间广东省登革的流行区域在逐渐扩大,广东省各地区登革发病率与人口密度、人均GDP呈正相关,登革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发病的热点地区集中在广东省西部的湛江、中部的珠江三角洲及东部的韩江三角洲。 3.广东省登革患者以青壮年为主,10岁以下儿童患者较少,其发病率也较低。患病与否主要由感染机会决定,没有呈现地方性流行特点,其流行形式表现为输入性病例导致本地低水平流行。 4.ZIP回归模型适于拟合气象因素对广州市登革流行的相关研究。在未来的相似研究中,应考虑人群中DENV的免疫水平、DENV的血清型和防控措施等其它因素的影响,选取广州市登革流行的主要区或街道进行更加精确的研究。 5.广州市登革的流行与滞后零到一阶月平均相对湿度、滞后一阶的月平均最低温度和滞后一阶月报告病例与呈正相关,而与当月的月平均风速、平均温度及滞后两阶的月累计降雨量呈负相关。 意义和创新 1.系统全面地分析了1978~2010年广东省登革流行的时间分布特征,并识别了其年发病率无周期性流行的特点。明确了广东省登革的重点流行区,并采用空间聚集分析,获得了广东省登革发病的热点地区。这将有利于公众和卫生行政部门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广东省登革流行特点和流行规律,从而合理配置登革防控资源,实施更加有效的登革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登革疫情的应对能力。 2.通过对广州市登革月发病数据特征的系统分析,采用恰当的零膨胀模型(Zero-inflate Model)分析了广州市登革月发病数据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识别出本地区登革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将来建立登革早期预测、预警模型打下了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1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席云珍,付建国,罗军,袁明辉,刘少群,邝铿;广东省登革热流行与气候因素变化的相关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席云珍,付建国,罗军,袁明辉,刘少群,邝铿;广东省登革热及媒介种群的空间分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7期

3 梁文佳;何剑峰;罗会明;周惠琼;杨芬;郑夔;;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7年05期

4 吴培标;刘少群;杨少逵;王小英;许奕涛;;潮州市2008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及防制对策[J];华南预防医学;2009年06期

5 吴德仁;谢平;;我国亚热带地区登革热流行概况[J];应用预防医学;2009年03期

6 郑能雄,王宗汉,张晓阳,郑高,陈黄河,李文最,陈红光,陈敏红,林云钦,赵松涛;福州市白纹伊蚊的孳生状况季节消长及其影响因素[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7 姚丽君,陈宏辉,黄建云;汕头市2000年登革热流行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8 潘晓平,倪宗瓒;组内相关系数在信度评价中的应用[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9 杨芬;何剑峰;蔡松武;颜瑾;梁文佳;林锦炎;;2007年广东省湛江雷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8年07期

10 曾泽锋;何剑峰;;广东省1978~1999年登革热流行态势分析[J];旅行医学科学;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1741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741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d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