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观察
本文选题:艾滋病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 二线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 ; 参考:《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年06期
【摘要】:目的评价二线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治疗艾滋病(AIDS)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接收的、用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的268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治疗后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疗效及治疗安全性分析。结果 268例病人平均年龄(36.7±9.7)岁,其中男性占80.2%(215人),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占60.4%(162人)。在治疗48周后,病毒载量50拷贝/mL者的比例由30.2%增加至84.3%,CD+4T淋巴细胞数量由基线(319±200)个/μL逐渐升高至(374±183)个/μL(12周)、(401±170)个/μL(24周)和(463±176)个/μL(48周),与基线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共有49例病人发生75次不良反应,其中血脂异常占41.3%(31/75),消化道症状占36.0%(27/75),多为轻中度不良反应。结论现行艾滋病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疗效均较好,安全性可接受,但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血脂异常和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wo lin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AIDS (AIDS) patients. Methods 268 patients with /AIDS infected with HIV (HIV) infected by the second line antiviral therapy were treated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in the infection center of the Beijing you 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268 patients (36.7 + 9.7), of which men accounted for 80.2% (215) and 60.4% (162) by male male behavior, the proportion of viral load 50 copies of /mL increased from 30.2% to 84.3%, and the number of CD+4T lymphocytes was from baseline (319 + 200) / L / u L after 48 weeks of treatment. Gradually increased to (374 + 183) / mu L (12 weeks), (401 + 170) / mu L (24 weeks) and (463 + 176) / mu L (48 weeks),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the baseline ratio (P 0.0001). Altogether 49 patients had 75 adverse reactions, among which blood lipid abnormalities accounted for 41.3% (31/75), digestive tract symptoms were 27/75, most of which were mild and moderate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 current AIDS The second line antiviral therapy is good in virology and immunology, and it is safe to accept, but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dyslipidemia and digestive tract symptoms.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136) 国家十二五课题(2013ZX10001002-001)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经费(ZY201401) 国家卫计委2014重点建设专科项目资助课题(WJWYA-2014-006)~~
【分类号】:R512.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叶晟;吴波;徐仕武;;20例艾滋病人二线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年06期
2 李重熙;刘俊;田波;白劲松;;AIDS病人改用克力芝后免疫重建不良的免疫学疗效观察[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柯;何小周;余双庆;冯霞;;序贯联合应用HIV-1 gp160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年03期
2 朱小朴;潘宇韵;罗惠静;颜弟玉;蔡碧霞;杨春玲;;佛山市南海区社区艾滋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预[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年06期
3 刘俊;汪亚玲;白劲松;李重熙;田波;陈欣;;中药、克力芝治疗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疗效及成本效益[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义德;王向阳;李伟;陈建生;陈凡;潘和平;杨林胜;;临泉县艾滋病二线抗病毒治疗药物疗效分析[J];安徽医学;2009年09期
2 陈超;丁小芬;刘爱文;赵燕;潘和平;杨林胜;;利辛县艾滋病病人二线抗病毒治疗试点疗效评价[J];安徽医学;2009年09期
3 赵燕;张福杰;刘志英;程耀武;孙鑫;赵红心;;18例抗病毒治疗失败儿童艾滋病患者耐药基因突变规律研究[J];传染病信息;2007年06期
4 叶晟;徐仕武;;12例艾滋病人抗病毒治疗失败情况及耐药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12期
5 蔡月仙;余大年;王立华;刘仲昌;林晓;方健玲;陈雪冰;;台山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年02期
6 古贤德;张宏伟;吴昊;;506例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年06期
7 赵燕;刘爱文;唐志荣;李春明;丁晓芬;张福杰;;蛋白酶抑制剂对免疫重建不良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学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宝鑫 ,王玉涛;门诊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分析[J];中原医刊;2003年02期
2 黄为华;药物的化学键振动共振杀菌抗病毒机理[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周秋贵,彭才圣,刘兵;浅谈预防与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展望[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年05期
4 汪习成;吴昊;;艾滋病初始抗病毒治疗新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5 ;我国学者发现抗病毒药物新靶点[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陈本川;陈历胜;;抗病毒药物[J];医药导报;2009年04期
7 刘煜婷;白全宏;;有关生物制药领域中抗病毒药物的发展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0期
8 钟崇方;王芳;叶恒波;张静;;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年03期
9 王融冰;孙凤霞;江宇泳;周桂琴;王晓静;王宪波;司马奋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年02期
10 沈林凤;;滥用抗病毒药物对患者危害和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融冰;孙凤霞;江宇泳;周桂琴;王晓静;司马奋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涛;张春梅;辛艳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再思考:抑制、清除或耐受?[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陈本川;;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周黎明;;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李惠聪;;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需求及护理[A];2007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6 岑山;;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策略[A];第二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杨炯;;浅析乙肝免疫辩证抗病毒“三结合”治疗方案[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曹彬;;流感抗病毒治疗与病毒耐药[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本川;;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A];二○○三年全国医药工业技术工作年会专题报告汇编[C];2003年
10 蔡步林;李卓荣;;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策略[A];2006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士敬;乙肝抗病毒治疗难以实施原因何在[N];健康报;2005年
2 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魏素云;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误区[N];安阳日报;2006年
3 王晖;治乙肝长期抗病毒是关键[N];健康报;2006年
4 ;抗病毒药物治疗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时机的探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刘熙 李启昌;省关爱中心防艾科研成果显现[N];云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宁平;广东制止抗病毒药品投机风潮[N];中国经营报;2003年
7 记者 梁均贵 通讯员 李述武;抗病毒菌株在我省首次发现[N];湖北日报;2003年
8 一絮;哪些药物能对抗病毒[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科教授 王德扬;抗病毒治疗基于循证医学[N];健康报;2008年
10 指导专家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陈东风 记者 夏冰冰 通讯员 邹争春;肝炎治疗别盲目“抗病毒”[N];医药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木胜;新型CpG ODN大规模筛选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臧春鹏;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影响[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3 马烨;我国8省成人艾滋病人长期一线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4 魏艳红;抗病毒药物制备、筛选、药效学评估及抗EV71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贾红伟;链霉菌1948发酵液中抗病毒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6 徐严;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与慢性乙肝疾病转归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蒋忠胜;柳州市初始HAART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和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8 赵燕;HIV感染的静脉吸毒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和美沙酮治疗效果评价[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9 郑毅春;中药抗病毒胶囊对RGH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抗HSV-2潜伏感染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李红毅;中药抗病毒胶囊对RGH患者TLR9及对小鼠HSV-2感染TLR9、IFNα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怡璇;格尔德霉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2 高冉冉;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预后影响的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3 袁嘉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4 李红毅;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5 赵燕芳;新型抗病毒药物Pleconaril的合成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6 郭志伟;艾滋病患者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的直接医疗成本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7 席元第;广西南宁市160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瞻性队列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兰征;长沙市某医院HIV/AIDS和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李基旭;吉林省农村地区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郑本锋;河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群HIV耐药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本文编号:1802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80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