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本文选题:肝炎 + 乙型 ; 参考:《实用医学杂志》2015年07期
【摘要】:目的: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表达与病毒复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例非肝病对照者肝组织中ICAM-1、HBc Ag表达的情况。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c Ag阳性者ICAM-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9.4%,明显高于HBc Ag阴性者42.1%(P0.01);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损伤的程度的加重,ICA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1)。结论:ICAM-1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损伤机制;ICAM-1可反映肝炎活动及肝组织损害程度。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and viral replication, liver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HBC Ag in liver tissues of 66 patients with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 and 10 controls without liver disease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liver tissues (P 0.05),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ICAM-1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as 89.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HBc Ag (P 0.01).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ICAM-1 protein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severity of pathological injury in hepatitis (P 0.01). Conclusion ICAM-1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CAM-1 may reflect the activity of hepatitis and the degree of liver tissue damage.
【作者单位】: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感染科;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中心;
【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天晴肝病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20114)
【分类号】:R51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武寿荣;;肝硬化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04期
2 杨权;周军;;ICAM-1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肝组织中的表达[J];海南医学;2008年07期
3 龚学艳;秦波;;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某些常见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4 周思朗;陈永乐;彭心昭;赵永星;谢培增;凌龙;陈晓文;戴凯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年02期
5 邓林;王波;张凡;;乙肝纤维化患者D-二聚体、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6 杨丽莎;罗伟生;覃理灵;何武;周劲刚;王钊;吴淋玲;黄亚琴;;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美娟;王宏萍;张蓓;郭建;;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2 张贵彪;孙明瑜;宋雅楠;陆奕宇;刘平;苏式兵;;基于基因表达谱分析黄芪汤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5期
3 叶青;王凤梅;;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慢性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5年01期
4 龚学艳;秦波;;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某些常见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5 李雪娥;赵彬;郭翠萍;李新生;;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原发性肝癌细胞免疫逃逸过程中的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03期
6 叶青;尹伟利;王凤梅;李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4年10期
7 周思朗;陈永乐;彭心昭;赵永星;谢培增;凌龙;陈晓文;戴凯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年02期
8 龚学艳;秦波;马茜;;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9 李雪娥;赵彬;王丽梅;晋志科;张丽萍;刘淑芳;;Notch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原发性肝癌细胞中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27期
10 蔡连顺;王树清;罗兰;代月;祝丽玲;毕胜;车世伟;;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及对肝功能的影响[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贵彪;孙明瑜;宋雅楠;陆奕宇;刘平;苏式兵;;基于基因表达谱分析黄芪汤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洪汝涛;褪黑素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对NF-κB活性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冯久桓;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唐翔宇;广西桂北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与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相关性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3年
3 朱稀雯;Kupffer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中的作用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龚学艳;sICAM-1在乙肝发病中的作用及与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关系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5 张兵;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证候虚实分类与T、B淋巴细胞及NK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亚欣;张志超;贾明库;;CD40与ICAM-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2 张闽峰;郭以河;孟加榕;朱皓嗥;林明珠;戴太监;;戊型肝炎的组织学观察及ICAM-1的表达[J];东南国防医药;2006年01期
3 郑瑞丹;徐成润;张闽峰;孟家榕;饶日春;;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4 陈恺杰;揭育丽;陈明妃;;TGF-β、TNF-α、IL-6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覃理灵;廖维甲;梅铭惠;;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1测定的临床意义[J];华夏医学;2007年06期
6 邹晓毅,姚云清;机体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机制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5年02期
7 马菊芬;李建忠;;肝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8 武寿荣;;肝硬化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04期
9 杨权;周军;;ICAM-1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肝组织中的表达[J];海南医学;2008年07期
10 刘展;周会新;王双喜;;肝硬化患者血清中s P-selectin和IL-18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洪凤,阴其玲,苏翠丽,李蕊,周长来;护理行为与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影响的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01年05期
2 孙丰霞,于爱东,王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1年06期
3 马洪波,郎振为,金荣华,黄春,金瑞;202例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与临床(摘要)[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张月铭,刘长凯,牛龙喜,臧秀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性乙型肝炎36例[J];山西临床医药;2001年04期
5 李振玉,丁治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6例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1年09期
6 徐克成,吴建文;慢性乙型肝炎的联合治疗[J];胃肠病学;2001年02期
7 朱精田,赵吉香,乔志平;松之泰和维生素E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24期
8 宋相英,陈香凌;步行锻炼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9 金生;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1年05期
10 张若冬 ,刘泰义 ,范永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J];右江医学;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池晓玲;吴黎明;蒋俊民;田广俊;萧焕明;蔡高术;吴树铎;赵朋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萨尔娜;阿拉腾图雅;布音毕力格;额尔登其其格;那生巴图;;蒙药额力根Ⅱ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光华;赵晓燕;张帆;;27例父传子(女)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资料分析[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瑞芳;杜国安;;合理饮食与休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影响[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5 刘莉;;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A];2004年浙江省传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吴国庆;吴其恺;程井军;张红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4例疗效观察[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邹兴明;黄源波;肖声濂;;复方双虎清治疗乙型肝炎40例观察[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8 陈葵;杨高中;汤雄;;五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9 朱鸿;陈洁;范存琳;张韬;谷娅楠;;罕见乙型肝炎标记物模式3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10 李晓良;张云城;;慢性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胡义扬;乙型肝炎如何预防[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2 宋欣荣;乙型肝炎新药素比伏在中国获准上市[N];科技日报;2007年
3 解放军458医院全军肝病中心主任医师 刘树人;乙型肝炎化验单怎样看[N];广东科技报;2008年
4 ;乙型肝炎的消毒处理[N];保健时报;2005年
5 陈黎明;乙型肝炎[N];家庭医生报;2006年
6 郑灵巧;慢性乙型肝炎仍难治愈[N];健康报;2008年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蔺林天;治慢性乙型肝炎方[N];民族医药报;2005年
9 翻译 奇妙;乙型肝炎不会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 赵宇亮;乙型肝炎认识上的十大误区[N];焦作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激活诱导细胞死亡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2 王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氧化损伤和免疫调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3 杨富;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吴刚;1.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2.高效复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5 张晓刚;隐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其隐证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6 吴龙仁;Ⅰ型超敏反应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延边大学;2006年
7 尹志农;乙型肝炎与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王立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9 郭明星;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赵婷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和外周血HBV特异性CTL表型和功能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福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配偶心理状况相关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2 刘崇富;白细胞介素-10及12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3 丁宁;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临床表达特点及其受体分子特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罗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5 杨s,
本文编号:1889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889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