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对血吸虫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本文选题:血吸虫 + 日本 ; 参考:《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年10期
【摘要】:目的评价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对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利用构建的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1、2、4、6、8周的兔血清抗原,并与IHA抗体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血吸虫感染第1周的兔血清IHA特异抗体检测为阴性,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抗原呈阳性。2种方法检测血吸虫感染第2周、第4周、第6周和第8周的兔血清均为阳性。结论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抗原具有早期识别能力,感染第1周的兔血清抗原检测即呈阳性反应。该方法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也可为其他寄生虫病的早期诊断带来新的尝试。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solid-phase gold nanorods optical immunosensor in early diagnosis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Methods A solid phase gold nanorods optical immunosenso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antigens of rabbits infected with Schistosoma japonicum for 8 weeks,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IHA antibody detection. Results in the first week of schistosomiasis infection, the serum IHA specific antibody was negative in rabbits, and the antigen was detected by optical immunosensor with solid phase gold nanorods at week 2 and week 4. At week 6 and week 8, the rabbit serum was positive. Conclusion Solid-phase gold nanorods optical immunosensor has the ability of early recognition of serum antigen of rabbits infected with Schistosoma japonicum, and the detection of serum antigen in the first week of infection is positive.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um, but also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other parasitic disease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系;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传感器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271862) 湖南省创新平台与人才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No.2015JC3022) 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础研究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o.2012zzts028)
【分类号】:R53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车宏莉;汪世平;吴争鸣;陈媛;吴朝阳;沈国励;;基于磁性纳米颗粒的日本血吸虫抗体荧光免疫分析[J];分析化学;2008年11期
2 吴观陵;;我国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年S1期
3 陆正贤;许静;龚唯;骆伟;张惠琴;荣荣;时长军;夏超明;;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日本血吸虫DNA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年05期
4 刘勇;周水茂;杨光斌;范宏萍;唐丽;徐明星;;PCR法检测日本血吸虫初探[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年07期
5 金晶;许进;徐绍锐;;血吸虫病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慊;;应用胃镜技术诊断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35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4期
2 薛秋艳;冯沈红;柳建发;;日本血吸虫学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10年06期
3 陈玲;江仁华;范宏萍;;IHA与ELISA法在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中的应用比较[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年03期
4 李俊立;王昌富;;ROC曲线在评价自制试剂检测日本血吸虫抗体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5 丁风丽;程琼;李俊峰;姜非恩;;超支化聚合物作为放大信号的纳米磁性微球电化学免疫分析法[J];分析化学;2012年10期
6 刘志刚;吴彦;孙青松;;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DNA的提取及PCR检测方法的优化[J];动物医学进展;2013年04期
7 张聪;王晖;李博;唐丽;涂祖武;蔡顺祥;;湖北省日本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剂盒的质量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年03期
8 陆正贤;李松华;夏超明;荣荣;时长军;;3种方法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疗效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06期
9 唐艺芝;郝玉花;孙青松;彭鹏;吴秀萍;王学林;刘明远;;吉林地区华支睾吸虫虫卵的鉴定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07期
10 沈美清;钱华;张红芳;刘建;;浙江省桐乡市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后20年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1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云;基于功能化纳米颗粒和仿生材料的生化分析新方法[D];湖南大学;2010年
2 许静;LAMP检测法用于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诊断及疗效考核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卢艳;日本血吸虫诊断抗原的筛选、鉴定及初步评价[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余琴;磁分离酶联免疫分析法在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闻礼永;日本血吸虫大陆株硫氧还蛋白在毕氏酵母菌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反应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6 林丹丹;中国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应用价值的分析与评价[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7 郭俊杰;日本血吸虫逆转录转座子DNA诊断靶序列的筛选及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圆方;PCR技术用于日本血吸虫感染检测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刘云;估计人群日本血吸虫感染状态的数学模型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3 胡梅梅;基于蛋白质组技术筛选的日本血吸虫鸟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亲免素的克隆表达及其诊断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岑;环介导同温扩增检测全血日本血吸虫DNA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5 蔡世飞;rSj26GST-Sj32融合蛋白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王敏;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张晓云;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理学院;2011年
8 张莉;磁分离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胡海燕;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研究和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实;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华,赖旭龙,魏荣平,刘中来;一种从大熊猫粪便中提取DNA的改进方法[J];动物学报;2003年05期
2 吴海玮,罗建平,吴观陵;用ELISA法研究血吸虫抗体水平时OD值标准化的方法[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1995年03期
3 王敏;李文桂;蔡世飞;;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断价值[J];免疫学杂志;2011年01期
4 王珍丽;汪天平;汪奇志;操治国;刘晓明;肖祥;尹晓梅;周利;汪峰峰;章乐生;;粪便中日本血吸虫虫卵DNA的提取及PCR检测方法的优化[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8年03期
5 喻鑫玲;何永康;杨瑞清;罗新松;赵雅琴;李岳生;;胶体金SPA双联抗体检测试纸条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6年03期
6 汪军;朱剑君;喻鑫玲;赵雅琴;;血吸虫抗体检测(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试剂盒生产质量控制[J];实用预防医学;2010年02期
7 华万全,朱荫昌,何伟,刘韵娟,许永良;日本血吸虫虫卵组分抗原的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6年05期
8 何伟,朱荫昌,华万全,刘韵娟;血吸虫病快速免疫诊断──胶体染料试纸条法的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年01期
9 梁幼生,朱荫昌,宁安,戴建荣,徐明,杨小红,华万全,熊玉霞,高祖禄,胡启龙;FA-ELISA检测血吸虫病人短程抗体试剂盒近期疗效考核价值的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1年02期
10 余传信,朱荫昌,殷旭仁,何伟,华万全;重组GST-HD融合蛋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和疗效考核的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锦雅;重组SjP38抗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莉;任恕;;免疫传感器的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9年05期
2 卜海之;;免疫传感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9年04期
3 缪璐;刘仲明;张水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4 张波;府伟灵;毛琼国;姚春燕;陈鸣;徐世军;俞凡;;基于压电谐振检测技术的癌胚抗原免疫传感器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年04期
5 欧海龙;夏成;张洪友;;纳米材料在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J];中国奶牛;2007年12期
6 温志立;免疫传感器的发展概述[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1年04期
7 温志立,汪世平,沈国励,曾宪芳;免疫传感器的发展与制作[J];免疫学杂志;2001年02期
8 霍群;电化学免疫传感器[J];临床检验杂志;2003年03期
9 袁若,唐点平,柴雅琴,张凌燕,刘颜,钟霞,戴建远;高灵敏电位型免疫传感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诊断技术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4年04期
10 丁克祥,吴朝阳,郑永晨,王攀,周颖,曹国彬,胡燕祝,吕沅津;hTK1质量放大压电石英晶体免疫传感器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竹君;;集群标记物纳米粒子细胞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华文;李原芳;黄承志;;基于表面共振光散射信号增强的免疫传感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超;赵广英;;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朱将伟;刘国艳;史贤明;;己烯雌酚的过氧化氢酶标记及己烯雌酚免疫传感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朱俊杰;;纳米材料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赵洁;秦坯芽;胡效亚;杨占军;;基于还原石墨烯的牛白介素-4无标记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刘璇;雷建平;鞠q,
本文编号:1914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91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