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I型登革病毒感染后不同病程病毒核酸及其IgM抗体的变化规律

发布时间:2018-06-18 04:04

  本文选题:I型登革病毒 + IgM ; 参考:《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目的探讨I型登革病毒感染后病毒核酸及其IgM抗体在患者体内的变化规律,为指导临床快速、准确地诊断登革热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11月收集的I型登革病毒感染者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病毒核酸和IgM抗体,分析不同病程两者的变化规律。结果共检出222例阳性患者,其中病毒核酸阳性137例,IgM抗体阳性146例,两者同时阳性61例。病程急性期(发病1~5 d)病毒核酸阳性率为75%~100%,IgM抗体阳性率在发病第1~2天较低,但第3~5天快速升高至50%~70%;进入恢复期(发病6~10 d)病毒核酸阳性率即快速降低,8 d后仅20%左右,但IgM抗体阳性率显著升高达95%~100%。急性期和恢复期病毒核酸与IgM抗体检测结果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1,P0.05)。结论 I型登革病毒感染者急性期病毒核酸阳性率在75%以上。恢复期IgM抗体阳性率在95%以上。根据病程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可提高登革热的诊断效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nucleic acid and IgM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dengue virus type I infection,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apid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dengue fever.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and serum samples collected from July to November 201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 and Elisa were used to detect viral nucleic acid and IgM antibody respectively. Results A total of 222 positive patients were detected, of which 137 were positive for virus nucleic acid and 146 were positive for IgM antibody, 61 of which were positive for both. The positive rate of viral nucleic acid in the acute stage of the disease was 75%. The positive rate of IgM antibody was lower on the 1st and 2nd day of the disease, but rapidly increased to 50% on the 3rd day,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viral nucleic acid in the convalescence stage (6days after onset) decreased rapidly by only about 20% after 8 days. But the positive rate of IgM antibod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o 9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position ratio of viral nucleic acid and IgM antibody between acute stage and convalescence stage (蠂 2 + 63.41% P 0.05). Conclusion the positive rate of viral nucle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type I dengue virus in acute stage is more than 75%. The positive rate of IgM antibody in convalescence was over 95%. The diagnosis efficiency of dengue fever can be improved by selecting the detection method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of disease.
【作者单位】: 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A020219007,2016A020219006,2014A020212252,2015A020218003) 军队科技计划项目(CGZ14J006)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15571)~~
【分类号】:R51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熊益权;陈清;;1978~2014年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12期

2 梁伟波;谢文源;刘云涛;覃小兰;;2013年广州地区257例登革热病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年09期

3 马丽;番绍虎;雷剑;董书华;;云南省芒市2007-2010年登革热监测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2年06期

4 宋韶芳;罗雷;景钦隆;杨智聪;;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5 杜建伟;潘先海;;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年12期

6 周伟泽;张复春;胡凤玉;王建;洪文昕;;广东登革3型病毒株的分离培养和鉴定[J];热带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7 陈端;翁育伟;张拥军;;感染登革病毒后抗体产生规律及应用于暴发疫情的血清学诊断[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年09期

8 周丽;阳帆;刘建军;杨洪;张海龙;;首次从深圳市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登革4型病毒[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国龙;田绿波;陈肖潇;石莹;樊学军;杨雨;;多基因表达系统在禽流感、登革及基孔肯雅病毒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7年06期

2 贾德胜;谭伟龙;王长军;韩招久;姜志宽;陆年宏;郑剑;;伊蚊传播疾病及其防治[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7年01期

3 朱颖梅;谭海芳;苏乐斌;谭翰清;程洁萍;;2014年肇庆市登革热病毒实验室检测分析[J];中国校医;2017年02期

4 朱颖梅;谭海芳;苏乐斌;管大伟;谭翰清;程洁萍;;2014年肇庆市登革Ⅰ型病毒流行株E基因序列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03期

5 宋家慧;刘文斌;曹广文;;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措施[J];上海预防医学;2017年01期

6 王淼;阳帆;黄达娜;黄亚兰;吴春利;王超;白芳;黄柏诗;张仁利;;兔源性Ⅱ型prM多抗对Ⅰ型登革病毒无增强活性的中和作用[J];中国热带医学;2017年01期

7 郭前方;崔国辉;方丹云;晏辉钧;周俊梅;司露露;吴德;江丽芳;;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大流行的病原体来源及分子进化特点[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7年01期

8 王进忠;杨荣源;钟世杰;罗云坚;;结合岑鹤龄温病思想浅析卫气营血辨证[J];中国中医急症;2017年01期

9 龚华东;李志家;;2005-2015年番禺区登革热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7年01期

10 郑雪莲;黄勤;梁嘉琪;;登革热患者115例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6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佳雯;;2014,又一个厄尔尼诺年?[J];科学家;2014年08期

2 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徐建敏;梁雪莹;;气候因素用于白纹伊蚊密度预测的探索[J];热带医学杂志;2014年02期

3 白志军;曹毅敏;曹庆;杨智聪;狄飚;;广州地区2012年1、2型登革病毒基因型特征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年02期

4 张顺先;王英;闫磊;王世文;王晓芳;;我国2005~2012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16期

5 曹庆;罗雷;景钦隆;李意兰;魏跃红;;广州市2011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6 景钦隆;罗雷;李意兰;曹庆;魏跃红;肖新才;杨智聪;陆家海;;2006-2010年广州市输入性登革热监测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2年04期

7 宋韶芳;罗雷;景钦隆;杨智聪;;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8 罗雷;景钦隆;郑学礼;王玉林;宋韶芳;杨智聪;;2010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年06期

9 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钟豪杰;杨芬;;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9期

10 姜舒;柯昌文;;全球登革热流行现状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卫;曹虹;张文炳;;登革病毒分子进化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6期

2 吴蓉;;快速一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分型登革病毒[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6年03期

3 方美玉,林立辉;登革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年02期

4 赵卫,杨佩英;登革病毒的系统发生树[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0年01期

5 胡志君,杨佩英;登革病毒的感染及复制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1年01期

6 戎霞;蚊媒体内登革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7 李雪莲,武峰,王莹;登革病毒组织培养技术[J];河南医学研究;2002年03期

8 周德山,安静,王嘉丽;登革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传播机制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安静,周德山,张俊磊;经脑感染后登革病毒在小鼠脊髓分布特点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舒莉萍;;蚊媒介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新伟;蒋力云;罗雷;何丽娟;李向忠;伍业健;;广州市2002-2004年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分析[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刘伟;周永兵;左丽;;贵州独山、兴义两地人群登革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3 曹虹;温扬明;邹辰;;人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于构建登革病毒全长抗体库[A];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卫;李玉静;曹虹;;登革病毒感染模型研究进展及在中医上的应用[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邵焰;江丽芳;;登革病毒的分子进化和流行趋势[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李洁琼;高娜;范东瀛;陈辉;吴娜;王娟;安静;;日本脑炎病毒疫苗交叉保护登革病毒感染的机理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李玉华;;登革病毒及登革热疫苗研究进展[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8 陈文捷;潘宇;左丽;;登革病毒感染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董言德;赵彤言;谢超;鲁亮;宋锋林;杨发清;路宝麟;;致倦库蚊传播登革病毒可能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李洁琼;高娜;范东瀛;陈辉;吴娜;王娟;安静;;日本脑炎病毒疫苗交叉保护登革病毒感染的机理研究[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小渔;登革病毒[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主任医师 王有国;未雨绸缪 防范蚊传染病[N];大众卫生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登革病毒包膜蛋白EDⅢ抗体中和活性与增强活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高博;天然产物对登革病毒抑制作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3 杭小同;登革病毒感染诊断方法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4 肖维威;登革病毒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张志珊;1-4型登革病毒外膜蛋白基因DⅢ区的表达及其在血清学诊断和免疫保护方面的应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6 田衍平;还原型谷胱甘肽在登革病毒增殖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姬广辉;无感染增强的广谱抗登革病毒中和抗体的构建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8 朱武洋;衣壳蛋白基因突变对登革病毒生物学性质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9 曹政;登革病毒空壳疫苗研制及病毒空壳制备关键技术[D];重庆大学;2014年

10 涂增;虫媒登革病毒(Mosquito-borne dengue viruses)基因组进化与分子诊断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多;Ⅰ-Ⅳ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通用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NS1抗原检测ELISA方法的建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王娟娟;哺乳动物上皮细胞中鞘糖脂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3 余芳芳;基底刚度对登革病毒2型感染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D];贵阳医学院;2015年

4 王裴;FcγRⅡb抑制登革病毒prM抗体引起的抗体依赖增强作用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易海粟;登革病毒包膜EDⅢ蛋白中和抗体结合表位筛选与鉴定[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李广豪;Dead-box RNA解旋酶DDX25和DDX3X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7 马珍元;2014年深圳市1型登革病毒流行株的分子溯源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8 李小波;登革病毒感染诱导A549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G3BP1颗粒[D];中山大学;2016年

9 潘京;蚊虫细胞与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筛选与鉴定[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10 黄艳芬;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单抗中和作用与作用机制研究以及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血清中和抗体反应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33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033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5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