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白头翁皂苷单体抗日本血吸虫及曼氏血吸虫的活性和作用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6 19:47
【摘要】: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有效控制并消灭血吸虫的方法,但某些地区的地理环境或经济条件限制了大规模灭螺工作或传染源控制工作的开展,所以就目前而言,药物治疗血吸虫病的仍将会是控制血吸虫病的主要手段。目前,全球范围内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手段是降低发病率,化学药物吡喹酮(praziquantel,PZQ)因其出色的疗效和广泛的适应性被WHO指定为广谱抗血吸虫、蠕虫药,使其成为抗血吸虫病药物的首选。但在吡喹酮长期大范围使用过程中,日本血吸虫及曼氏血吸虫潜在的耐药性风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作为技术储备,寻找吡喹酮之后的备选抗血吸虫病新药已迫在眉睫。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抗肿瘤、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寄生虫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和妇科炎症等疾病的治疗。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虫卵、毛蚴、尾蚴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并且能降低日本血吸虫糖原和蛋白质的含量对其代谢相关酶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课题通过研究白头翁皂苷提取物的单体Hederacolchiside A(HSA)对体内发育不同阶段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S.mansoni)的作用、对日本血吸虫成虫表皮及新陈代谢的影响及对感染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小鼠免疫调节的影响,为HSA成为抗血吸虫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基础。实验首先对感染55±5条日本血吸虫尾蚴的ICR小鼠在其感染后的1d、7d、14d、21d、28d、35d分别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具体如下,腹腔注射8 mg/kg HSA或6 mg/kg HSA连续5天;一次口服300 mg/kg PZQ或300 mg/kg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于感染后7周检测不同药物对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血吸虫的影响。不同剂量的HSA在不同感染时期给药对体内日本血吸虫均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在感染后1d、7d给予8 mg/kg HSA治疗,日本血吸虫减虫率分别为97.2%及92.9%,减雌率分别为94.7%及89.5%,减卵率分别为99.3%及98.7%,效果均优于同时期的阳性对照PZQ及ART给药组。其余时期HSA给药组的药效虽不及阳性对照组PZQ或ART,但HSA给药后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总虫数、雌虫数及肝脏虫卵量比未给药对照组显著减少。接着对感染45±5条曼氏血吸虫尾蚴的ICR小鼠在其感染后的1d、7d、21d、42d、49d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具体如下,腹腔注射8 mg/kg HSA连续5天;一次口服300 mg/kg PZQ或300 mg/kg ART。于感染后8周检测不同药物对不同发育阶段曼氏血吸虫的影响。8 mg/kg HSA在不同感染时期给药对体内曼氏血吸虫均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在感染后1d、7d给予8mg/kg HSA治疗,曼氏血吸虫的减虫率分别为88.6%及80.7%,减雌率分别为92.9%及85.0%,减卵率分别为98.6%及95.3%,效果均优于同时期的阳性对照PZQ及ART给药组。其余时期HSA给药后小鼠体内曼氏血吸虫总虫数、雌虫数及肝脏虫卵量相较于未给药对照组显著减少。此实验结果表明HSA对体内发育不同阶段的日本血吸虫及曼氏血吸虫均具有杀伤作用,感染后1d及7d给药组疗效优于PZQ及ART,有望成为抗日本血吸虫及曼氏血吸虫的候选药物。为了进一步探讨HSA对于血吸虫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及虫卵肉芽肿病变有无疗效,我们对感染日本血吸虫或曼氏血吸虫后不同时期给予HSA、PZQ或ART治疗,分别于7或8周检测小鼠体重、脾重及脾重/体重、小鼠体内的免疫球蛋白(Ig G)及细胞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nterleukin(IL)-4、IL-17a)的表达水平、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态及大小和对小鼠肝脏早期纤维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日本血吸虫感染21d前给予不同剂量HSA治疗能明显提高小鼠的体重,显著下调小鼠的脾重/体重,并能明显降低TNF-α及IL-17a表达水平。日本血吸虫感染后35d前给予低剂量HSA治疗,均能明显下调IL-4的表达,并且在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7d、14d、21d低剂量给药组小鼠免疫球蛋白Ig G表达下调明显。HSA能显著提高曼氏血吸虫感染49d前小鼠的体重,显著下调小鼠的脾重/体重。曼氏血吸虫感染21d前给予HSA治疗能明显降低IL-4的表达,在感染后1d、7d、21d、42d给予HSA治疗能明显下调TNF-α的表达,在感染后1d、7d、21d、49d给予HSA治疗能明显抑制IL-17a的表达,但在曼氏血吸虫感染后期的42d及49d对小鼠进行HSA治疗,才能明显降低免疫球蛋白Ig G表达。曼氏血吸虫感染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后HSA给药组小鼠情况类似,在早期给予HSA治疗对于肉芽肿的治疗效果明显,随着两种血吸虫发育的进程,给药时间越晚小鼠肝脏病变程度越严重。给予不同剂量HSA治疗,均能显著的降低所有感染阶段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平均直径。感染日本血吸虫或曼氏血吸虫7d前给予HSA治疗小鼠肝脏细胞排列规则,形态正常,极少有虫卵沉积,淋巴细胞侵润现象极不明显,形态上与正常肝脏组织极为相似。并且在感染7d前给予HSA治疗小鼠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极少量表达。综合上述结果我们发现,在感染日本血吸虫或曼氏血吸虫早期给予HSA治疗,感染7-8周后能显著下调小鼠的免疫反应,减少肝脏肉芽肿的形成,提示了HSA有希望成为预防及辅助治疗血吸虫病药物。最后检测HSA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的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扫描观察血吸虫表皮的形态变化,并感染日本血吸虫42d利用8 mg/kg HSA腹腔注射24h后检测虫体的糖原(glycogen),蛋白(protein),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变化,来初步探讨HSA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虫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呈浓度依赖及时间依赖性,HSA对成虫的100%致死浓度12h为0.5μg/ml。阳性对照PZQ组12h成虫100%致死浓度则需要30μg/ml。HSA在相同的作用时间成虫100%致死浓度比阳性对照组更低。HSA孵育4h的日本血吸虫雌、雄虫体表海绵样结构排列混乱,皮层褶脊肿胀融合形成裂痕,感觉乳突上的纤毛消失,感觉乳突塌陷,部分表皮溃烂皮下组织暴露。并且在HSA对用下,日本血吸虫体内糖原、蛋白、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比未经处理的对照组显著下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HSA作用于日本血吸虫可能对其新陈代谢及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进而通过宿主的免疫防御,最终杀灭虫体。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3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学龙,沈继龙,蒋作君;日本血吸虫14-3-3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J];安徽医学;2001年02期

2 熊衍文,牛安欧;微卫星锚定PCR研究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变异[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年06期

3 刘彦,肖建华,廖力,曾桥,张愉快,曾谷清;日本血吸虫肌动蛋白轻链基因的获得和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11期

4 曾桥;肖建华;万志刚;张愉快;杨胜;刘传爱;杨秋林;;日本血吸虫表达序列标签和新基因的获取和分析[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4年01期

5 董艳德;陈尔曼;;日本血吸虫基因差异表达研究进展[J];湖南畜牧兽医;2008年05期

6 熊涛;万灿;倪凤娥;张枫;;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的制备[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罗荣;郭素霞;石耀军;程国锋;;日本血吸虫4个基因启动子相关序列的克隆和初步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年03期

8 梅静艳;;小鼠中性粒细胞在体外杀灭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6年05期

9 何毅勋,郁琪芳,胡亚青,张永年;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品系的研究——Ⅱ.哺乳动物的易感性[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0年04期

10 邱汉辉,刘跃兴,高金宝,张永梅,施宝坤;山羊体内日本血吸虫日排卵数的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国锋;林矫矫;冯新港;傅志强;苑纯秀;周元聪;蔡幼民;;日本血吸虫性别发育蛋白质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王欣之;矫矫;石耀军;冯新港;苑纯秀;金亚美;;日本血吸虫7d童虫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学龙;王维;;编码日本血吸虫10.6KD膜蛋白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夏艳勋;林矫矫;赵传壁;陈益;贺桂芬;;日本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立;荣秋亮;王业富;;日本血吸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2012年湖北生物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暨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杨胜辉;刘碧源;刘彦;周东明;曾庆仁;曾铁兵;喻容;蔡力汀;张顺科;方会龙;;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经双嗜性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细胞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叶向群;;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对抗性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8 陆珂;苑纯秀;朱传刚;石耀军;李浩;刘金明;林矫矫;;日本血吸虫膜蛋白重组抗原免疫小鼠的保护力评估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孔娟;冯正;徐斌;邓王平;鞠川;胡薇;;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各虫期转录和表达情况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斌;冯正;鞠川;许学年;莫筱谨;邓王平;孔娟;胡薇;;日本血吸虫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陈卫东;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完成[N];科技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彭振 记者 程守勤;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可致日本血吸虫死亡[N];健康报;2012年

3 记者 曹玲娟;我科学家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天书”[N];人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  章迪思 实习生 周惠婷;血吸虫基因“天书”全球发布[N];解放日报;2006年

5 岳阳;国内生物信息平台首发大规模基因组数据[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记者 谢军;我国首次向全球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序列数据[N];光明日报;2006年

7 胡德荣;血吸虫病研究成果全球共享[N];健康报;2006年

8 记者 王慧慧;皖产血吸虫病诊断试剂全国推广[N];安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炀;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昒;日本血吸虫骨形成蛋白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刘锋;人CD34+造血干/祖细胞和日本血吸虫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何原;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徐静玮;日本血吸虫抗原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证据[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6 朱传刚;日本血吸虫疫苗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陈岩勤;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及其宿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胡雪梅;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线粒体相关蛋白分子及其抗原表位的克隆和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9 唐桂霞;日本血吸虫虫源抗原与抗原递呈细胞的相互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10 张e,

本文编号:2366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366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9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