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老年人侵袭性真菌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老年人侵袭性真菌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老年人侵袭性真菌病(IFD)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9月安徽省立医院年龄≥60岁临床怀疑有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住院病人,连续2天采集2次静脉血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浓度,记录检测时间和结果。将入选的病例按IFD的诊断标准回顾性分为确诊IFD、临床诊断IFD、拟诊IFD和非IFD。计算血浆G试验在入选老年人IFD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诊断准确性。对血浆G试验检测阳性的病人抗真菌治疗后,连续监测治疗7d、14d、28d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观察与病人抗真菌治疗疗效、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共调查了112例临床怀疑有IFI的老年住院患者,其中男78例,女34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98岁,平均年龄(76.2±4.3)岁。其中,确诊IFD10例,临床诊断IFD36例、拟诊IFD42例,非IFD24例。2.10例确诊IFD,血浆G试验阳性率70.0%(7/10),36例临床诊断IFD,血浆G试验阳性率75.0%(27/36),42例拟诊IFD,血浆G试验阳性率66.7%(28/42),24例非IFD,血浆G试验阳性率41.6%(10/24),血浆G试验阳性时间早于真菌培养3-9d,平均6.17±3.42d。以确诊和临床诊断IFD病例的血浆G试验阳性为真阳性,以非IFD病例的血浆G试验阴性为真阴性,血浆G试验真阳性34例,真阴性14例,假阳性10例,假阴性12例。血浆G试验灵敏度为73.9%(34/46),特异度为58.3%(14/24),阳性预测值为73.9%(34/46),阴性预测值为58.3%(14/24),诊断准确性为68.6%(48/70)。3.共有72例病人抗真菌治疗前血浆G试验检测阳性,其中48例完成了抗真菌治疗后连续监测治疗7d、14d、28d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治疗28d后评估病情,32例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与抗真菌治疗前比较,治疗有效患者在治疗14d、28d后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水平逐渐下降(P0.01),但治疗无效患者治疗前后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病人抗真菌治疗7d、14d、28d后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老年人侵袭性真菌病具有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抗真菌治疗效果、评估病情进展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 葡聚糖 G试验 老年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9
【目录】:
- 英文缩略词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1. 引言10-16
- 2. 实验对象与方法16-19
- 3. 结果19-23
- 4. 讨论23-30
- 5. 结论30
- 6. 不足与展望30-31
- 参考文献31-38
- 附录一38-40
- 附录二40-41
- 致谢41-42
- 综述42-50
- 参考文献48-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尔云,陈辉树;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年06期
2 王丽春;;侵袭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19期
3 杨东平,李鼎九,周石良,杨成文;侵袭性射频矩阵组织间加温时热分布状态的探讨[J];中国放射肿瘤学;1989年03期
4 孙淑云,赵子辰,陈超;白僵菌分生孢子的侵袭性实验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1年05期
5 段学章;;侵袭性A簇链球菌可在家庭内传播[J];传染病信息;1997年03期
6 何波,梁华,赵绍基,黄德文;一起水型侵袭性大肠杆菌性腹泻暴发流行的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1999年06期
7 庞茂银,施光锋,石尧忠,翁心华;侵袭性NK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年01期
8 程之红;;一组新的大肠杆菌具有产肠毒素和肠侵袭性的特征[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4年01期
9 李芳秋;;重新认识特异性抗体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04期
10 朱成华;;侵袭性肺真菌的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英春;赵颖;;侵袭性真菌耐药真的到来了吗?[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周郁鸿;邵科钉;朱飞波;;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分析[A];2009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军英;王虑;陈德昌;;侵袭性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1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谭韬;;苗药对侵袭性肺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临床观察[A];二○○八年贵州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学术大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睡眠呼吸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5 范晓云;刘荣玉;汪伟民;汤一珍;陆友金;张妍蓓;赵卉;张志红;;侵袭性深部酵母菌感染致溶骨性破坏[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6 钟凌;陈姣;;Hepcidin-25在侵袭性真菌病中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志宏;张浩;张平;贺亮;董文武;张大林;;miRNA在不同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A];2014第六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8 刘小利;邓敬兰;汪静;;Graves病合并侵袭性葡萄胎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9 盛志勇;;有关涉及感染问题的名词定义[A];全国烧伤创面处理、感染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侵袭性真菌病治疗 需多学科联手面对[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玉淑 编译;日将开发“低侵袭性医疗技术”[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终身教授 翁心华;侵袭性真菌病提倡“三早”诊疗[N];健康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贞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纤维瘤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鑫;SLE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危险因素的筛选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吕春儿;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道曲菌病19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李志敏;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与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焦莉莉;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老年人侵袭性真菌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曹登敏;几丁质酶在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中的差异性表达分析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6 张小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7 马文涛;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病诊治价值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张庆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10年来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邢春燕;血清白念珠菌烯醇化酶抗原检测对诊断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临床价值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欣;血清SAP_2检测对早期诊断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临床价值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老年人侵袭性真菌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5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