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点分型技术应用于浙江省脑膜炎奈瑟菌基因分型研究
【图文】:
图1浙江省21个STs与全球7大克隆群所属部分STsSplitstree遗传进化图谱Figure1TheGeneticEvolutionProfileConstructedbytheSplitsTreeforthe21STsinZhejiangProvincewiththe7ClonalComplexsintheWorld使用eBURSTV3软件,将ST-5Complex所属克隆群中的STs(ST-7及ST-5084)与全球ST-5Complex其他所属部分STs进行聚类分析,发现ST-5084为ST-7单位点变异株,ST-7序列周围已分布有多个单位点变异株、双位点变异株,ST-7序列群已形成具一定规模的基因座群(图2)。据Pubmlst数据库统计(截至2014-06-10),ST-4821Complex中目前共有85个STs型别,而这些STs均是在ST-4821的基础上,经过1~3个基因座的突变和(或)重组衍生而来。使用eBURSTV3软件将ST-4821Complex所属中的STs(ST-4821、ST-5798、ST-9480及ST-9802)与全球ST-4821Complex其他STs进行聚类分析,发现ST-5798与ST-4821仅有一个基因座改变,ST-4821已重组衍生出多个基因座群,而由ST-5798衍生的单位点变异株ST-3200亦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基因座群,但浙江省ST-9480及新发现ST-9802则未在ST-4821Complex聚类群中出现(图3)。讨论采用MLST方法,对浙江省2004~2013年收集的A、B、C、X、Y和W群Nm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54株Nm37.04%(20/54)和33.33%(18/54)分属ST-4821Complex及ST-5Complex两大克隆群,7.41%(4/54)是ST-198Complex克隆群,该结果与邵祝军报道[4]的全国Nm以A群ST-7/ST-5Com-plex和C群ST-4821/ST-4821Complex两大克隆群并行流行趋势相符。不同年份因收集菌株数量差异较大,故不宜进行逐年比较,但从总体趋势来看,2009年以前每年流行株主要以ST-5Complex及ST-4821Complex两大克隆群为主,但此后几年因发病株数量有限,收集株以ST-4821Complex、ST-11Complex以?
图2eBURSTv3软件聚类分析浙江省STs/ST-5Complex与全球部分STs/ST-5ComplexFigure2TheClusteringAnalysisoftheSTs/ST-5ComplexfromZhejiangStrainsandPartoftheGlobalStrains图3eBURSTv3软件聚类分析浙江省STs/ST-4821Complex与全球STs/ST-4821ComplexFigure3TheClusteringAnalysisontheSTs/ST-4821ComplexfromZhejiangStrainsandPartoftheGlobalStrains势克隆群为ST-5Complex,其优势STs为ST-7(78.95%,15/19)。eBURSTV3聚类发现ST-7序列周围已分布有多个单位点变异株、双位点变异株,,已成一定规模的基因座群,但本研究中仅发现1株ST-7单位点变异株ST-5084,可见浙江省A群ST-7序列型相对稳定。B群无优势克隆群,其STs分散,且57.14%(8/14)呈单体存在,其中6株为新发现STs,未发现检测有欧美4个高致病性流行ST-8、ST-11、ST-32及ST-44克隆群。C群优势克隆群为ST-4821Complex,其优势STs为ST-4821(82.35%,14/17)。据邵祝军报道[4],ST-4821Complex是国际上发现的第7个能引起爆发或流行的具有高致病性的C群Nm克隆群,是新发现和命名的序列群,浙江省于2004年初出现散发病例。经搜索Pubmlst数据库,ST-4821Complex中目前共有85个STs,eBURSTV3聚类发现ST-5798与ST-4821仅有一个·312·CHINESEJOURNALOFVACCINESANDIMMUNIZATIONVol.21No.320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晏开力;刘丹青;沈永刚;陈霞;赵月萍;罗献伟;;安徽省脑膜炎奈瑟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献伟;;安徽省2004-2013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年06期
2 张婷;程均福;李国明;;一株具有痢疾志贺菌抗原与基因相关性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29[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年06期
3 陈霞;刘丹青;罗献伟;刘振武;王晓萍;靳玉惠;;合肥市2012~2013年W135群流脑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03期
4 罗献伟;刘丹青;陈霞;王晓萍;刘振武;;安徽省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调查[J];疾病监测;2013年02期
5 陈文同;陈雅红;洪文治;肖万萍;;泉州市首例B群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6 夏昕;戴德芳;湛志飞;覃迪;张红;李放军;高立冬;邹明祥;;湖南省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分析[J];疾病监测;2013年09期
7 董梅;黄芳;周建军;吴疆;;北京首例输入性ST-11 complex C群流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分析[J];疾病监测;2013年12期
8 董梅;赵剑虹;王恒伟;曾阳;黄芳;吴疆;;北京发现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J];疾病监测;2014年02期
9 徐丽;朱兵清;徐征;高源;邵祝军;;2003—2012年中国部分地区脑膜炎奈瑟菌体外抗生素敏感性分析[J];疾病监测;2015年04期
10 黄亮;赵丽萍;马艳霞;郭瑞玲;;邯郸市一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阮陟;中国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OXA酚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李春燕;基于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分析的支气管哮喘维、西医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3 刘文俊;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产酸、风味特性及其功能基因分型和表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4 许夕海;安徽省合肥市2000-2010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5 孙志宏;乳杆菌属基因组多态性及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微进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6 汪明;分子生物技术检测病原菌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力;邵祝军;徐丽;;鉴别脑膜炎奈瑟菌A、B、C、Y、W_(135)群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方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5期
2 刘美真;邓小玲;柯碧霞;谭海玲;陈经雕;朱素仪;柯昌文;;广东省48株脑膜炎奈瑟菌对5种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年04期
3 邵祝军;任红宇;徐丽;刁保卫;李伟;阚飙;李马超;高源;崔志刚;梁晓峰;李艺星;刘丹青;杨梦;张铁钢;李漫时;徐建国;;中国C群脑膜炎奈瑟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年08期
4 徐丽;朱兵清;高源;任红宇;邵祝军;;鉴别29E群、X群和Z群脑膜炎奈瑟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疾病监测;2009年04期
5 谢成彬;王频佳;罗红权;吴雨露;;γ-谷氨酰基转移酶法快速鉴定脑膜炎奈瑟菌[J];西部医学;2009年11期
6 邵荣标;徐杰;郑春早;陈宗宁;王海燕;;盐城市固定人群新型脑膜炎奈瑟菌带菌调查[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7 张洪飞;刘永跃;李树峰;常小良;张大伟;吴风云;任丽华;林哲;;通辽市科左中旗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带菌及抗体水平监测报告[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0年12期
8 魏荃;;柳州市脑膜炎奈瑟菌带菌调查[J];广西医学;1983年06期
9 张欣强,邓志爱,周秀珍,李孝权,李钏华,林云万;广州市番禺区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11期
10 孟冬梅;张蔚;潘劲草;汪皓秋;叶榕;濮小英;;杭州市2004—2005年流行季节脑膜炎奈瑟菌检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孟冬梅;张蔚;潘劲草;汪皓秋;叶榕;濮小英;;杭州市2004-2005年流行季节脑膜炎奈瑟菌实验室检测[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刘红娟;;患者脑脊液中培养出脑膜炎C群奈瑟菌1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3 陈志青;陈育贤;张国雄;曾丽珍;何秋瑜;李晖;蓝锋;李水彬;;2012年梅州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学监测分析[A];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袁满春;张国荣;;瘀斑液涂片及培养检出脑膜炎奈瑟菌[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淑兰;赵蕊;;脑膜炎的观察与护理[A];全国第九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郑灵巧;我国发现C群脑膜炎奈瑟菌新流行株[N];健康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管大伟;广东省1965-2006年流脑病人脑膜炎奈瑟菌基因分型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杨郝亮;中国脑膜炎奈瑟菌蛋白疫苗抗原基因多态性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3 朱兵清;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4 孙晓芳;脑膜炎奈瑟菌pilE、nadA等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5 应上云;B群脑膜炎奈瑟菌重组NspA蛋白疫苗的免疫活性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D];南华大学;2013年
6 赵小冬;济南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病例流行特征与病原谱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7 陈庆德;P物质对脑膜炎奈瑟菌抗原诱导小胶质细胞表达COX-2及分泌PGE_2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初探[D];南华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4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58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