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3-18 08:04
【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1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住院和(或)门诊检查资料,记录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RDW、PLT、ALT、AST,计算基于血清学指标的模型,即RPR、APRI、FIB-4、Child-Pugh评分。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计算AUC来判断RPR对肝硬化的预测价值。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高RPR组与低RPR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生存率,同时将RPR、Child-Pugh评分纳入Cox回归分析,绘制5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患者ROC曲线,判断RPR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乙肝组、肝硬化组RPR分别为0.28(0.23,0.38)Fl/(10^9/L)、0.8(0.52,1.37)Fl/(10^9/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的0.24(0.20,0.28)Fl/(10^9/L),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肝硬化组RPR高于乙肝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RPR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呈正相关(r=0.66,P0.01)。RPR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为0.91,优于APRI,次于FIB-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R、FIB-4、APRI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最佳界值分别为0.43、3.00和0.79(P0.01),敏感度分别为84.00%、82.60%、84.00%,特异度分别为90.00%、95.00%和76.20%。RPR与Child-Pugh评分及MELD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0.34(P0.01)。高RPR组和低RPR组在随访3年期间生存率分别为56.80%和6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R可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预测,RPR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生存率的敏感性好,但特异性差,联合RPR可提高CTP评分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评估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12.62;R57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安乐;戴夫;彭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研究[J];医学信息;2019年03期

2 金军;宋震宇;刘吉祥;;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0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及其对疾病预后的判断价值[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年04期

3 吕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年06期

4 甘伙烨;彭铁立;苏凯华;赵琳丽;杨荣娇;潘汝银;;336例首次确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24期

5 向梅;;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长期治疗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年32期

6 尹传华;;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A0期

7 刘云芳;;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年01期

8 王兴华;;恩替卡韦联合防已黄芪汤治疗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24、48周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年09期

9 朱淑琴;苏日嘎;;大黄蛰虫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15期

10 花兴萍;朱蔚岗;刘明水;;细菌感染诱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60例回顾性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费中明;;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失败18例分析[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文彬;夏章;袁虹;聂广;;50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模式及相关因素分析[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芳;包蕾;;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4 王保红;徐敏;许佳丽;包琼玲;陈燕飞;鲁海峰;陈平;吴仲文;李兰娟;;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肠道菌群谱多变量分析研究[A];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石志平;吴同玉;廖凌虹;刘瑶;李东良;沈建英;张凌媛;丁珊珊;;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湿热证素兼夹特征及其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全国诊断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4年

6 张占卿;王介非;;血清β_2-微球蛋白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刘燕敏;闫惠平;刘金亭;伍慧丽;王曙照;赵国庆;陈晓;刘德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临床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林懋惺;杨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9 薛建波;杨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10 王芳;;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浙江省免疫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尤松鑫教授 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乐山友谊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 江懋明;如何防治乙型肝炎肝硬化[N];乐山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范宝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王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及其HBV易感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兰永廷;Treg/Th17失衡对HBV感染相关性肝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及临床价值[D];山东大学;2017年

4 郑保平;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及病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5 徐严;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与慢性乙肝疾病转归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6 邓鑫;蓝青强老中医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李红艳;肝螺杆菌感染不同品系小鼠模型的建立以及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肝螺杆菌抗体阳性率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茜茜;HBV-ACLF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其与SIRS关系及中医辨证论治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李婷婷;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志兵;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2 赫婷;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卢晨霞;吴寿善教授辨证慢性肝病的诊疗规律及转录组学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林辉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预后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陆炯敏;慢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中iNOS、CD206、CD163及Arg1表达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6 欧阳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25-羟维生素D_3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D];桂林医学院;2018年

7 游子萱;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1,25(OH)2D3、MIF、IL-10和IL-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承德医学院;2018年

8 于红;PNPLA3 I148M基因多态性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8年

9 李雯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芦亚君;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8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588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7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