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铜蓝蛋白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肝脂肪变性预测价值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血清铜蓝蛋白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肝脂肪变性预测价值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合并肝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纳入CP建立预测肝脂肪变的无创诊断模型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经肝穿刺活检的的151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有395例,分为367例CHB患者以及2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 disease,NAFLD)患者(C组),将CHB患者进一步分为CHB合并肝脂肪变性患者136例(A组)及CHB未合并肝脂肪变性患者231例(B组),对A、B、C三组的血清CP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CP水平与CHB患者的病理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法判断血清CP水平对CHB患者合并肝脂肪变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指标的诊断意义,并构建肝脂肪变性诊断的预测模型,ROC法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1、血清CP水平在A、B、C这三组中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51,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方差不齐的多重比较Dunnett,s T3检验,结果提示C组血清CP水平(256.86±84.27)mg/L高于A组血清CP水平(209.52±38.09)mg/L和B组血清CP水平(197.83±33.8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3)。A组的血清CP水平(209.52±38.09)mg/L高于B组的血清CP水平(197.83±33.8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HB患者炎症活动度分级G1、G2、G3、G4的血清CP平均值分别为(207.98±38.05)、(201.74±35.73)、(201.56±34.43)和(185.31±28.46)mg/L,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4组间炎症活动度分级C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17,P=0.018),血清CP水平随着炎症活动度分级程度升高而逐步下降;纤维化分期S1、S2、S3、S4的血清CP平均水平分别为(209.49±35.26)、(207.63±36.72)、(193.30±34.78)和(186.89±30.17)mg/L,单因素方差分析4组间纤维化分期C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49,P0.01),血清CP水平随着纤维化分期升高而逐步下降;肝脂肪变程度F0、F1、F2、F3-F4的血清CP平均水平分别为(197.83±33.85)、(203.06±35.02)、(218.10±41.65)和(222.08±38.93)mg/L,4组间肝脂肪变程度C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8,P0.01),血清CP水平随着脂肪变程度升高而逐步升高。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提示,CP与炎症活动度分级(r=-0.123,P=0.018)以及纤维化分期(r=-0.234,P0.01)均呈负相关关系,与肝脂肪变程度呈正相关(r=0.150,P0.01)。3、应用ROC分别建立CP水平对F≥1、F≥2、F≥3的诊断曲线,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of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别为0.574、0.638、0.738。4、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Model-F-1(F≥1)、Model-F-2(F≥2)、Model-F-3(F≥3)的肝脂肪变独立预测因子CP、Age、TCHO、HDL、LDL、ALB、PLT,AUROC分别为0.767、0.805和0.815,经过DANA公式校正后,Ad AUROC分别为0.823、0.861和0.871。结论:NAFLD患者血清CP水平高于CHB患者,CHB合并肝脂肪变性患者血清CP水平高于未合并肝脂肪变性的CHB患者。CHB患者中血清CP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关系,与肝脂肪变程度呈正相关。单一的血清CP对于CHB合并重度肝脂肪变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纳入CP而构建的肝脂肪变预测模型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肝脂肪变性 血清铜蓝蛋白 肝脏病理ROC曲线无创诊断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2;R575.5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4-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前言10-13
- 材料和方法13-17
- 结果17-35
- 讨论35-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9
- 综述49-64
- 摘要49
- Abstract49-50
- 1.铜蓝蛋白的结构及生理功能50-53
- 2.铜蓝蛋白与肝脏疾病53-57
- 3.国内外铜蓝蛋白研究现状57-59
- 参考文献59-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伟良;李炜煊;苏锡康;;测定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0年04期
2 邹敏超;;慢性乙肝合并脂肪肝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病毒变异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付青梅;陈富华;吴优;;铜与肝脏疾病[J];临床荟萃;2008年19期
4 贾继东;李兰娟;;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年01期
5 邹志强;强春倩;李艳芳;刘友德;郎振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年06期
6 赵鹏;张本恕;;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Arg778Leu突变型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2期
7 弭希峰;黄子成;王木成;李水淼;;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水平测定[J];上海医药;2006年11期
8 易露茜;杨旭;;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8期
9 黄勇;郑青;;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铁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13年11期
10 李天颖;李前勇;张德志;谢京君;王庆华;;铜蓝蛋白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14年08期
本文关键词:血清铜蓝蛋白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肝脂肪变性预测价值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61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