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HBs转基因小鼠引发肾炎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00:00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具有感染性的人类病原体,尤其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亚洲高度流行。生活在慢性高HBV患病率地区的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45%,其已经感染的人口达到4亿,使得HBV成为常见的人类病原体,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HBV是嗜肝DNA病毒家族的一员,其慢性感染(Chronic HBV,CHB)会引起多种肝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ymptomatic HBV Carrier,ASC)、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CH)、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在HBV感染的急性和慢性肝病患者中观察到多种肝外临床表现,肾功能紊乱仍是最常见的肝外临床表现。这种由于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肾病称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炎(HBV-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其可能的致病机制假说包括:HBV抗原(HBAg)和抗体(HBAb)免疫复合物结合所介导的典型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第二种宿主和病毒遗传因子所致的机体免疫功能缺陷,进而导致肾炎;自身免疫影响;以及病毒直接效应作用肾脏器官这几种原因导致肾脏炎症发生。通过原位杂交、阳性信号定位和Southern都能够在HBV-GN患者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核中检测到阳性HBV-DNA,证明机体存在病毒直接效应机制。但HBs(Hepatitis B s)直接作用肾脏后致肾病的研究少,分子机制不明。本课题利用HBs基因稳转小鼠(Mus musculus)模型,借助TMT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实验方法、利用加权共表达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性分析探究HBs可能的致病机制。分别取6个月、12个月龄的野生型(Wild-type,WT)对照小鼠和HBs转基因小鼠(Transgenic,Tg)肾组织作为样本进行TMT标记。以6个月野生型小鼠(6m_WT)作为生物学重复,所有样品等量混合后进行离线液相色谱分离,再进行LC-MS大规模蛋白质鉴定和定量,以观察HBs的致病机制以及随着感染变化导致的蛋白质组学差异。我们共鉴定5127个蛋白,二级谱图总数为665687张;二级谱图解析率为23.4%;其中双肽段以上占比超过85%。加权共表达分析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利用Pearson计算两两蛋白间的相关性系数,将相关性高的蛋白聚集到一起,定义为一个模块。将分类变量,野生型/转基因样品,分别转化为数值变量(0/1)导入计算。借助加权共表达分析网络算法将差异蛋白划分为棕色、绿色和蓝色三个模块。再将模块与是否为转基因感染表型联系起来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绿色模块与表型显著性相关。其中与表型显著性相关的差异蛋白有127个。进一步将差异蛋白和HBs转基因鼠随时间变化进行聚类,可分成4种类型。利用Metascape、IPA和Reactome对所发现的差异蛋白进行生物反应富集分析,发现HBs转基因致肾病的三种可能机制。(1)HBs介导溶质转运(Solute Carrie,SLC)相关蛋白的统一下调,引起肾脏的损伤;(2)HBs作为免疫原激活肾脏补体反应,进而介导肾脏的炎症通路;(3)HBs表达引发细胞凋亡,释放细胞色素,进而介导PPAR通路和炎症通路的异常。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5个随HBs感染时间延长持续高表达的蛋白FABP1、PNKD、ECI3、PRL15和HACL1。已知核糖体蛋白质L15(PRL15)的高表达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而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L-FABP或FABP1)与慢性肾病发展有关,可作为肾小管间质损伤敏感的预测指标。
【图文】:

分子机制,实验设计,肾脏


图 2-1 探究 HBs 感染肾脏分子机制的实验设计蛋白质组学定量数据质控分析表 2-3 质控结果分析,本实验鉴定二级谱图总数为 665687 张;二级谱图解。总鉴定蛋白量为 5127,蛋白对应的唯一性肽段 (Unique Peptides) 总鉴全酶切率为 86.1%,TMT 的标记效率为 93.7%。表 2-3 蛋白质控检测分析结果体肽段和蛋白分布情况如图 2-2 所示,鉴定到肽段长度分布于 7~20 个氨的比例超过 95%,符合肽酶酶解的规律。其次每个蛋白鉴定的肽段大于达到 87.3%。而每个蛋白鉴定到的特异性肽段至少为 2 的比例高达 85%鉴定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肽覆盖度,蛋白质的序列覆盖度超过 10%,,所

蛋白分布,情况,强度动态,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一致,丰度的动态范围处于 102~108之间,数据跨域了 6~7 个数量级,强度动态范围跨度大。从蛋白和肽段分布等方面的质量控制结果表征了 TMT 标记定量的准确性;说明了质谱仪器的灵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92.3;R51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六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在我市召开[J];泰州科技;2009年08期

2 徐哲;李佳霄;徐琳娜;贺花;杨鹏;雷初朝;陈宏;黄永震;;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牛业科学;2018年06期

3 常蕾;王琰;;第十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成功召开[J];生命的化学;2019年01期

4 魏东阳;;蛋白质组学及其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16期

5 王彦青;韩菲;;蛋白质组学研究热点及展望[J];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03期

6 周倩;朱宏建;;蛋白组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0期

7 彭昌文;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中学生物教学;2003年03期

8 陈龙;蛋白质组学[J];生物学教学;2000年11期

9 黄毅;万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届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论坛会讯[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年22期

10 田瑞军;;蛋白质组学专刊序言[J];生命的化学;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琦;刘凤斌;廖荣鑫;;蛋白质组学与中医病、证的相关性[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李克;苟黎明;邵小宝;朱慧;;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高丰度蛋白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3 李伽诺;姜子涛;李荣;;二氧化钛在磷酸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A];2009食品科技(北京)论坛会议指南[C];2009年

4 李学任;魏路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肺部疾病应用及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间质性肺病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薇;杨拴盈;尚文丽;刘晓丽;周丹菲;蒋梅花;;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肺腺癌细胞及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线粒体[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胸部肿瘤及内窥镜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学军;;蛋白质组学—药物发现的新途径[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一部分)[C];2002年

7 曾嵘;夏其昌;;蛋白质组学的国内外进展[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曾嵘;夏其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些体会[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郝佩;刘琪;黄音;林建;杨少友;李亦学;;整合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系统[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梁宋平;张丽军;柳亦松;曹锐;谢锦云;;细胞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与应用[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路秀广;“不安分”的逐梦者[N];科学时报;2011年

2 吴志军 沈基飞;唱响东方红 再揽九天月[N];科学时报;2011年

3 李吉亮;何大澄:“享受探索,享受奋斗”[N];科学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潘锋;中国蛋白质组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N];科学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惠钰;蛋白质组学精准打击“癌症之王”[N];中国科学报;2019年

6 记者 付东红 通讯员 李紫艺;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获突破[N];健康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白毅 通讯员 沈基飞;行进在蛋白质组学的“登月之旅”[N];中国医药报;2014年

8 通讯员 吴志军 王来国;“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项目启动[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李雪墨;专家看好蛋白质组学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10 李江;第六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召开[N];医药经济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燕丽;紫花苜蓿盐胁迫下差异蛋白筛选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孙欣;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及DDX3X对复制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3 郭金菊;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CaSEP5基因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4 周毛天;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细菌病原体蛋白MgtC功能以及宿主对SeV病毒感染的应答[D];武汉大学;2015年

5 张勤;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天疱疮发病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6 谷丽晓;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及SOX10功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7 霍yN;肿瘤细胞顺铂耐药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8 苏刚;分泌蛋白及外泌体对肝癌细胞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9 孙金龙;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补肾中药对高龄肾虚不孕妇女生育力影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年

10 王秀臻;柔嫩艾美耳球虫入侵DF1细胞的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Anum Safdar;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宋婷婷;口腔宏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工作流的建立及其在牙周炎研究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9年

3 陈佩茹;HBs转基因小鼠引发肾炎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4 饶希午;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消癌解毒方干预肝癌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夏季;应用SILAC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23乙酰泽泻醇B的抗肿瘤机制及核受体Nur77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7年

6 罗迪;野牛草叶、根对差异光周期的生理应答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7 裘乃麒;基于质谱数据的蛋白质水平质量控制工具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8 李忠晴;橡胶草响应茉莉酸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年

9 韩雪;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裴悦;猪伪狂犬病毒感染PK15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4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624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c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