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2;R575.3
【图文】:
性乙型肝炎患者(H)及健康对照(N)血清样本的总离子流图1.2.2 质量控制通过质控溶液在整个样品分析过程中的表现,可以很好的评估UPLC-MS 系统的稳定性,对 30 个质控样品所得到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后,得到拥有主成分是 2 个的 PCA 模型(R2X=40.6%,Q2=22%),如图 2,通过对前 8 个质控样本的分析系统逐渐达到稳定平衡状态,分析此后 22 个质控样品在 PCA 模型分布中可以看出,对整个样品检测分析的过程中系统比较平稳,而且在整个质控过程并没有界外值的出现,故参考关于 UPLC-MS 平台稳定性的相关文献提出质控合格的标准认为本批样本分析结果可靠。
图 2 质控溶液 PCA 模型第一主成分(t[1])打分线性图1.2.3 慢加急性肝衰竭血清代谢模型建立利用所有 28 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包括好转与死亡组)入院首次取血标本与乙肝肝硬化 Child pugh A 级组(35 例)、慢性乙型肝炎组(30 例)以及健康对照组(35例)构建主成分分析(PCA)模型(如图3.1所示),模型参数R2X=76.9%,Q2=65.3%,PCA模型已经显示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与乙肝肝硬化Child pugh A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别。
利用所有 28 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包括好转与死亡组)入院首次取血标本与乙肝肝硬化 Child pugh A 级组(35 例)、慢性乙型肝炎组(30 例)以及健康对照组(35例)构建主成分分析(PCA)模型(如图3.1所示),模型参数R2X=76.9%,Q2=65.3%,PCA模型已经显示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与乙肝肝硬化Child pugh A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鱼康康;李宁;施光峰;;在争议中迈步向前: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J];肝脏;2014年03期
2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8项定义[J];现代医院;2008年05期
3 朱爱红;丁苇;;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14期
4 蒋伟;谌宁生;;谌宁生教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年06期
5 张晶;;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热点[J];山东医药;2011年16期
6 刘明;邓国宏;谭顺;刘洪利;孙小雯;谭文婷;毛青;;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临床常规预警指标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7 刘芳蓉;叶永安;;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治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8 刘晓燕;陈婧;王晓霞;胡瑾华;;3233例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年05期
9 李广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刘明;张绪清;毛青;;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概念及预警模型[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姝;兰英华;姜立胜;李用国;;核苷类似物应用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及预后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胡瑾华;刘晓燕;王慧芬;陈菊梅;;1977例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分析[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鲁文;王立坤;陈辉;李汛;龚作炯;;丙酮酸乙酯对实验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A];全国第4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刘倩;李媛;白佳;许婷;赵雪琪;郝友华;丁红晖;朱帆;赵西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NK细胞频率与功能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王鲁文;王立坤;陈辉;李汛;龚作炯;;丙酮酸乙酯对实验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谭善忠;张e
本文编号:2746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74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