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博尔纳病病毒诱导的H3K9乙酰化水平下降所致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4:31
   背景博尔纳病病毒(BDV)是一种非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具有较强的嗜神经特性。BDV感染的动物种类十分广泛,从啮齿动物到灵长类动物,还包括人类。BDV感染新生期啮齿动物的海马和边缘叶,导致认知缺陷和精神行为异常,其症状与人类认知和情感障碍比较类似。虽然BDV和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BDV在认知障碍中发挥的作用仍然不清楚。有研究证明了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特别是组蛋白乙酰化,在介导染色质重塑和海马依赖的认知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记忆形成的关键是依赖突触功能的可塑性,说明记忆和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然而,BDV是否通过表观遗传学来影响突触可塑性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目前还不得而知。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或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s)在调节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任何酶活性异常都可以改变乙酰化组蛋白水平,并引起异常基因表达。辛二酰苯胺氧肟酸(SAHA)是HDAC抑制剂,已被证实其靶向抑制HDAC I类和IIb类,最终引起组蛋白乙酰化上调。经SAHA治疗可以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记忆形成能力,并在动物模型中改善了神经退行性疾病所致的记忆缺陷,而且已证明在皮层神经元和海马神经元实验室BDV株感染能影响特异位点组蛋白乙酰化,在此基础上,研究BDV通过表观遗传学致使认知障碍和SAHA能够改善记忆能力可能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1.观察BDV感染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后组蛋白乙酰化和突触可塑性的表达水平,探讨BDV在神经元细胞中产生的影响。2.观察BDV感染大鼠海马组织后,大鼠的认知能力以及组蛋白乙酰化和突触可塑性的改变,探讨BDV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和相关的机制。3.探讨经SAHA作用后,细胞和动物水平发生的改变以及相关的机制。方法1.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DV在细胞和动物组织内的感染情况。2.通过ChIP-seq方法找出与H3K9ac相互作用的突触可塑性基因,并用RT-qPCR技术在mRNA水平检测突触可塑性基因的表达。3.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组蛋白乙酰化和突触可塑性蛋白的表达。4.水迷宫用于评价大鼠认知能力。5.采用高尔基染色方法对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和树突棘密度进行检测。6.利用脑片膜片钳技术评价大鼠LTP。结果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无论是细胞还是动物体内,BDV都能充分感染,而正常对照组则不受BDV影响。2.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找到了BDV引起组蛋白乙酰化的关键位点——H3K9ac,而ChIP-seq方法找出了与H3K9ac相互作用的突触可塑性基因——PSD95、BDNF、PUM2、VAMP2、SYN1和DRD1。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发现BDV致使PSD95、BDNF、PUM2、VAMP2、SYN1显著下调,SAHA能逆转PSD95、BDNF的表达水平且细胞和组织的验证具有一致性。3.水迷宫实验发现BDV可诱导大鼠认知功能障碍,BDV组大鼠穿过平台所在象限的次数明显比CON组少(4.14±0.38 vs 6.50±0.62s,P0.05),而经过SAHA治疗后,BDV+SAHA组能显著逆转(6.79±0.65 vs 4.14±0.38s,P0.05),大鼠的认知障碍有所改善。4.通过对高尔基进行染色,发现BDV能致使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和树突棘密度显著降低,但是SAHA能减轻BDV产生的影响。5.最后通过膜片钳检测LTP,CON组,BDV组和BDV+SAHA组的基线没有差异,HFS能稳定诱导CON组脑片LTP并能维持1h以上(CON:n=8,159.1±7.6%),而BDV组大鼠fEPSP波形的斜率明显下降,LTP诱导明显受损(BDV:n=6,133.9±6.4%,P0.01),在SAHA干预后,BDV所致的LTP受损情况明显得到逆转(BDV+SAHA:n=7,155.2±7.3%,P0.01)。结论1.BDV感染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后,H3K9ac和突触可塑性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BDV通过抑制突触可塑性基因TSS的H3K9ac水平来降低突触可塑性蛋白的表达。2.BDV感染大鼠海马组织后,大鼠的认知能力与H3K9ac介导的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具有相关性,说明BDV主要通过降低H3K9ac损伤大鼠认知功能。3.SAHA能逆转细胞和动物乙酰化水平,并改善BDV所致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学位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11;R749.2
【部分图文】:

流程图,突触可塑性,高通量,流程


图 1. ChIP-seq 实验筛选与突触可塑性关联的基因 (A)ChIP 具体流程;(B)高通量测序流程。Figure 1. ChIP-seq experimental screening associated with synaptic plasticity gene; (A) ChIspecific process; (B)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process.1.2.10 SAHA 处理海马神经元细胞对于已经感染 BDV 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加入 SAHA 处理。在神经元细胞感染BDV 8 天时,向培养皿中加入 1μl 10μM SAHA,轻轻摇匀后放入培养箱 24h。1.2.11 海马神经元细胞 RNA 提取与逆转录本实验采用 Trizol 法对三组神经元细胞即未感染组(CON 组)、感染组(BD组)和感染后 SAHA 处理组(BDV+SAHA 组)的细胞 RNA 进行提取,具体操作如下:A. 弃去培养液,PBS 洗涤 2 次,加入 1ml Trizol,用细胞刮子将细胞刮下后

波形,感染率,纯度,神经元


C. 诱导 LTP:采用 100Hz 的高频刺激(HPS)诱导 LTP,产生 LTP 后持续 60min,统计其波形斜率相对于基线改变的百分比。.2.19 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均采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平均值 标准误(mean SE示。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或单因素 ANOVA 统计分析,P < 0.05 表示有统计学。 结果.1 海马神经元感染率和纯度P24 蛋白是 BDV 主要表达蛋白之一,而神经元又能特异性表达 Map2 蛋白过免疫荧光实验可以检测 P24 和 Map2 蛋白的表达,进而检测 BDV 对神经元染率和神经元纯度,图 2 为免疫荧光结果。

组蛋白乙酰化,位点,学位论文,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了研究 BDV 感染神经元后对组蛋白乙酰化位点的影响,采用 Westerblotting 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DV 感染后 H3K9ac 比对照组下调了 41.81%,P 0.01(图 3),而其他位点如 H2BK5ac,H2BK20ac,H3K14ac,和 H4K16ac 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因此,针对 H3K9 ac 这个关键位点进行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旭红;张萍淑;程赞赞;孟燕;张利平;元小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年03期

2 范鸣玥;吕佩源;;氯化锂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年05期

3 白石;刘涛;孔淑珍;刘龙波;;运动对脑组织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4 徐春;章晓辉;;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模型:长时程突触可塑性[J];自然杂志;2009年03期

5 陈燕;;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年06期

6 孟玮;李东风;;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研究概况[J];生物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7 陈波;袁琼兰;;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突触可塑性[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年04期

8 沈方,张晓明,朱晞;学习记忆与突触可塑性及相关物质的研究[J];解剖学杂志;2004年05期

9 张强,叶桂兰;神经突触可塑性(英文)[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2年02期

10 张晨曦;陈艳;仪明东;朱颖;李腾飞;刘露涛;王来源;解令海;黄维;;基于忆阻器模拟的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勇;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细胞分子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庄平;培养大脑皮层感觉运动神经元活动依赖突触可塑性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0年

3 向小军;应激和急性吗啡暴露对不同年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及空间记忆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4年

4 赵明瑞;(-)黄皮酰胺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5 杨建立;应激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王伟;钾离子—氯离子共转运体2(KCC2)与突触可塑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刘路英;组胺酸脱羧酶基因敲除小鼠学习记忆和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改变[D];浙江大学;2007年

8 陈伟恒;Clioquinol与Vitamin B12对慢性铅引起的突触可塑性损伤的协同修复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周琳;二苯乙烯苷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崔明湖;丰富环境对大鼠成瘾行为和早期应激所致行为损害以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柳帅;Sigma-1受体对成瘾动物海马CA1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揭杰;博尔纳病病毒诱导的H3K9乙酰化水平下降所致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3 刘海瑶;2-脱氧-D-葡萄糖逆转硫化氢对术后老年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障碍的拮抗作用[D];南华大学;2018年

4 魏乐;海马Warburg效应通过改善海马突触可塑性介导硫化氢的抗抑郁作用[D];南华大学;2018年

5 蔡宣敬;基于忆阻器模拟神经突触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6年

6 沈非儿;电针下调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影响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抗抑郁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薛香莉;运动和二甲双胍对慢性应激小鼠SIRT1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8 张宝峰;sigma-1受体基因缺失诱发抑郁样行为的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9 苏婕;皮质酮影响突触可塑性机制及白藜芦醇对其影响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10 戈瑶;新生大鼠母婴分离后对海马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55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855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f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