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脾CD4 +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耗竭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1-06-08 06:22
目的研究不同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CD4+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假手术组、低数量感染组(50个原头节)、中数量感染组(500个原头节)和高数量感染组(2 000个原头节)。小鼠麻醉后经肝门静脉部位穿刺,注射不同数量原头节,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感染后2、 12和24周各组分别取5只小鼠,取脾组织研磨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CD4+T细胞记忆表型、不同亚群比例、免疫抑制性分子淋巴细胞活化蛋白3 (LAG3)表达。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感染后2周,低数量和中数量感染组小鼠脾CD4+IFN-γ+T细胞比例分别为(7.54±1.44)%、(7.58±3.17)%,高于假手术组的(3.52±1.03)%(P <0.05);CD4+TNF-α+T细胞比例分别为(39.34±4.19)%、(39.53±10.74)%,高于假手...
【文章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38(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脾CD4+T细胞亚群圈门过程
不同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脾幼稚和记忆性CD4+T细胞亚群比例
CD4+T细胞是机体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抗多种病原体感染中发挥保护性免疫作用。初始CD4+T (Th0)细胞被激活后分化为多种辅助性T细胞亚群,各亚群间的平衡对于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CD4+T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棘球蚴感染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亚群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从而维持棘球蚴与宿主之间的免疫平衡状态[8-9]。在棘球蚴感染宿主的过程中,棘球蚴通过直接刺激(分泌蛋白抗原或活性分子)或间接刺激(免疫系统分泌相关细胞因子),诱导机体产生不同免疫应答,调控T1/T2型或T17/Treg平衡状态,造成机体对病原体产生不同差异性感染结局,比如自愈转归或慢性侵袭性生长[10]。针对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或慢性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研究发现,T1或T17型向T2型或Treg型亚群偏移,有利于抑制宿主免疫应答,促进棘球蚴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监视和杀伤作用,达到长期寄生的目的[11-12]。图4 高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小鼠模型脾LAG3阳性群CD4+T细胞与阴性群CD4+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能力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房棘球蚴病的免疫逃避机制[J]. 刘寒冬,王宏宾,樊海宁,牛海峰,王志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06)
[2]2012-2016年中国棘球蚴病抽样调查分析[J]. 伍卫平,王虎,王谦,周晓农,王立英,郑灿军,曹建平,肖宁,王莹,朱曜宇,牛彦麟,薛垂召,曾祥嫚,房琦,韩帅,余晴,杨诗杰,付青,白雪飞,田添,李军建,张梦媛,吴文婷,张山山,侯岩岩,冯宇,马宵,李斌,李凡卡,郭卫东,杨亚明,吴向林,金小林,张红卫,于石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01)
[3]棘球蚴病防治成就及面临的挑战[J]. 温浩,吐尔干艾力·阿吉,邵英梅,林仁勇,李海涛,吐尔洪江·吐逊,吕国栋,张文宝.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06)
本文编号:3217848
【文章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38(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脾CD4+T细胞亚群圈门过程
不同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脾幼稚和记忆性CD4+T细胞亚群比例
CD4+T细胞是机体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抗多种病原体感染中发挥保护性免疫作用。初始CD4+T (Th0)细胞被激活后分化为多种辅助性T细胞亚群,各亚群间的平衡对于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CD4+T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棘球蚴感染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亚群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从而维持棘球蚴与宿主之间的免疫平衡状态[8-9]。在棘球蚴感染宿主的过程中,棘球蚴通过直接刺激(分泌蛋白抗原或活性分子)或间接刺激(免疫系统分泌相关细胞因子),诱导机体产生不同免疫应答,调控T1/T2型或T17/Treg平衡状态,造成机体对病原体产生不同差异性感染结局,比如自愈转归或慢性侵袭性生长[10]。针对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或慢性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研究发现,T1或T17型向T2型或Treg型亚群偏移,有利于抑制宿主免疫应答,促进棘球蚴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监视和杀伤作用,达到长期寄生的目的[11-12]。图4 高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小鼠模型脾LAG3阳性群CD4+T细胞与阴性群CD4+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能力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房棘球蚴病的免疫逃避机制[J]. 刘寒冬,王宏宾,樊海宁,牛海峰,王志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06)
[2]2012-2016年中国棘球蚴病抽样调查分析[J]. 伍卫平,王虎,王谦,周晓农,王立英,郑灿军,曹建平,肖宁,王莹,朱曜宇,牛彦麟,薛垂召,曾祥嫚,房琦,韩帅,余晴,杨诗杰,付青,白雪飞,田添,李军建,张梦媛,吴文婷,张山山,侯岩岩,冯宇,马宵,李斌,李凡卡,郭卫东,杨亚明,吴向林,金小林,张红卫,于石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01)
[3]棘球蚴病防治成就及面临的挑战[J]. 温浩,吐尔干艾力·阿吉,邵英梅,林仁勇,李海涛,吐尔洪江·吐逊,吕国栋,张文宝.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06)
本文编号:3217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21784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