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氟康唑诱导耐药的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氟康唑诱导耐药的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 spp.)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含50个种,其中可以引起人类感染的包括16种。临床上由毛孢子菌引起的感染约占所有已确诊的播散性真菌感染疾病的10%。其中,T.asahii是毛孢子菌侵入性感染的常见致病原,可导致系统性、致命性的毛孢子菌病。常见于免疫缺陷或低下宿主,如中性粒细胞减少、器官移植、恶性血液病、大面积烧伤及AIDS患者,预后较差。近10年间,伴随着抗真菌药物特别是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关于阿萨希毛孢子菌对抗真菌药物出现耐药的报道明显增多。T.asahii耐药现象的出现,使临床治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而研发新型抗真菌药往往需要足够长的周期,因此研究有关氟康唑对该菌的耐药机制,进而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T.asahii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关键是获得稳定的唑类耐药菌株。通过体外诱导获得耐药株常存在诱导成功率低、耐药性不稳定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耐药株的应用。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成功率高、耐药性稳定的T.asahii唑类药物耐药诱导方法。本研究尝试应用氟康唑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体外诱导T.asahii,获得氟康唑耐药株,并评价其耐药株获得成功率及耐药性的稳定性,进一步奠定T.asahii唑类耐药机制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依据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指南文件M27-A3对16株T.asahii进行氟康唑药物敏感性检测;2.根据药敏结果,对筛选出的T.asahii氟康唑敏感菌株,分别进行氟康唑浓度梯度诱导耐药、氟康唑浓度梯度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诱导耐药、单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诱导耐药,并设定不含任何药物的空白对照组;3.在无药YPD培养基中对获得的氟康唑耐药菌株进行30次传代,每次传代后均测定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观察菌株氟康唑耐药性的稳定性;4.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M27-A3标准化方案,对确立的稳定氟康唑耐药株进行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药物敏感性检测,观察耐药株的交叉耐药情况。结果1.16株T.asahii均为氟康唑敏感菌株,MIC均在0.125μg/mL-4μg/mL范围内;2.应用氟康唑对16株T.asahii进行诱导后,获得12株T.asahii耐氟康唑菌株(75%),MIC值在16~64μg/m L浓度范围,MIC50=64μg/mL,MIC90=64μg/mL。受试菌株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氟康唑诱导耐药后,产生氟康唑耐药菌株16株(100%),MIC值均≥64μg/mL。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干预组菌株的MIC均在0.25μg/mL-4μg/mL范围内,MIC50=0.5μg/mL,MIC90=4μg/mL,与传代前的原始MIC值相比无明显变化。空白对照组菌株的MIC均在0.5μg/mL-4μg/mL范围内,MIC50=1μg/mL,MIC90=4μg/mL,与传代前的原始MIC值相比无明显变化;3.两组中获得的T.asahii氟康唑耐药株经30代无药培养后,单纯氟康唑诱导组获得6株稳定的氟康唑耐药株(37.5%),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氟康唑诱导组获得9株稳定的氟康唑耐药株(56.25%);4.对单纯氟康唑诱导后获得的6株T.asahii氟康唑耐药株进行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的药物敏感性检测,6株原代菌株及其诱导菌株、传代菌株均对AMB均不耐药,对CAS均不敏感。6株菌随着氟康唑诱导浓度增加,对VRC和ITC的MIC亦逐渐升高,5株菌对ITC耐药,MIC≥1μg/mL,2株菌对VRC表现为耐药,MIC≥4μg/mL。结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氟康唑诱导法与单纯氟康唑诱导法相比,可以获得更高的耐药成功率,具有更好的耐药稳定性,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T.asahii氟康唑耐药性诱导过程中起协同作用。T.asahii唑类药物敏感菌株经氟康唑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诱导后,可以产生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同时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性变化与氟康唑耐药性呈正相关。
【关键词】:氟康唑 阿萨希毛孢子菌 最小抑菌浓度 耐药性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9;R446.5
【目录】:
- 缩略语表4-6
- 英文摘要6-8
- 中文摘要8-10
- 1. 前言10-14
- 2. 实验材料14-19
- 3. 实验方法19-26
- 4. 结果26-46
- 5. 讨论46-51
- 全文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9
- 文献综述 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治疗新进展(待发表)59-66
- 参考文献63-66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红;冯新国;欧阳淑兰;;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两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19期
2 吕运通;王文岭;杨蓉娅;夏志宽;李海涛;;阿萨希毛孢子菌顶体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年01期
3 邹永红;郭学青;李雪莲;夏梦岩;;从一患者胆汁中分离出1株阿萨希毛孢子菌[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03期
4 胡松;童华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阿萨希毛孢子菌尿路感染一例[J];现代医学;2012年03期
5 李海涛;;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全基因组测序[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年02期
6 孙伟;苏建荣;许淑珍;;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溶血活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与其基因型关系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3年03期
7 杨蓉娅 ,王文岭 ,敖俊红 ,李大伟 ,张水文 ,张洁;国内阿萨希毛孢子菌首次分离及鉴定[J];中国医师杂志;2002年02期
8 李秀丽,朱敬先,林元珠;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4期
9 杨蓉娅,王文岭,敖俊红,张洁,郝震锋,王聪敏;阿萨希毛孢子菌致小鼠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实验和治疗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8期
10 李继红;杨敬芳;范士英;;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构建及水杨酸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蓉娅;敖俊红;王文岭;张洁;郝震锋;万U,
本文编号:346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4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