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帚霉新种所致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10:08

  本文关键词:帚霉新种所致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系暗色真菌引起的浅表组织,皮肤,角膜,皮下组织甚至系统性感染。暗色真菌通常为土壤腐生菌和植物病原菌,其孢子广泛存在于空气中,其中许多为实验室常见的污染菌,在人体表面可有短暂的停留。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病、白血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时,病原菌可经肺,皮肤伤口进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可以经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引起系统性感染。其中一些具有亲神经性,易侵犯脑和脑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本文从1例引起皮下暗色丝孢霉病的帚霉新种的分离鉴定开始,围绕其表型特征、体外药敏、分子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报告1例由帚霉新种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并对该菌进行分离鉴定和临床实验研究。患者男,52岁,左手侧缘疣状增生性斑块7年余。发病前虎口部有外伤史。期间曾予冷冻治疗,效不佳。查体:左手掌外侧缘境界清楚疣状高度增生性斑块,表面粗糙颗粒状,少量干燥性血痂,中央皮损部分消退呈环状。真菌镜检见细长分隔菌丝,未见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生长缓慢的暗黑色菌落形成,表面形成放射状皱褶伴培养基开裂;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的感染性肉芽肿。基于ITS测序的BLAST分析显示该菌株位于帚霉属的独立分支。诊断:帚霉新种所致皮下暗色丝孢霉病。治疗采用斯皮仁诺(伊曲康唑)400mg/日和阿维A 20mg/日口服3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随访半年无复发。第二部分:抗真菌药物体外对抗帚霉新种的敏感性及表型研究:将从临床患者皮损分离出的帚霉新种分别接种于不同培养基上,观察其菌落形态,生长速率。玻片小培养及扫描电镜镜下观察其菌丝及孢子形态。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针对产孢丝状真菌的M38-A2方案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示:此帚霉新种在不同培养基上表现为不同形态的菌落,在GC培养基上生长最快,PDA、SDA、MEA培养基上产孢较多。玻片小培养示:淡棕色分支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直立,帚状枝疏散分布,瓶梗顶端产生长短不一、松散性分生孢子链。电镜示:末端膨大的瓶梗,成串的分生孢子链及帚状枝。温度耐受试验示此帚霉新种在37℃下生长良好。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示此菌株对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敏感。第三部分:帚霉新种的分子鉴定:DNA提取、扩增及测序,将PCR扩增片段送到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纯化并双向测序。随后将测序结果进行种系发生分析。ITS和LSU测序分别获得567 bp和580 bp的片段,相应序列结果已上传至GenBank,分别获得序列号KP764411和KR006348。基于ITS及LSU的序列结果与其近源的帚霉属菌种的序列资料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位于帚霉属内单独分支上。结论:1.本病例为帚霉新种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经伊曲康唑及阿维A治疗后完全好转。随访半年无复发。2.经表型观察,此帚霉新种在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各不相同;体外药敏试验示其对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敏感。温度耐受试验显示37℃下培养7天可见菌落生长良好。3.分子鉴定:给予ITS及LSU测序结果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位于帚霉属内独立分支上。
【关键词】:帚霉 暗色丝孢霉病 体外药敏 分子鉴定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6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前言12-15
  • 参考文献13-15
  • 第一部分 帚霉新种所致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研究15-26
  • 材料与方法15-20
  • 结果20-22
  • 讨论22-24
  • 参考文献24-26
  • 第二部分 抗真菌药物体外对抗帚霉新种的敏感性及表型研究26-39
  • 材料与方法26-32
  • 结果32-35
  • 讨论35-37
  • 参考文献37-39
  • 第三部分 帚霉新种的分子鉴定39-50
  • 材料与方法39-41
  • 结果41-47
  • 讨论47-49
  • 参考文献49-50
  • 结论50-51
  • 综述51-70
  • 参考文献5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0-71
  • 致谢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桂霞,沈永年,陈伟,秦春玲,刘维达,吴绍熙;长穗离蠕孢引起暗色丝孢霉病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2 杭小锋;顾菊林;徐红;温海;;联合封包治疗暗色丝孢霉病1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年03期

3 黄文明;李文;郭红卫;罗艳春;陈秋霞;;枝状枝孢引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年03期

4 王毓新,丁世媛,宋翠萍,莫玲燕,王瑞礼,王晓红;外瓶霉引起咽部暗色丝孢霉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年01期

5 王毓新;外瓶霉和暗色丝孢霉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7年03期

6 王家俊,章强强,李莉,冯文莉;国内首见球毛壳菌所致暗色丝孢霉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05期

7 王端礼,李若瑜;暗色丝孢霉病的诊断和治疗[J];辽宁医学杂志;1998年04期

8 叶枫;吴璐璐;苏丹虹;曾庆思;陈荣昌;;肺部暗色丝孢霉病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年03期

9 桑红;吕桂霞;沈永年;吴波;王卫萍;张敏;李岷;郑稀;刘维达;何威;;枝孢样枝孢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年08期

10 孔庆涛;桑红;吕桂霞;沈永年;吴波;邓德权;刘维达;刘芳;王雪连;王高峰;;葡萄状维朗那霉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吕桂霞;刘维达;沈永年;胡素泉;陈伟;徐宏彬;曾学思;;夏胡许赭霉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一例[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李东升;段逸群;陈柳青;董碧麟;;枝孢样枝孢致暗色丝孢霉病1例[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蔡晴;吕桂霞;姜yN群;梅[;胡素泉;徐宏彬;吴信峰;沈永年;刘维达;;国内首例Rhinocladiella basitona致面部暗色丝孢霉病[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家俊;李莉;章强强;朱敏;肖经;;国内首见棒状弯孢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刘伦飞;吴荣荣;;头面部暗色丝孢霉病1例[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李莉;章强强;王家俊;朱敏;;斑替木丝霉引起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报告[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徐永豪;赵杰;苏英;胡勤峰;周春蕾;孙青;王玉坤;郭淑兰;;疣状瓶霉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8 郑岳臣;林能兴;曾敬思;黄长征;连昕;毛叶红;黄春艳;;棘状外瓶霉致暗色丝孢霉病伴基底细胞癌首例报告并文献复习[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涵;帚霉新种所致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2 何俊伟;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帚霉新种所致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99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9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