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曲林联合氟康唑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的体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7 01:05
本文关键词:舍曲林联合氟康唑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的体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抗癌治疗、HIV感染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增多致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逐年增多,这使得在临床上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越来越常见,其中以念珠菌感染首当其冲,菌属总共有81种,但只有11种能对人体致病,其中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白念珠菌与许多生物材料相关的感染有关,通常这些感染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关,生物膜中细胞表型轨迹大大不同于浮游细胞的细胞表型,而且因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而著名。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临床影响,因为它们增强抗真菌治疗的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及诊断带来了新的困难。目前临床上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数量较少,且同时由于临床上抗真菌药物的大量及长期预防性及治疗性用药,耐药现象越来越多见,白念珠菌生物膜对各种抗真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这中包括氟康唑,耐受性很好的一类抗真菌药物,通常用在念珠菌病的治疗上。因开发研究一种全新的抗真菌药物可耗费大量财力及时间,故探索现有药物的抗真菌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亲睐。舍曲林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物,临床上常常用来治疗抑郁症、帕金森病、恐惧症及经前期综合征等。有学者在临床上用舍曲林治疗经前期焦虑症患者时,偶然发现其能抑制念珠菌的生长,自此学者们开始关注并研究舍曲林有无抗真菌作用目的:探讨在体外舍曲林对白念珠菌是否有抑制作用;体外单用氟康唑、舍曲林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以及评价两药之间有无联合抗真菌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舍曲林抗真菌作用奠定基础及给临床上治疗生物膜相关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沙堡弱葡萄糖琼脂培养、芽管试验、厚壁孢子试验及科玛嘉显色培养鉴定保存的临床菌株。(2)在体外测定氟康唑和舍曲林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的是微量稀释法,即CLSI在1997年公布的M27-A方案。(3)采用MTT法测定体外单用氟康唑、舍曲林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及两药联合时有无相加效应。(4)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氟康唑及其联合舍曲林时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变化的作用。结果:(1)经鉴定保存的临床菌株Ⅰ、Ⅱ及Ⅲ均为白念珠菌。(2)氟康唑对临床株Ⅰ、Ⅱ的MIC值为8μg/ml,8μg/ml,对临床菌株Ⅲ的MIC值为128μg/ml。舍曲林对临床菌株Ⅰ、Ⅱ的MIC值均为14.84μg/ml,对临床菌株Ⅲ的MIC值为59.375μg/ml.(3)舍曲林对临床菌株Ⅰ、Ⅱ及Ⅲ生物膜的MIC50值分别为475μg/ml、 237.5μg/ml及475μg/ml.氟康唑对临床菌株Ⅰ、Ⅱ、Ⅲ的MIC50值均128μg/ml;联合用药时氟康唑对临床菌株Ⅲ无增强作用,对临床株Ⅰ、Ⅱ的分级抑制指数(FIC)分别为0.75、0.75,表现为相加作用。(4)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未用药物时可见酵母细胞与菌丝交织成网,沿着酵母细胞可见团块状聚集;单用氟康唑时虽有小部分生物膜被破坏,仍可见到酵母细胞与菌丝;氟康唑与舍曲林联用时只能见到酵母细胞聚集在一起,缺乏菌丝的生长。结论:(1)舍曲林对白念珠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2)白念珠菌形成生物膜后对氟康唑表现出耐药性。(3)舍曲林可能通过抑制菌丝的生长而增加氟康唑对生物膜的敏感性。
【关键词】:白念珠菌 氟康唑 舍曲林 生物膜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前言8-16
- 第一章 舍曲林联合氟康唑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的体外研究16-34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16-24
- 1. 仪器和试剂16-17
- 2. 主要试剂配制17-18
- 3. 菌株及其鉴定18-20
- 4. 药敏试验20-21
- 5. 生物膜的制备21-22
- 6. MTT减低法22-23
- 7.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舍曲林、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23
- 8. 统计学处理23-24
- 第二节 结果24-31
- 第三节 讨论31-34
- 第二章 小结34-36
- 第一节 研究结论34
- 第二节 本课题意义34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34-36
- 参考文献36-41
- 缩略词表41-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先伟,万U,
本文编号:488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4880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