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果敢特区劳教人员HIV感染现况及入所前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缅甸果敢特区劳教人员HIV感染现况及入所前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分析
【摘要】:背景和目的:缅甸果敢特区地处中缅边境艾滋病高流行地区,当地早年种植鸦片,吸毒人员数量众多,存在HIV/AIDS传播或感染的高发风险。而对于其境内HIV疫情及相关高危行为鲜有报道。故选取当地劳教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了解该人群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及影响该人群产生高危行为相关因素,同时获取该人群HIV感染现况。为建立覆盖整个果敢地区的HIV检测体系提供依据,防止艾滋病在中缅边境地区进一步蔓延。方法: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定量研究。自2013年11间,选取缅甸果敢特区境内杨龙寨村劳教所、满东坝农场劳教所作为调查地点。与果敢卫生处签订合作协议,并在所有劳教人员知情同意情况下,将全体劳教人员纳入为调查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目的抽样方式,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资料、入所前存在的高危行为及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入所前接受HIV相关服务情况及HIV相关服务需求等5部分内容。并现场运用雅培及SD两种试剂为调查对象进行HIV快速检测,阳性者血液进行实验室确认。数据以EpiData3.1双平行录入建立数据库并随机抽取10%进行复核。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第二阶段为定性部分。在第一阶段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于2014年4月期间,在上述相同两处劳教所,访谈5名第一阶段纳入问卷调查的对象、2名从事劳教所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内容包括了解劳教人员入所前所处的生活环境,HIV相关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HIV阳性者感染原因,以及该人群当前最迫切需要何种HIV防治相关服务等。结果:共调查277名劳教人员,均为男性;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4岁,平均年龄34.73±9.494岁,以31-40年龄段者居多,有102人(36.8%);调查对象在民族分布上,主要以汉族为主,占77.3%,其余为缅族。傣族。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小学及以下学历者占总调查人数的82.4%,共有228人;已婚者134人(48.4%);对于其入所前所从事的职业,165人(59.6%)是农民,35人(12.6%)无业或在家待业;共发现HIV阳性者44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5.9%。在277名劳教人员中,109人入所前曾有过注射吸毒现象,占全部调查对象39.4%,其中31人(28.4%)在入所前6个月内出现重复使用针具行为;33人(30.3%)在入所前6个月与其他注射人员与他人共同使用针具,有19人(57.6%)共用针具的同伴仅是缅甸籍,11人(33.3%)共用针具时同伴仅为中国籍,3人(9.1%)共用针具时的同伴既有中国籍又有缅甸籍,按照同伴国籍的不同分布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人(23.4%)入所前6个月存在与他人共用稀释毒品容器。在这些劳教人员中,28(25.7%)人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注射吸毒行为,同时出现三种不同类型注射吸毒行为者共14(12.8%)人;有注射吸毒行为的调查对象与非注射吸毒人员HIV感染率比较二者,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5人入所前具有性伴,占全部调查人数88.4%;性伴的类型包括配偶、固定性伴、临时性伴和性工作者四类,其中以配偶及固定性伴居多,入所前性伴数为1个的有191人(78.0%),2个及以上存在多性伴者共计54人(22.0%);149人(60.8%)入所前6个月与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危行为;其中109人(44.5%)仅有缅甸籍性伴,49人(20.0%)仅有中国籍性伴,26人(10.6%)既有中国籍又有缅甸籍性伴。按照性伴国籍不同进行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所前存在高危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HIV感染者有21人,而其他不存在高危性行为的人员中HIV感染者人数为23名。二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劳教人员入所前6个月是否存在高危行为的类型进行分组,分析调查对象HIV感染率与高危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注射行为、高危性行为特征均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3.782,1.233。调查中针对调查对象涉及三个与HIV高危行为及感染相关问题,总知晓率65.8%(总答对次数/总题目数);三个问题均答对者130人(46.9%);三个问题中回答正确率最高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用针具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71.1%);回答正确率最低为:每次性行为是正确使用安全套能不能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58.1%);其中,只答对1题者有46人(16.7%),答对2题54人(19.5),3个问题均答对者130人(46.9%),还有47人3个问题均没有答对(17.0%)。通过了解调查对象入所前是否接受过清洁针具发放、入组美沙酮、同伴教育、免费安全套发放、艾滋病咨询、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等六个方面的艾滋病相关服务,发现调查对象入所前六项服务的接受率均低于40%,最高一项为接受免费安全套发放(39.4%),最低为入组美沙酮服药(24.9%);其中,劳教人员入所前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服务有85人(30.7%),接受过1-3种服务的有121人(43.7%),接受过3种以上服务的有71人(25.6%)。经Logistic回归分析,劳教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入所前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入所前接受相关服务情况中均出现变量对劳教人员入所前的高危行为出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成为该人群HIV检出率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及建议:果敢特区劳教人员进入劳教所前普遍存在重复使用针具、共用注射器、共用稀释毒品容器、不安全性行为等与HIV感染相关的高危行为,人群内HIV感染率较高。这些高危行为的产生与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低,接受相关服务情况差等密切相关,成为导致该人群入所前产生高危行为的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果敢高危人群的健康。同时,果敢高危人群与中缅两国吸毒人员共用针具,与两国性伴发生高危性行为现象明显。对中缅边境地区HIV/AIDS的跨境流行造成潜在影响。针对以上现象,建议加强果敢高危人群的HIV防控宣传培训,提供美沙酮、清洁针具及安全套等综合干预服务及。特别是在受HIV影响较为集中地区及场所,针对性改善高危人群的HIV相关知识,使其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同时还应对HIV阳性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服务,通过综合干预降低HIV在果敢高危人群中的蔓延。此外,为减少HIV在中缅边境地区的跨国传播风险,建议中国相关部门加强与果敢特区相互合作,通过输出较为成熟的,能有效降低高危人群HIV感染率的防控策略、资金、技术及经验,帮助在缅甸果敢境内社区中建立HIV监测哨点,了解不同地点,不同人群的HIV流行特征。通过帮助提供相关服务,保护果敢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服务,同时有效遏制艾滋病在中缅边境地区的传播。以保证国家“一带一路”策略的全面实施。
【关键词】:果敢特区 劳教人员 HIV感染率 高危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91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5-8
- 摘要8-12
- Abstract12-17
- 1、研究背景17-20
- 1.1 艾滋病流行概述17-18
- 1.2 中缅边境地区受艾滋病流行的影响18-19
- 1.3 缅甸果敢特区应对艾滋病的风险性19-20
- 1.4 研究的意义20
- 2. 研究目的及内容20-21
- 2.1 研究目的20
- 2.2 研究的内容20-21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21-25
- 3.1 研究地点21-22
- 3.2 调查对象22
- 3.2.1 问卷调查人员22
- 3.2.2 访谈人员22
- 3.3 研究方法22-23
- 3.3.1 调查方法22
- 3.3.2 抽样方法22-23
- 3.3.3 问卷调查设计23
- 3.3.4 实验室检测方法23
- 3.3.5 个人深入访谈设计23
- 3.4 数据录入分析23-24
- 3.5 技术路线24-25
- 4. 质量控制25-26
- 4.1 设计阶段25
- 4.2 实施阶段25
- 4.3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阶段25-26
- 4.4 资料的分析阶段26
- 5. 伦理学26-27
- 5.1 遵循尊重原则26
- 5.2 遵循知情同意原则26-27
- 5.3 遵循有利不伤害原则27
- 5.4 遵循保密原则27
- 5.5 人群受益原则27
- 6. 结果27-47
- 6.1 劳教人员一般人口学特征27-29
- 6.2 劳教人员入所前HIV高危行为特征29-33
- 6.2.1 高危行为29-32
- 6.2.1.1 注射吸毒行为29-30
- 6.2.1.2 高危性行为30-32
- 6.2.2 发生高危行为时同伴国籍分布32-33
- 6.2.2.1 共用针具者同伴国籍分布32-33
- 6.2.2.2 性伴国籍分布33
- 6.3 高危行为发生与HIV感染的关系33-36
- 6.3.1 HIV检测情况33-34
- 6.3.2 注射吸毒者HIV感染情况34-35
- 6.3.3 高危性行为者HIV感染情况35
- 6.3.4 高危行为与HIV感染风险分析35-36
- 6.4 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36-37
- 6.5. 接受艾滋病相关服务程度37-38
- 6.6 对高危行为的影响38-45
- 6.6.1 对重复使用针具的影响38-40
- 6.6.2 对与他人共用针具的影响40-41
- 6.6.3 对与他人共同稀释毒品容器的影响41-43
- 6.6.4 对高危性行为的影响43-45
- 6.7 劳教人员艾滋病相关服务需求情况45
- 6.8 个别人员深入访谈结果45-47
- 7. 讨论47-52
- 7.1 人口学特征47-48
- 7.2 高危行为特征48-50
- 7.2.1 注射吸毒行为48-49
- 7.2.2 高危性行为49
- 7.2.3 高危行为中同伴国籍分布49-50
- 7.3 HIV阳性检出情况50
- 7.4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50-51
- 7.5 接受艾滋病相关服务程度及服务需求情况51
- 7.6 对高危行为影响51-52
- 8. 结论52
- 9. 建议52-53
- 10. 研究的创新性53-54
- 11. 研究的局限性54
- 12. 参考文献54-58
- 附件一58-60
- 附件二60-63
- 附件三63-69
- 综述69-74
- 参考文献71-74
- 论文发表情况74-75
- 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收录75-76
- 致谢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唯,张钦廷,季建林;男、女戒毒劳教人员精神卫生状况的对照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2 武浩然;王家本;徐淑霞;冯倩;柴健;;劳教人员人格特点与违法行为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01期
3 李顺平;郑振玉;陈春辉;孟庆跃;;西部地区劳教人员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07期
4 周杰;景璐石;徐科;蒋宪君;;成都市劳教人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5 姜丽娜;应柳华;杨波;;男性戒毒劳教人员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12期
6 ;全国劳教人员防治艾滋病主题绘画比赛颁奖会[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年01期
7 鲍家松,杨杰,胡厚植,谢金余;注意及预防吸毒劳教人员罹患骨质疏松症[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年04期
8 汪小琴,熊红星,王敬群,宋波,邓俭;157例女性吸毒劳教人员人格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年03期
9 陈旭;戒毒劳教人员教育矫治的五点思考[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年03期
10 蔡云光;刘大勇;;如何在劳教所对劳教人员开展心理矫治[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澄;;引入美育,提高劳教人员矫治水平[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陶建设;;浅析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问题及对策[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胡荣荣;马坤;;音乐团体治疗在女性劳教人员心理矫治中的应用初探[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集文;何胜兴;;复吸毒品劳教学员的剖析[A];第一届全国药物滥用流行病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8年
5 王永岐;;依法收容管理 以情服人 以理服人 教育转化“法轮功”类劳教人员[A];依法打击和防范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三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王春光;刘邦惠;;劳教人员态度调查问卷的编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永岐;;理正化顽石 情真融坚冰——辽宁省盘锦市劳动教养院教育转化“法轮功”劳教人员情况调查[A];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积极参与教育转化工作——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四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吴小勇;黄希庭;罗洪;;吸毒劳教人员吸毒行为、毒品渴求、应对方式与情绪状态的结构模型[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临解教“法轮功”劳教人员的基本情况调查与对策建议[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10 贾洛川;;试论我国未成年劳教人员矫正制度的特色及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向东 通讯员 丘源源 李翔宇;劳教人员高高兴兴领工资[N];中山日报;2005年
2 记者 李煊 通讯员 永生 金相;我省对劳教人员开展创业培训[N];河南日报;2006年
3 郑弋 沈劳矫;100名劳教人员按时返所[N];江苏法制报;2007年
4 记者 郭中昱;市劳教所组织劳教人员参加人大代表选举[N];开封日报;2007年
5 余继军 邓立;重庆 劳教人员参加人大代表选举[N];人民日报;2007年
6 孔庆伟;劳教所对劳教人员开展政治教育[N];四平日报;2007年
7 王晓钦邋范富胜 马利民;四川劳教人员进行另类心理矫治[N];西部时报;2007年
8 ;试工:劳教人员再社会化的有益尝试[N];新华日报;2007年
9 王建忠;省二所劳教人员零用钱捐给灾区群众[N];甘肃法制报;2007年
10 记者 齐静岩;扩大劳教人员及其家属知情权[N];佳木斯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振玉;我国西部地区劳教场所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得文;劳教人员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符尔加;劳教人员生涯规划问卷编制及应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刘文骏;缅甸果敢特区劳教人员HIV感染现况及入所前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易旭灿;劳教人员希望问卷的编制及其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朱千;劳教人员自信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王世超;潍坊市司法局劳教人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明江;劳教人员的未来取向及矫治措施[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曹建军;监管人性化及相关制度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7年
9 马建军;现实疗法对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效果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U,
本文编号:522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522002.html